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反思

2014-07-24 23:44郑金洲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逻辑性公开课教学活动

郑金洲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可以作多种分类,比如按照反思的时间,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按照反思的范围,可以分为专题反思、整体反思;按照反思的内容,可以分为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按照反思的立场,可以分为教师角度的反思、学生角度的反思;按照反思的程度,可以分为表层反思、深层反思;按照反思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人反思、集体反思、专家引领反思等。近来,看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我觉得,除了上述分类之外,还有一个类别,可能是以往忽视了的,那就是按照教师的反思性选择过程,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新的分类。教师的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主体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木桶装水”“白纸绘画”,而是教师对自身观念行为的审视、解读、评价和选择,是一种不断发问、追问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种“反思性咀嚼”。

1.适应性反思,即对自身是否接受新的变化,或新的变化是否导致自身适应原有情境的反思。这种反思在教师引入新的教学行为时最常发生。如果教师感觉新的刺激或变化无法适应,可能教学的变革就难以深入推进。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及时予以赞扬鼓励。

以上案例来自于范怀全老师。在这样的反思中,教师是以自身角色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作为对象的。这样的适应性反思,常以“我自己适应这种变化吗?”“我能接受这样的调整吗?”“我真的形成新的角色定位了吗?”等为取向,对于教师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形成与新情境相一致的教学行为尤为必要。

2. 目的性反思,即对教学行为合目的性的分析、评估和反思。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是一种有目的的施教行为。目的性是教学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失去目标的引导,再热闹的教学行为也都失去了意义。因而,在教学反思中,把目的目标作为重要的维度来参照,是反思的基本要求。

“活”,只局限于肢体;“乐”,只体现于感性,只顾表面的好看、好玩,忘记了言语习得乃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如教学《云房子》第三小节,在初读感知后,教师创设情境:“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教师边说边贴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底图)。这时候,谁也凑热闹了?”“小鸟。”教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孩子们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想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开始吧!来,伸出双手(师示范,生跟着做),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跟着教师做一个个动作。“云房子”造好后,教师又让学生学小鸟飞起来……上面的教学看起来很“热闹”,但主要是学生肢体的“活动”——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语言”;没有真正进入“语文”,更谈不上进入“心灵”。教师和学生只是“形式互动”,而不是“精神互动”。

这段论述来自于魏星、朱学坤老师。类似以上案例的情形在我们当下的教学中并不鲜见。这两位教师的反思就是从教学目标要求出发,围绕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来展开的。语文课的目的就是学习“言语”,什么手段都要为这个目的服务。从言语训练目标出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与文本“言语”接触,把它放在语境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通过言语活动指向学生的心灵,上出语文的味儿,养成良好的“语文意识”,这才是正确的语文教学之路。教学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目的性。以目的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说是反思的一种基本表现形态。

3. 逻辑性反思,即对教学行为合规律性、合真理性、合理性的反思。目的性与逻辑性一定程度上是联系在一起的,逻辑性的要求是目的性设立的基本依据。但在有的时候,由于目的设定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受教师个人观念和水平的局限,合目的性并不见得合逻辑性,因而,对教学行为进行逻辑性反思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近年的一些公开课,打着师生互动的名义,把表演作为一种时髦来追求,不管内容,动不动就让学生上台表演,这就让人费解了。如教学《药》第三章“谈药”,教师组织学生上演编排好的课本剧《茶馆——谈药》。开场:华老栓戴着旧帽子,穿着补丁的旧衣裳,眼眶上描着两圈黑线,提着个茶壶弓着腰进门了,顿时引起听课师生的哄堂大笑。华老栓、华大妈与茶馆里的人物对话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康大叔的出现则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一脸横肉,壮壮的个子,腰间扎着一条绳子,大摇大摆地闯了进来,语气粗里粗气,动作蛮横有力,时不时用白眼瞟人;花白胡子的“打千”动作、华大妈的搭讪的语调等都引起了哄堂大笑。课本剧演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本剧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性格,教师还时不时模仿刚才表演好的学生的动作,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使原文的悲剧气氛荡然无存,先生“救救国民”的呼喊被淹没于课堂的笑声中,除了师生滑稽夸张的动作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

以上案例是杨武平老师撰写的。如果从逻辑性角度来进一步反思以上课堂的教学行为,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单从教学的表演来看,教学表演有着特定的规律性要求,它不同于一般的表演形式,一是表演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二是表演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表演中不能失去教师的引导,四是表演后要有进一步的延伸与深化,五是表演要在课文的边界内进行。而上述案例几乎都违反了上述要求,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肆意展开,既不合规律,也不合规则。

4. 信度效度反思,也称事实性或知识性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事实性的反思。这种反思,或从教学行为的真实性出发,思考是不是常态性教学等问题,或从教学的成效出发,思考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等相关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刻分析与评论。

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概可以说是教学行为信度的典型例证。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张新华老师曾写道:真实,是一节公开课的基本要求。这是公开课的特性所决定的。公开课的作用是展示、示范或研究。从展示、示范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是广大教师学习的范本。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广大教师能学能用的。试想,一节让广大教师学习的示范课都弄虚作假,这节公开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更应是真实的。我们研究一节课,目的就在于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失败的教训,以便以后克服改正,使课上得更好,如果连这样的公开课也不真实,那么研究的价值又在哪里?

在推进有效教学、打造低负高效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成本效率的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有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得出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1)回答问题积极,回答问题人数超过全班人数的50%。就是说举手率高,反映出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喜欢教师,对学习内容有积极性、有兴趣;说明教师的问题难易适度,符合实际学情。否则,教师就应反思自己,反思提问是否难度过大,反思是否缺乏激励措施。如果学生的举手表现持续低迷,教师就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如用PK竞赛、游戏、鼓励煽情等办法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提问人数多,超过全班人数的30%。提问优中差兼顾,面向全体。(3)达标率高。课堂检测或练习达标比例90%左右,即学习效果好。随堂进行练习,学生有收获,结合课课练或者课后题,尽量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消化。对于这样的总结,我们暂且不论其是否正确或者科学,仅从反思的类别上看,其属于信度效度反思的范畴。

5. 超越性反思,即对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发展性等方面的反思。这类反思着力分析教学的新意与创造,着力分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是对教学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透视与展望,带有明显的预见性、前瞻性视野。

比如,有教师在分析参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自身教学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变单纯教师提问学生为学生参与质疑。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时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又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还害怕学生的奇谈怪论会超出自己的备课范围而徒增尴尬,结果就把课堂变成了师问生答的被动的、单调的、乏味的、低效的课堂。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要真正开展探究式教学,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倡导“问住教师的学生才是最棒的学生”,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发难”,敢于问住教师。

相对于适应性,超越性反思更多地指向对原有教学观念和行为挑战,更多地指向未来教学需要变革的基本方向。

以上五种反思,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适应性反思与超越性反思相对,目的性反思与逻辑性反思相对,信度反思与效度反思相对,它们相互结合,构成教学反思的整体,形成对教学活动的总体判断。

(责任编辑:黄常棋)

猜你喜欢
逻辑性公开课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