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老井复查目标选择及效果分析

2014-07-13 02:25白全胜陆巧焕王宣龙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试油油气藏老井

白全胜,陆巧焕,王宣龙

(1.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质研究中心,山东 东营257000;2.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测井公司,山东 东营257000)

随着勘探、开采程度的日益加深,近几年济阳坳陷面临着后备储量不足、可采储量逐年减少、新区产能递减快、老区综合含水高和稳产难度日益增大等诸多严峻的挑战。积极开展老井、老油田的复查工作,是滚动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方便快捷、经济有效。

1 老井复查目标的选择

老井复查的对象主要是测、录井响应特征不明显的储层。根据测、录井资料评价地层的难易程度,将老井复查目标总结归类为以下7类:(1)低孔低渗油气层评价;(2)低电阻率油层识别;(3)致密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评价;(4)侵入岩、变质岩裂缝性油气藏有效储层的识别与评价;(5)具有复杂储集空间的古潜山油气藏储层评价;(6)深层油气藏、凝析油气藏的测井评价;(7)复杂砂泥岩薄互储层的评价。

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及老井复查的需求,济阳坳陷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老井复查工作。

1.1 低电阻率油层

低电阻率油层的出现,改变了常规的油水层电阻率观念。这种观念通常是以相同储层物性条件下电阻率的高低作为油层、水层定性识别的依据。一般认为,储层含油,则电阻率增高,含水则电阻率降低。但当成藏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储层结构和岩性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使储层电阻率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所谓的高电阻率水层和低电阻率油层[1]。

低电阻率油层的电阻率与常规油气藏的水层电阻率值相接近。所谓的“低”,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确定标准。目前较流行的是电阻增大系数I法:

式中,I为电阻增大系数;R为含油气岩石电阻率,Ω·m;R0为岩石完全含水时电阻率,Ω·m。

一般情况下将低电阻率油层的电阻增大系数界定为2[2]。济阳坳陷的低电阻率油气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和东营组,馆陶组次之。

1.2 薄互层

薄互层砂岩一般属湖侵体系域的滨浅湖相-半深湖相、三角洲前缘相、河流漫滩相等沉积体系。岩性组合特征表现为泥岩夹砂岩、砂泥岩及灰质砂岩互层。对于不同电法测井,当目的层厚度小于其垂向分辨率时,均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 。

1.3 非主力目的层

沙二段是济阳坳陷的主力产层,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在油田开发初期,受资料采集、地质认识、试油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在主力目的层之外尚有数量可观的潜力层没有得到重视,非主力层往往是岩性复杂、储层出砂严重、特稠油、薄层、低电阻油层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质认识程度的提高,对这批资源的挖潜和利用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1.4 低渗透油藏(差油层)

济阳坳陷广泛分布着以基山砂岩和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为代表的砂岩、砂砾岩体低孔低渗油气藏,是中石化近期勘探的重要目标。虽然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但也显示出具有极大的勘探难度。低渗透油藏的类型很多,在各种岩性的地层中都有分布,储层低渗除了岩性的影响外,还受到孔隙结构、地层流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不同类型的油藏测井评价的重点和解释方法都不尽相同。

2 典型实例及效果分析

2.1 W14低电阻率油层

低电阻率油层在济阳坳陷有着广泛的分布,如王家岗油田、东辛油田、曲堤油田、金家油田、现河庄油田等。W14块位于王家岗油田中部,北为T61块,南为W21块。构造位于东营南斜坡东部的丁家屋子构造带上,北为牛庄凹陷,西为纯化油田。南到乐安、八面河油田与广饶凸起相连,东北为广利油田。自下而上钻遇的地层有中生界、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平原组地层。主要评价目的层为沙河街组,而沙四段为本次评价的重点。

由于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测井信息对这类油气层的分辨能力大为降低,经常造成油层误解为油水同层或水层,甚至被漏掉。当高电阻率油层与低电阻率油层并存时,这种误解可能性就更大。W24井的试油成功,使W24块低电阻率油层得以重新认识,扩大了该区块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W24井2 826.5~2 831.0m属于S43小层,岩性为粉细砂岩。测井响应特征为:自然电位明显负异常,自然伽马为低值,声波时差值为245~250μs/m,与电阻率曲线相关性好,对应声波值增大处,感应电阻率升高,微电极正差异;且数据点落在交会图的油层区(图1)。原解释含油水层,复查后提升为油层。经试油初产液17m3,油12t,水5m3。

图1 W24井测井曲线

2.2 W91块的薄油层

W91块位于广饶县境内的王家岗油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部的陈官庄-王家岗断阶带,W12断块西南约3.3km2,含油层为沙三、沙四、孔店组、中生界,主力含油层位沙三、沙四、孔店组。自该区块1987年完钻第一口油井W91井至今完钻油井13口,开采层位分别为沙三段、沙四段和孔店组。W91块沙三段属稠油,底水、边水活跃;孔店组属高凝油,天然能量不足,沙四段原油性质较好,经酸化后能获得较好的产能。

W91-1井于1987年12月完钻,井深1 653m,目的层是沙三段和孔店组地层。1987年12月试油沙三段2层6.1m,射孔后不出液,采取酸化措施后,仍然不产液量。老井复查后认识到W91-1井沙四段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012年3月W91-1井开始老井恢复施工,射孔后实施酸化取得成功。该井于2012年4月10日开井,获得日产液25t,日产油18.5t的高产。随后的W91-5井、W110井等4口井通过试油均获得10t以上的高产,经过复查W91块沙四段新增探明储量160×104t,日产油水平增加了5倍。

2.3 非主力目的层

非主力目的层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既有地质认识原因也有社会历史背景原因。

ZG44井是桩西古潜山西边部探井,原设计钻探层位是前震旦系,经裸眼测试为干层。对测井资料再评价中,发现沙一段3 077.2~3 083.8m,电性显示较好,是有利的油层(图3),建议测试。射开该层后,日产油19.22t,不含水。该区首次发现沙一段含油层系,采油厂于1997年进行滚动开发,打井13口,其中百吨级油井2口,50t级油井2口,当年生产原油2.89×104t。

图2 ZG44井测井曲线

2.4 低渗透油藏(差油层)

低渗透油藏大多数是复杂岩性油气藏,测井评价难点有高束缚水饱和度问题、复杂岩性的流体识别问题、裂缝导致的各向异性问题、双重孔隙结构问题、储层划分及有利相带划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是:对比研究测井、地质、试油等多种资料综合评价油气层;建立有针对性的新的解释模型,如高束缚水的孔、渗、饱解释模型、双孔介质模型、泥岩裂缝模型等;利用成像测井技术进行裂缝评价、沉积学解释,利用核磁技术研究孔隙结构,判别流体性质,求取与岩性无关的孔隙度、可动流体体积、束缚流体体积和渗透率等参数。

通过对基山砂体进行研究,对93口目标井进行老井测井资料复查,提升解释结论107层497.8m,其中提升油层59层224.1m,提升差油层18层56.2m。根据老井测井资料复查成果,先后对S74-4、S541井等老井进行重新试油。S74-4井沙三段2 957.3~2 961.5m井段经试油,日产油39.6t;S541井沙三段的3 206.8~3 225m井段经试油,日产油1.85t,压裂后日产油8.22t。该区低渗透油藏老井复查工作取得的成功,为储量申报及低渗透油藏的试油攻关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3 结论与认识

(1)老井复查作为滚动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方便快捷、经济有效。

(2)老井复查目标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要明确老井复查的目的,善于发现老井复查目标。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小步快走(以点到面、以小见大)、复查与试油同步,以期取最佳的复查效果,还原最真实的地质信息。

(3)老井复查工作中,复查人员应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老井复查成功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冒险。

(4)老井复查具有较高成功率的原因,除可靠的复查结论外,还离不开针对性强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的开发方案及高质量的施工。

[1]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49-152.

[2]王宣龙,白全胜,赵文杰.胜利油区低电阻率油层类型及成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1(2):21-23.

[3]孙焕泉,运华云,侯庆功,等.胜利油区油气层测井相应特征[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30-231.

猜你喜欢
试油油气藏老井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试油工艺技术分析研究
问月
老井
连续型油藏形成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井下作业试油工艺技术探讨
水平井测试技术与水平井试油测试配套技术研究
如何加强试油监督管理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