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

2014-07-08 07:53万洪芬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堂组织小学语文教学

万洪芬

摘要:有效的课堂组织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基本保障。本文中,笔者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79-01

组织课堂教学即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回归到现实教学中,我们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一种师生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首先,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小游戏纳入课堂,也可把游戏作为一种奖励;多用描述性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其次,教师要做到把“学”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让给学生,把“写”的任务派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再次,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强调了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指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一种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求知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组织语文基础知识学习

教学中我们发现,造成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基础的薄弱,作为基础教育,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基础的教学。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归结为四点:字、词、句、篇,其基础在于字词的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教给有关句篇的简单知识。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到了高年级则出现厌学状况。为什么?因为年级越高,学习内容倾向于句篇,如果基础不牢,字词积累不多,在句篇练习中的说和写必然有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因此,要让小学生喜欢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视为重点,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语文课还要折射出“语文味,必须实实在在的从语言文字入手,切不可丢掉本体,忽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对于文本中咀嚼的地方要慢品细嚼。语文课就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认知、理解、体会、赏析,就是让学生着眼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汇、一个个句子的感悟,给孩子开始构件或更新广阔的语言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 相应的变动。

三、组织“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思想单一,我们在教学中若不切合实际,仅追求新颖,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养成不良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杜绝此类现象产生。采用“开放、互动、探究”教学法,我的基本感受是一定要做到放得开,收得住,散而不乱。要求要明确,检验要到位。具体地说,每上一篇新课文,首先吃透教材,备好课,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把阅读课文、听写生字尽可能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相互听读。然后集体评议,重点检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问题,共同探讨,互相评论,得出结论。最后适时指导,启发引导,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作业,在第二课时检查交流学习效果。小学生的学习具有无目的性、无方向性的特点,教师一定要随时引导,对正确的观点要表扬,对错误的观点不排斥、不歧视,要找到问题中的闪光点,让他们畅所欲言。

四、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我们应全面鼓励学生质疑,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勇气,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创新,鼓励学生有“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推陈出新、前所未有”的精神。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在学生熟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出办詹天佑展览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办展览这一创造性的练习,来展示学习所得,培养能力。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展览的一般内容:前言、事迹(图片、文字、实物)、结束语等;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根据课内外学到的知识,有的写前言,有的写事迹,有的画詹天佑的设计图,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各组推选解说员进行解说。学生在这种创造性的练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学得生动,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1]王秀丽.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1(03)

[2]张敏.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1(32)

猜你喜欢
课堂组织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