“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其内涵架构*

2014-06-09 12:33熊文林王孝斌罗星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内涵

熊文林 王孝斌 罗星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其内涵架构*

熊文林 王孝斌 罗星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章分析“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关键要素,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应该基于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提出由职称、资格、知识能力构成三维“双师型”教师内涵架构。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架构

1990年,王义澄先生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1995年,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比较全面地诠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随后的十多年里,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也在发展变化。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不同理解

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说法有很多种,有“双职称论”“双素质论”“双证书论”“双融合论”等,不管是哪种说法,当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更多的是将其看成一个社会个体而不是一个职业群体,更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且大多数都采用静态的眼光从某一个层面上来探讨“双师”,而忽视了动静结合的视角及系统性观念。客观地说,这些理解对认识“双师”不无价值,但对把握“双师”的准确内涵却有局限。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观点只停留在对“双师型”教师认识的简单化和理想化上,这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反差,无论从“双师型”教师落实自己的责任方面来看,还是从学校和行政部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定、考核和管理方面来看,都缺乏可操作性[1]。那么,应如何相对科学地认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呢?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把握

要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门槛应与职称高低无关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所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必须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从教师的职责上来看,只要他是合格的教育者,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即具有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无论是高级职称还是初级职称,都可以进入“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是讲师(或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不等同于“双证”教师

“双师型”教师和“双证”教师是有本质区别的。“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求“双证”,还同时要求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进行技术应用。双证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外部表征,“双师型”教师更重要的是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2]。

(三)“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体现专业上的差异

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比如,所有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共性素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除了这些共性素质,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社科类专业更看重教师的人力(知识)资本管理、行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素质,技术应用类专业更强调教师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四)“双师型”教师的责任要求应体现层次上的不同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有助教、讲师和教授三个层面,按照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也可对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面。除了作为教师的共性责任之外,三种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在责任和能力要求上会体现差异。初级要求能够指导实训,能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中级要求掌握行业动态和职业标准,能够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高级能够通过高级专业研讨会、行业(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高职专业开发和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3]。

三、“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工作的优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教育,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从内涵上讲,作为一名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显然是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师。

(一)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专业知识是为适应某类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三个层面。专业技能是指专业领域内从事实验、生产、技术开发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具有“一专多能”的素养,熟练掌握所教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4],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能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

(二)教育教学能力

“学者未必是良师”。作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还必须具有职业课程开发的能力。应用技术的变化比基础科学的变化更快、周期更短,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双师型”教师应经常开展市场、行业调研,结合行业要求、学生需求和就业要求,能从职业分析和工作岗位分析入手,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融入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信息,解决教学与职业脱节矛盾,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5]。

(三)协调沟通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有效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既能在校园内与学生、家长、同事和各教学部门之间协调、交往,还要与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之间交流、沟通。

(四)管理创新能力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更要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还应适应资讯、科技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四、“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架构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不限于一事一面,而是多维而复杂的整体,可以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集合体所形成的体系。作为体系,其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关联。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结构体系

把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维度不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就不同。

就职称(资格)而言,“双师型”教师既是讲师或教授,同时还是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两种职称(资格)同时存在,表明“双师型”教师绝不仅仅是两个职称(资格)的简单相加,而是代表在两种不同工作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特性的两类人才。就能力而言,“双师型”教师具备两大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工程实践有足够的了解和经历,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不仅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还能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就证书而言,“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内涵结构体系应是职称、资格、知识能力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其结构体系如图1。

图1 “双师型”教师内涵结构体系示意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逻辑关联

第一,时间关联和延续——“双师型”教师内涵发展历史的视角。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不同的时代,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不一样,从最初的“双职称说”到现在的“双素质”说,既反映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上的“不统一、不成熟”一面,也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理论内容丰富的一面,更表明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第二,空间关联和扩展——“双师型”教师职位分类的视角。“双师型”教师类型多种多样:从职位晋升上来看,有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从业务能力上来看,有一般“双师型”教师和骨干“双师型”教师;从社会评价上来看,有普通“双师型”教师和优秀“双师型”教师。不同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其认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包括各种资格证书、教学与工作经历、业绩与成果等静态标准,也包括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动态标准;同时,不同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一样。

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熟悉新工艺、掌握新技能、采用新方法。这不仅是一个持续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操作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1]熊文林,丁文霞.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2 -34.

[2]杨梅.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训策略[J].职教论坛,2012,(23):93-94.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刘杰.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及培养方式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2009,(7):154-156.

[5]陈开梅.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

10.3969/j.issn.1672-9846.2014.03.013

G715

A

1672-9846(2014)03-0053-03

2014-05-28

湖北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2012B008)。

熊文林(1971-),女,湖北浠水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

王孝斌(1971-),男,湖北荆州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

罗星海(1963-),男,湖北应城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挖掘习题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