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基本要素解析(调心篇)

2014-07-19 04:32北京体育大学胡晓飞
健身气功 2014年1期
关键词:丹田脑细胞练功

文 北京体育大学 胡晓飞

健身气功基本要素解析(调心篇)

文 北京体育大学 胡晓飞

(续上期)

一、调心的概念

所谓调心,就是对自我意识和思维活动主动地进行调整和控制,并使之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它是健身气功“三调”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健身气功练习中,无论是肢体运动、呼吸运动,都不同于自然状态的肢体活动和呼吸活动,而是一种受意念调控的肢体运动和吐故纳新活动。中医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和“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就是这个道理。

二、调心的对象及目的

调心即是调神,中医讲“心主神志”,也就是自觉地调节中枢神经。通过道德修养、调摄心神、少思寡欲、安静愉悦等方式,来达到心清、神静、意念专一的“返璞归真”境界,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涤除玄揽”,使“思想趋于单一”。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

三、调心的方法及要求

调心的方法很多,包括:意守、存思、观想、调神、练意等。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是:

(一)“以一念代万念”的意守类:意,即意念;守,即相守不离;意守,就是摄心归一、专其一处,即在动作达到自动化,呼吸细匀柔缓的练功中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某一穴位、某一部位或某个动作上,而相守不离。如:健身气功中通过“意守丹田”、“意注天门”,借以排除“杂念”,逐渐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即老子所说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揽,能无邪乎”的境界。

由于人体有了大脑这个活动中心的存在,并且由此向有关的组织器官不断地发出良性“冲动”(即生物电变化,古人称为“媒”),人体有关组织和器官,也就不断地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由于意念活动的不断强化而得到加强。健身气功上所说的“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就是指意念和意守的作用。“意守”是练功活动中对意念活动的锻炼,而意念活动又是练功始动的主导环节。

(二)“以念制(治)念”的存想类:就是在调身、调息及基本安静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或存放在预先设定好的“目标”上,这个目标是一套既定的“程序”,通过运用这种有序化意念思维的“正念”,来排除“杂念”,以达到练习目的。

四、调心的作用

(一)平静情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0%~80%的疾病与精神紧张和心理异常密切相关,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发作、高血压、甲状腺亢进、癌症等等。而意守入静时,可以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起到以一念排万念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皮质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促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协调配合。使人忘却烦恼,心情舒畅,并更准确地适应环境,使内分泌功能正常,防止上述疾病的发生。

兴奋和抑制活动是高级神经的基本过程,一切反射包括高级思维活动,都依赖于神经细胞的兴奋过程。由于兴奋伴随着生化成分的转化消耗,因此当其持续过长或过强时,则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障碍。根据高级神经活动规律,兴奋过程必须在抑制过程的密切配合下,才能行使其正常生理职能。入静状态下的内抑制和其他生理现象一样,不但保证了各种反射的精确实现,对大脑细胞生化成分及生理机能也具有保护调节和恢复的作用。此外,正是由于意守有助于改善植物神经中枢的功能,所以随之出现的就是心血管、呼吸、消化、生殖、泌尿等系统功能的改善。因为植物神经系统主要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在维持人体的随意性和非随意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健脑增智:意守入静后,脑电波趋于同步化,脑细胞电活动达到有序化,高级神经的功能活动得到增强,神经调节性作用进一步改善,整个机体处于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样会促使基础代谢降低,单位氧耗量下降。通常情况下,人们熟睡时单位氧耗量较清醒时降低10%,而入静时单位耗氧量则低于熟睡的水平。入静时大脑细胞的物质成分又具有补充、恢复的作用。入静时可导致熵增率变小,血浆中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含量下降,中枢神经介质5-羟色胺水平提高等情况,表明此时实现了良好的储能作用。

高级神经学说认为,脑电图快波占优时,具有较高的代谢率;慢波占优时,脑具有较低的耗氧量。另外,当大脑皮层某一部位紧张或兴奋时,这部分脑细胞分解过程就加强;而当其放松或抑制时,这一部分脑细胞的合成过程就加强。当意守入静时,意守的这一部位或一点在大脑皮层的代表点就兴奋,脑电波快波就占优势,而其他大部分将产生抑制,从而形成低的耗氧量,脑细胞合成能力就增强,这样可以提高练习者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功能,改善练习者的神经分化和抑制能力,从而起到健脑增慧的作用。

(三)畅通气血:1993年,北京体育大学生理教研室和运动医学教研室在室温20℃-25℃条件下,用上海医用仪表厂生产的ST—1和SK—1数字体温计,对35人意守劳宫3分钟前后“皮肤点温度”作了测定,发现意守后比意守前皮肤点温度平均升高0.5℃。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把思想集中在身体某个部位时,也会有局部血液循环加强,热感出现。中医认为,血得热则行,经络遇热则通。这样,通过意守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可以达到畅通经络,运行气血,保健脏腑的目的。

有些养生家把脐内视为人体的中心,称为“丹田”。意守丹田,可使气息中和,不致有所偏盛。因为此处主要是脾胃之所在,加之意守入静,可有效的调节植物神经,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意守丹田有助于强化腹式呼吸,使隔肌上下蠕动增强,有助于按摩肝、胃。所以在临床上可见到消化系统功能有显著改善,并可由此反射性的对相应部位的生理功能引起一系列的良好变化,包括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消化酶的产生等。而中医称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一些内功修炼者把意守下丹田视为“筑基之法”,通过意守脐内,可使练习者很好地做到气沉丹田,从而有助于壮中气、补元气。

(四)缓解疾病:中医认为“意到则气到,气到则血行,血行则病不生。”《诸病源候论·腹痛候》中也有“正偃卧,口鼻闭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而愈”的记载。从这一原理出发,通过意守患处或穴位,可以使该处气血周流,缓解病症。古人常用意守内关来退心火和小肠湿热,借以改善胸闷、心悸等症状。此外,还通过意守涌泉来防止肝阳上亢、火气上逆所导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梁代著名中医陶弘景曾有“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的论述,这指的是缓解病痛的一种方法。说明,用意念导气来通调经络、畅通气血,缓解病痛是可行而有效的。

(五)引导动息:是指练习时意念要引导呼吸和动作。意识引导呼吸,使呼吸加深、加长,并且匀柔和缓;意念引导动作则可以使动作放松、自然、到位,从而增加练习的效果。如练习健身气功·五禽戏除要模仿好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外,还要模仿这些动物的神态,以及要想象这些动物生活的意境,才能练好。

五、调心的注意事项

(一)身心恬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是讲练意的方法,而“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讲的是练意的目的。清代名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解释说:“恬,安静也。淡,朴素也。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蔽:遮挡、蒙蔽之意。

(二)用意专一:就是说,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强调一念排万念,不可三心二意,不可有杂念。《保生秘要》所云:“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就是这个道理。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三)火候适度:意即意守的强度要轻柔适度。健身气功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意思是说用意强度不要太小,也不能太过,不要强求,要用意适度。因为,意念如水火,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火可以给人带来温暖,但又可造成玩火者自焚。练功时既不能不守,也不能死守。不守,杂念常常较多,必然影响练功效果;意守太强虽然可以减少杂念,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状态;死守,便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会导致意守的内容无法摆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着相的出现。另外,意守的时间也不要太长,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意随形变:为提高意守效果,防止意守太过,可采取意念随着动作和姿势改变的方法。如当动作向里合时,可意守丹田;当两掌置于面前时,可意守劳宫;当转颈时,可意守大椎;当转体或弯腰时,可意守命门。这样做,一方面较容易使意念到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防止意守某一部位或穴位太久,造成出偏。心理学原理告诉:“意识是流动的,它不可能停在一处不变”。

(五)因需用意:根据你要想畅通的经络,选择适当而有效的经验效穴来意守。如要使心血管健康,可意守劳宫、涌泉、太冲等穴位;而使脾胃健康,则可意守足三里、关元或气海等穴位。要使呼吸系统健康,可意守大椎、商阳等穴。

值得一提的是,健身气功的三调,虽然各有各的手段、方法和作用,如果三者不结合,就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也会失去健身气功预防和康复的内涵。因此,在练习健身气功时,我们要追求三调合一,调身是调息和调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动作的正确到位,节奏的柔缓均匀;才可能结合调息,使之达到悠、匀、细、缓、绵、长的境界。也只有把动息结合做到娴熟自然,才能够使您心旷神怡,充分入静,达到一念排万念的目的。我们还更要清楚的认识到,上述三调的实践,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实践科学的生活方式,更要切实重视养练结合,要注重享受练功的过程,这样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文完)

猜你喜欢
丹田脑细胞练功
谁决定你的智商
脑细胞消失记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练功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怎样练功更见效
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