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动笔”的着力点

2014-06-16 16:23李碧霞
新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动笔习作文章

李碧霞

“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句话最早出现在2001年实验版课标,在2011年修订版课标中再次出现。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付诸实践。

一、在查寻、还原“生活图像”上着力,让学生易于选材

从生活到作文要经历“化物为像——化像为意——化意为文”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易于动笔”就要在“化像为意”这个环节下工夫。“化像为意”就是要还原“物像”,让物像清晰起来,丰富起来,甚至是“艺术”起来。很多学生习作时困难的地方就是看到习作要求,没办法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已经储存的“物像”。也就是在习作指导时,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掸掉“储存图像”外面的灰尘,帮助学生找到启封“储存图像”的密码,让学生“易于选材”。如写一处景物,学生的潜意识往往是要选择风景名胜,如果学生刚好住在风景名胜附近,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学生所处环境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什么nA级的景区,或者学生曾经去过一些景区,但记忆已经模糊,就无从下笔。教师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呢?我们可以把一处景物化为一个地方,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自己熟悉的“像”。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这个地方有什么,如果有树,就写有多少树,树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连树也没有,就看有没有小草,春天的草色也是一景。周边的建筑物,路上的行人,天空的小鸟……这样引导,学生心中的“像”就立体起来,也就有了“意”。

二、在说的质量、数量上着力,让学生易于表达

“想了再说,说了再写”是习作指导的一条宝贵经验。如果“说”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学生动笔写话时同样就有困难。化“能说”为“会写”的关键,是要提高“说”的质量。因此,要切切实实加强学生口头语言规范性、准确性的训练。让学生在说话时有话说,能把话说好、把话说到位,学生习作时才能“易于动笔”。一定的量变才能质变,除了向每一次说话要质量外,还要有一定的次数练习。此外,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方面的问题在方言区显得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让学生用普通话对话,课堂学习用普通话,课后时间说话要用普通话,在家里、在社会上都要用普通话说话。与人对话时,能听清楚别人说话的内容;表达自己想法,要力求准确,言能达意。

三、在读什么、怎样读上着力,让学生易于模仿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运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对读什么书、读多少书需要统筹安排,阅读教学怎么教需要进一步着力。

现行教材选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经典的文章。从熏陶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编排并没有错,是应该,也是必需的,因为读经典、名篇,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造学生语文素养的底色。但是学生仅仅阅读这些文章是不够的。这些选文所描写的人、事、物离学生太远,学生很难学到描写身边人、事、物的方法。如学习名人、伟人专题,那些被神化的人离学生很远,学生学习不到描写身边人的方法。学过《小木船》再让学生写和同学之间的故事容易;学了《伟大的友谊》让学生写同学之间的故事就难了。因此,学习描写人的文章,除了阅读描写名人、伟人的文章以外,还要多阅读描写凡人、普通人的文章。总之,不同文章对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多读书,好读书。

当然,阅读教学还须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言语表达上下工夫。另外,阅读既要有长远的考虑,也要有短期的效应,让学生“现买现卖”。比如,学了《北京的春节》,让学生阅读当地民风民俗的文章,再写自己家乡的春节,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体现本地风俗习惯的“内容”,又从《北京的春节》习得了“形式”,写起来也就不费力了。

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能即学即用,还能储存、发酵、升华。课内阅读要到位,课外阅读也不能含糊,要给学生列出具有指向性和弹性要求的阅读书目。倘若这样,学习、领悟表达的目标落实了,习作时“易于动笔”也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镜中之花。

四、在自由表达与有效指导有机结合上着力,让学生易于创造

纵观一些有影响的习作教学流派,我们不难发现共同点,那就是鼓励多于限制,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编怎样的故事就尽管去编。没有选题的限制,没有情感的限制,没有表达方式的限制。但在追求自由表达的过程中,还需施行怎样的引导策略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

其一,作前指导重在留意儿童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易于动笔”的完整表述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教师有责任去关注身边孩子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他们最想去哪里玩,最喜欢什么游戏,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了解学生的世界,才能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找到生活的密码。我们还要进而理解学生的生活,包容学生的生活。教师对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才能无所顾忌、无所不说,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易于动笔”。

其二,作中指导重在激发兴趣。习作指导的关键在于设法让学生的情感和习作的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打开思路。于永正老师在习作指导时总有几个故事或是小玩意逗乐学生。吴立刚老师在谈到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特色时说:“趣”是其中之一——充分激发学生动机,经常寓作文教学于各项兴趣活动之中,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就处在兴奋中。教师在学生顿悟时给予提醒,在学生困惑时给予指点,在学生犹豫时给予帮助,这样,学生容易确定习作的思路。

其三,作后讲评重在组织交流。要有欣赏学生作文的眼光,要让学生的作文流动起来,帮助学生寻找读者群,让学生在相互欣赏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要以评促写,让学生享受到习作的快乐,帮助学生不断建立习作的信心,不断习得习作的方法,不断提高习作的能力,让学生看到习作就有一种动笔的冲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九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动笔习作文章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毛毛雨
春天的雨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
多写创意日记激发动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