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评优助困工作的新举措

2014-07-02 07:25杨旭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杨旭

【摘 要】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与心态特点,制定不同的扶贫措施,并对不同类型的贫困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扶助对策,指出大学生扶贫助困工作的关键是要促进他们转变比其他人低一等的错误观念,真正解决他们心理贫困。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扶助策略;助困

建立和谐校园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学生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是建立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而助困工作则是在建立和谐校园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人数日趋增加,学业能否完成,身心是否健康,就业是否顺利等,已经成为让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操心、社会担心等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党和国家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政策导向,各院校奖、助、贷、缓、减、免等助困具体措施的相继出台与实施,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助困工作在一个时期内仍将是高等学校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我们高职类院校,肩负着为国家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能否解决好贫困生的问题,对于建立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使助困工作在建立和谐校园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下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首先要做好甄别工作,是做好助困工作的重要基础。此项工作从职责的角度来讲,不属于我们学管老师的工作范畴,也不是我们的义务。但是在社会相关机制还不十分健全,而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资助力量又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要使奖、助、贷、缓、减、免等具体助困措施落到实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甄别工作成为不得不做,而且必须做好、做扎实的一项工作。因为它是一切助困工作的最基本的考虑和执行依据。将家庭所在地区民政部门开具的三级政府证明、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同学本人所写的困难申请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办法。例如:2009年我校海洋化工系某专业学生孙某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属实,而且情况较严重,但是在本班投票选举中落选,系部老师得知情况后感觉奇怪,随即找孙某谈话,经了解得知是因为其所在班同学甲和乙两人在班级选举前发动同学,并承诺只要其二人当选,一定答谢,故造成孙某落选的事实。系部领导经过调查,证实孙某所述情况属实,翌日便全系通报批评甲乙两名同学的不道德作法,并且取消其二人今后的参评资格,恢复孙某的助学金获得资格。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甄别工作的重要性,试想如果系部老师对孙某的家庭情况不了解,也许就不会做出随即的正确决定,国家的助学金扶助政策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其次,建立健全的评困机制,是规范助困工作的重要保证。奖、助、贷、缓、减、免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助困形式,各有侧重,但绝大部分是针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学生达到怎样的标准可以获得奖、助,符合怎样的条件可以获得贷、缓、减、免,各学校都会做出相应的规定。勤工助学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对上岗学生的定期考核,实现优奖劣罚;校内助学无息贷款发放给贫困生,学校也可以通过对贷款学生的年度考核,实现优免差还等,既保证了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体现了党和国家助困的原则和态度,对于激发学生斗志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有积极促进作用。例如:我系每学期都会选择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的学生担任教室的清扫工作,每月会发放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作为勤工助学岗位工资,学生反应强烈,每次都会出现岗位少,但是申请的学生多这样的情况,于是,系部学管老师会不定期、不定时的对教室卫生进行抽查,严格责任制度,一旦发现有疏于职守的学生,坚决更换打扫人员,做到有奖劣罚、赏罚分明。

最后,做好公示,是完善助困工作的重要环节。公示是保证拟受助对象选择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形式,公示就是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体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公示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在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发生突然变故时对资助对象做出相应调整,使助困工作始终处于相对未定,但又灵活应变状态中。考核是通过对受助学生整体表现进行年度综合考核,督促受助学生不断思进,引导其他同学奋勇赶先,它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公示和考核环节不仅能使助困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调动学生参与助困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监督,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我系每年进行完班级评定之后,都会将全系的评选结果进行3天的公示,然后给有意见的同学充分的发言权,以便于我们管理人员做到人人知情,人人满意,完全透明公开。

但是,光靠政府的助学金政策进行帮扶也不是助困的全部工作。例如:有少数贫困大学生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不公造成的,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欠缺等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因此心理感到不平衡,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自己受社会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完全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他们有的羡慕甚至嫉妒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盲目攀比,一味追求物质生活,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后,不用在学习和生活上,而是吃喝玩乐;有的诚信意识淡漠,工作后不按期还助学贷款或恶意拖欠,严重损害了自身的形象,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有的则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能力,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无力改变现状,因此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以消极、退缩的行为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同样面对经济上的贫困,为什么不同的大学生对它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表现各不相同呢?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对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其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贫困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实施引导和扶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不同层次的平台,这样才能把助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助困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总之,我们应该对贫困大学生采取经济助困与心理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扶助,才能解决他们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工作不仅仅限于经济资助机制,它还包括校风班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要依据贫困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实施不同的扶助措施,为他们搭建不同的救助平台。扶助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最终目的是使各类贫困大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健康和谐地自我发展。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使他们的下一代成为政府的受助对象。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
浅谈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资助的新思路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贫困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