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对笋竹及土壤的影响

2014-07-02 01:45应国华吕明亮陈伟祥李伶俐薛振文陈伟龙
浙江林业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竹荪新竹春笋

应国华,吕明亮,何 林,陈伟祥,李伶俐,薛振文,陈伟龙

(1.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毛竹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对笋竹及土壤的影响

应国华1,吕明亮1,何 林1,陈伟祥2,李伶俐1,薛振文1,陈伟龙2

(1.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研究了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下栽培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对春笋产量、竹材胸径及林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竹荪试验区比对照区春笋的株数提高35.7%,产量增加28%;试验区的新竹胸径比对照区胸径提高 12.2%,试验区内新竹胸径比老竹提高 6.77%;试验区土壤的容重比对照降低5.4%,土壤在有机质、水溶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上比对照都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速效磷增加3.75倍。

棘托竹荪;毛竹林;试验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下栽培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是竹—菌林下经济新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生产原生态的棘托竹荪,提高竹林经营效益,又能促进竹林木生长,起到“以竹养菌,以菌促竹”的生态效应,为了更好的验证竹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对竹林及林地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置在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百果园科研基地中,要求试验地各小区立竹密度、生长条件相对一致的毛竹林分,28° 28′ 13″ E,119° 53′ 16″ N。属浙西南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为135 m,平均坡度为25°,土壤为红壤,土壤平均深度为45 cm,pH值5.1,年平均降水量1 471 mm,常年相对湿度达76%,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83.2 h,无霜期为255 d,极端最高气温43.2℃,极端最低气温-7.7℃。该地区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常年气候温暖适中,无霜期长。该试验地竹林面积1 hm2,立竹分布比较均匀,林分长势良好,竹林结构为1 ~ 3年生竹子各占30%,4年生竹子占10%,平均胸径8.5 cm,平均立竹2 700株/hm2。

2 材料与方法

2.1 竹林栽培竹荪对竹材及春笋产量的影响

2.1.1 样地设计与选择 试验区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区面积为8 m×8 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区组设计2个处理,分别设计在竹林下套种竹荪和不套种对照。共设 3次重复,组成核心实验区。其余竹林作为竹林立体经营示范区,进行林下竹荪套种。在安排区组时,区组的长边与肥力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方向垂直。为防止串鞭,相邻小区之间设置缓冲带,在缓冲带中间开挖宽40 cm、深50 cm的隔离沟。

2.1.2 毛竹林分结构调查 按规定建立试验地后,对每个标准地每株进行胸径、枝下高、立竹量、竹龄结构等相关生物因子的调查,根据调查所得数据计算每块标准地竹子平均胸径、枝下高以及当年新竹的平均胸径、枝下高、立竹量等相关生物因子的调查。然后根据两次调查所得的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析、比对。

2.2.3 毛竹笋期调查 笋期测定内容为对每小区进行毛竹笋期观测,即从试验地少量发笋开始至新竹全部展枝放叶结束。春笋可隔天采收。测定的主要内容为,观测记载每小区的出笋日期、日出笋数、总出笋数;每小区要求在同一时间进行春笋的采收,记录每小区每次采收的时间,竹笋重量,竹笋个数,然后根据各小区的笋期调查所得的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比对试验结果。发笋成竹后,调查每小区的新竹数、新竹胸径并分别编号,统计每个小区的成竹数、成竹率等。

2.2 竹林栽培竹荪对竹林土壤的影响

2.2.1 竹荪栽培 竹荪品种为棘托竹荪,由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保存,菌种为以木屑麸皮为主料的袋装菌包。栽培原料为木材加工下脚料刨花,竹材加工下脚竹片。

栽培方法,在竹林地中开凹畦沟,宽40 cm,长不限,畦间留有走道,在畦沟中放入培养料,加水拌均匀,表面压平后点状播种竹荪菌种,用种2 ~ 3包/m2,上覆土,发菌和出菇管理与常规相同。

2.2.2 土壤性状变化分析

2.2.2.1 土壤取样方法 在竹荪栽培10月结束后,12月中旬在种竹荪的同一地块,相似位置分别对经栽培竹荪和未经竹荪栽培的土样取样,用于内业分析。

2.2.2.2 土壤分析方法 土壤容重用环刀法测定,水解性氮用扩散皿法测定,有机质用丘林法测定,速效磷用磷钼兰比色法测定,速效钾用四苯硼钠比浊法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林栽培竹荪对春笋产量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竹林栽培竹荪后的试验区竹林出笋量为竹荪栽培区35.67株,对照区30.5株,试验区的出笋数量比对照提高16.95%。试验区产量为26.27 kg,折合4 101 kg/hm2,对照区产量为20.15 kg,折合3 204 kg/hm2,试验区比对照区提高了30.37%,增产作用明显。

表1 竹林栽培竹荪后春笋产量Table 1 Spring shoot yield of each sample plot

从春笋个体情况看,试验区的平均单株笋重为0.74 kg,比对照区0.82 kg略轻,最大单株笋重为对照1区的2.67 kg,其次是样地1、样地3、样地2和对照区,后4位间差距很小,说明试验区与对照区差异很小(表2)。

表2 竹林栽培竹荪后春笋个体情况Table 2 Single shoot weight from each sample plot

3.2 竹林栽培竹荪对竹材胸径的影响

由表3可知,试验区老竹的平均胸径是8.68 cm,对照区老竹的平均胸径为9.63 cm,差距很小。试验区新竹的平均胸径为9.2 cm,比对照新竹平均胸径8.2 cm提高12.20%;试验区内新竹的平均胸径比老竹提高5.99%。对照区内新竹平均胸径8.2 cm比老竹平均胸径8.63 cm降低了4.98%。说明通过竹荪栽培后,能够提高竹林的胸径,有利于大径竹材的培养。

表3 竹林栽培竹荪后竹林胸径情况Table 3 DBH of bamboos before and after cultivation of D.echinovolvata cm

3.3 栽培竹荪后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从表 4可知,竹荪栽培后的土壤的容重为 1.075 g/cm,而对照的土壤容重为1.136 g/cm,试验区比对照土壤的土壤容重降低了5.4%,也就是土壤变得疏松、透气,更有利于毛竹的生长。究其原因通过竹荪栽培对土壤有一个疏松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土壤中分布着大量的菌丝束和部分培养料残体,菌丝束在土壤中消亡后会留下孔隙,增加了土壤的疏松度。

表4 竹荪栽培对竹林土壤容重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cultivation of D.echinovolvata on soil bulk density

3.4 栽培竹荪后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

由表5可知,栽培竹荪后的竹林土壤在有机质、水溶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上都比对照分别增加4%、2.2%、375.5%、9.3%,特别是速效磷增加3.75倍,这对普遍缺磷的浙南竹林地具有特殊意义,说明在毛竹林内栽培竹荪,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肥力(表5)。

竹荪栽培过程中,竹荪菌丝体在培养料和土壤中生长蔓延,菌丝体依靠自身分泌的多种酶,分解培养料和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元素,栽培结束后,其新陈代谢产物和自身残体都遗留在土壤中,改善和增加了土壤的营养。

4 结论

表5 竹荪栽培后土壤养分变化Table 5 Effect of cultivation of D.echinovolvata on soil nutrient content

(1)竹林地通过竹荪栽培,春笋的个体单重没有提高,但能够明显提高第二年春笋的出笋量,进而提高产量,出笋量提高 16.95%,产量提高 30.37%,增产作用明显。

(2)竹林地通过竹荪栽培,新竹的平均胸径为9.2 cm,比对照新竹胸径8.2 cm提高12.20%;试验区内新竹的平均胸径比老竹提高5.99%。对照区内新竹平均胸径8.2 cm比老竹平均胸径8.63 cm降低了4.98%。说明通过竹荪栽培后,能够提高竹林的胸径,有利于大径竹材的培养。

(3)竹荪栽培后的土壤的容重为1.075 g/cm3,比对照土壤容重1.136 g/cm3降低了5.4%,土壤变得疏松、透气,更有利于毛竹的生长。主要原因是土壤中分布着大量的菌丝束和部分培养料残体,菌丝束在土壤中消亡后会留下孔隙,增加了土壤的疏松度。

(4)栽培竹荪后的竹林土壤在有机质、水溶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上比对照分别增加4%、2.2%、375.5%、9.3%,特别是速效磷增加3.75倍,这对普遍缺磷的浙南竹林地具有特殊意义,说明在毛竹林内栽培竹荪,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肥力。竹荪栽培过程中,竹荪菌丝体通过分泌的多种酶,分解培养料和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元素,栽培结束后,其新陈代谢产物和自身残体都遗留在土壤中,改善和增加了土壤的营养。

[1] 胡家权.竹林中栽培竹荪的方法[J].农家科技,2014(3):25.

[2] 马文明,周俊.竹荪林下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3(2):43-44.

[3] 兰云龙,应国华.红托竹荪栽培方式优选试验[J].浙江食用菌,1996(5):18.

[4] 黄艳,林国强,江玉姬.竹荪生长条件的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13,32(2):71-76, 82.

[5] 苏德伟,罗海凌,林辉,等.林地套种竹荪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2(17):149-150.

Effect of Cultivation of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on Shoot Yield and Soil under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 Stand

YING Guo-hua1,LU Ming-liang1,HE Lin1,CHEN Wei-xiang2,LI Ling-li1,XUE Zhen-wen1,CHEN Wei-long2
(1.Lishui Forestry Institute of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2.Lishu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cultivation of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in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 stand.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spring shoot number and yield in cultivated stand increased by 35.7% and 28%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no cultivation).DBH of new bamboo in cultivated stand increased by 12.2% and 6.77%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ew bamboo in the control and that of old ones in the cultivated stand.Soil organic matter, solubl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content in cultivated stan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especially available phosphorus.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 experiment

S753.53+6

B

1001-3776(2014)06-0065-03

2014-08-19;

2014-10-10

应国华(1963-),男,浙江缙云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食用菌、林下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竹荪新竹春笋
竹荪的深加工及营养成分功能性研究进展
食春笋知春味
“竹君”食疗菜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一碗竹荪汤
春笋 入宴的「百搭食材」
12种吃春笋de方法
找原因
林农的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