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最可怖的声音

2014-07-08 07:53黄佳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耶夫牧师妻子

黄佳佳

摘要:《沉默》是安德列耶夫早期的一个短篇,文章简短,却意味深长。本文通过解读文中各个角色的沉默,结合作者的背景,探讨了“沉默”的多义性。

关键词:安德列耶夫;沉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2-01

读完安德列耶夫的《沉默》,久久沉默。

压抑。

故事很短,情节也很简单。说的是残酷冷漠的伊格纳季牧师的女儿薇拉卧轨自杀,善良的牧师妻子得到女儿的死讯后就中风了,从此一直保持着沉默。一向傲慢,冷漠的伊格纳季牧师在沉默的压迫下痛苦地挣扎着,最后也频临崩溃。从“5月的夜晚,月光皎洁,夜莺在歌唱”开始,到结尾“整个黑洞洞萧瑟,荒凉的房子都沉默着”,小说都在营造着一种沉默,凄冷,神秘的气氛。

文章没有明确交代薇拉的死因,但也许我们能从作者叙述的文字中寻得一些蛛丝马迹。当牧师的妻子提议和牧师一起去阁楼上薇拉的房间看看薇拉时,伊格纳季牧师“皱着眉头”,“冷冷地笑了一下”,“厌恶地皱起眉头”,“竭力使自己的嗓音变得温柔些”,“对女儿感到愤怒”,“讥讽地说道”,“猛地站了起来”,“强制地把妻子拉了出来”。当女儿死了,举行葬礼的时候,“大家都希望看到伊格纳季认识到自己对女儿死的过错”,然而他却“竭力挺起腰背,他想的不是已死的女儿,而是怎么保住自己的尊严,不致使自己有失体面”。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推测伊格纳季是个残酷的父亲,脾气暴躁,与女儿缺少沟通,爱面子多于爱他的女儿。可见,女儿得到的父爱是极少的,她无法与父亲沟通,她也拒绝和他们沟通。薇拉是为什么而死并不重要,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我们也就没必要去猜测。重要的是,薇拉拒绝与她的父母沟通,拒绝向他们倾诉,她选择了沉默!沉默,才是全文的主题。

起初牧师也是沉默的一方,他不苟言笑,冷酷无情。女儿的沉默激起了他的不满,他表现得非常严厉,不再同女儿说话。女儿薇拉选择了永远的沉默——死亡来回应。而善良的妻子因为承受不住女儿自杀的打击,得到薇拉死讯时就得了中风,从此也永远地沉默不语。这是一场“沉默”的拉锯战,也是一场“沉默”的报复战。以彼之道,还诸彼身。女儿以“沉默”反抗父亲,让父亲陷入了反抗“沉默”的挣扎中。从此,再没有任何的对话。笼罩全文的,是令人可怕的沉默。

可选择的沉默,是可悲的。而不可选择的沉默,就是可怕的。薇拉放弃了倾诉和沟通,选择沉默来回应,甚至选择一种最极端的永恒的沉默——死亡来反抗,她是可悲的。她的死亡重重打击了疼爱她的善良的母亲,所以当她选择死亡的时候,她母亲的那种沉默就是不可避免的。牧师从墓地回来,发现“妻子的脸竟是完全平平静静的,眼里没有泪珠——它们淡漠无情,沉重地,顽强地沉默着”,“伊格纳季感到冷而且可怕”。这种平静是一种失常的平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她的眼里没有悲伤的泪水,而只是淡漠无情地沉默着时,我们可以知道,她的心都死了,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这种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它能够让冷漠的牧师都感到“冷而且可怕”。

自从薇拉死后,牧师再也无法在他的房子里听到任何的人声,妻子沉默着,女儿的肖像沉默着,房子也沉默着。这种沉默是如此地强烈,盖过了其它所有的声音,以至牧师深深地感觉到它,仿佛可以听到它。正如白色是一种最耀眼的色彩一样,沉默此时也是一种最响亮的声音。与这巨大的广阔无垠的沉默相比,其它的声音都显得那么微弱。这样的沉默是能够把人逼疯的。伊格纳季受不了这种沉默,他开始寻找倾听了。他先是在失眠的漆黑中寻找,他请求薇拉说出她的死因。接着是在薇拉的房间里寻找,在这里他第一次流露出父亲对女儿那种发自肺腑的爱,他说他“已经头发苍白,孱弱无力了”,“年老的父亲在请求你,不,在央求你,他在哭泣。你说说,是什么使你的小头脑那么忧愁——你说吧!”最后断断续续地低声说着:“你说阿!”。不是请求,而是央求,央求着女儿诉说,这是牧师对女儿的投降,对沉默的投降。回答他的却依然是沉默。然后牧师又来到女儿的墓地寻找,然而回答他的依旧是沉默。最后牧师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活死人的妻子身上,希望她能可怜可怜他,开口说一句话,当他以为会出现奇迹的时候,回应他的却是妻子“暗淡灰色的目光”,在这目光中,“既没有表现出怜悯,也找不到原谅的表情,它们是无声无息的,它们沉默着“。多么可怕的沉默!牧师寻找倾听的所有方法都告诸失败。他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荒凉的房子依旧沉默着。作者的叙述嘎然而止。

在这样一篇“沉默”的文章中,“沉默”笼罩着全文,使读者感到压抑。文章的末尾,伊格纳季牧师始终没有找到打破沉默的方法,“沉默”战胜了。这样的安排是作者刻意的。作者想让读者意识到,沉默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又是如此的可怕。沉默可以战胜任何的声音,沉默又是最有力的反抗。这样的主题,和作者的性格,思想和经历都是有关的。

突然想起了19世纪挪威画家蒙克的那幅《呐喊》。面似轱辘的人,蜡黄的脸,突出的双眼,扭曲的身体,双手捂着耳朵,大张着的嘴巴。背后的天空,陆地,海洋都被波浪形的血红的线条所淹没,空气中强烈的红与蓝,风景中的红、黄、蓝、绿,色彩与线条所产生的动感令人感到不安。画中人那一声发自内心的疯狂呼喊穿透了整个宇宙。这是一幅令人震撼而可怕的图画。然而读完安德列耶夫的《沉默》后,我在想如果画中的人不是声嘶力竭地尖叫,而是想叫却叫不出声,徒劳地张着大嘴,那样一种沉默所营造的效果,是否会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可怖呢?这大概就是沉默的力量吧?

沉默,有时竟是这样可怕。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猜你喜欢
耶夫牧师妻子
谁是真牧师
安德列耶夫与扎伊采夫的表现主义小说对比研究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一韩国籍船长遭阿布沙耶夫劫持
阅读理解Ⅰ
牧师与会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