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的着眼点和凭借点

2014-07-24 01:41王庭芳姜仕恭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查字典学段学法

王庭芳 姜仕恭

【编者按】课改之前,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曾经十分火热,但也走入一些误区;课改以来,这一研究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一课题重新引起了小语界的关注。在新课标背景下,这一课题可值得研究的内容是不少的,比如,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怎么避免“形式主义”?怎样的“学习方法指导”才是有效的?各个学段,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课文该如何进行得当的学法指导……本专辑刊载了三篇论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课题的重视,同时期待着有更多这方面的来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宏观方面的提示,也有微观方面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收效甚微。具体表现有四。

1.空中楼阁。跟学生高谈阔论他们目前还不能理解更无法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学生大谈散文的特点和散文的创作。诸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凝练等等。

2.空头理论。教师传授的方法过于“通用化”和“理论化”,比如教师介绍朱熹谈读书方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疑而有进”;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有“博读”和“活读”等。学生记住的只是几条放之四海皆通用的所谓学习要义,深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时,既不会运用方法,又不会展现能力。

3.“教”与“学”分离。传授学习方法和实际教学完全脱离。比如教学《泊船瓜洲》,教师授予的方法是:①了解背景,初知意图;②熟读成诵,理解诗意;③抓住诗眼,细心揣摩;④进入意境,体会感情。导学中却抛开这些另起炉灶,既没有把感悟语言点和方法习得点结合起来,又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4.学段特征不明显。表现有二:一是相同的知识点,各学段教法、学法区别不明显。二是拔高或者降低要求。跟第一学段学生传授把握篇章整体的方法、过渡的方法、前后照应的方法;跟第三学段学生谈寻找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讲因果关系的复句,讲组句成段的方法、解词学句的方法等。

应该怎样教学才是有效的学法指导呢?

一、学法指导要着眼“学”

这里的“学”指学习实践。学习方法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口头传授,不是靠识记什么“要义”。它是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认识积淀、挫折反省、经验总结。学习实践是积累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就阅读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学习实践是促使学生个体的阅读思考。

实际的阅读教学情形告诉我们,学生个体阅读实践太少,教师挤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太多。如果多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学生完全可能积累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方法,比如复读法,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做批注的方法,抓关键词句认真揣摩、比较分析的方法,查找资料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阅读实践当然也要因学段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学段,最基本的阅读实践是“读”和“画”。读就是朗读课文,画就是画出生字新词并试着理解。其实,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不少教师提出“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生字新词”。这就是阅读实践,但都有点走过场,一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通读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完,教师就急着要检查。二是没有让学生真正读通读顺。许多教师就怕学生读书的时间挤占了自己讲课的时间。如果教师多给些耐心,多给些时间,多给予指点,学生是可以从读书实践中积累一些方法的。比如,学生在认读过程中对所要掌握的生字词语画一画,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动手查查字典。经常进行这样的实践,他们就可以从中学会查字典、词典、做记号等方法,也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的要求。

第二学段的阅读实践,通过朗读和默读,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要求做两项工作:一是画出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并初步体会。如《小露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写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的三句话: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②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③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句子中的“蹦”“爬”“落”就要指导学生画一画,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用,能不能调换它们的位置,能不能改成其他字。学生看过青蛙“蹦蹦跳跳”,观察过蟋蟀“慢慢爬行”,欣赏过蝴蝶“飞起落下”,他们凭着这种生活经验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非常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二是查一查,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义。学生在查一查的过程中,提高判断、选择词语意思的能力,熟悉字典、词典的功用,熟练查字典、词典的技能,养成了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为独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标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学段的阅读实践,通过默读思考,在“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和对表达思想感情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做些必要的批注。如教学《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可以在第一段重点词语下面画着重号:闻名于世、情有独钟、潇洒挺秀。第二段开头画个三角号,表明这一段要背诵;第二句句末画个双竖线,表明这段话到这里为第一层;在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下面画个双横线,表明这是作者介绍的主体;在陪客松的句末打个问号,表明不知道为什么取名“陪客松”等,并对“画”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揣摩。由此学生学习了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第三学段的“查”,除了查字典、词典帮助阅读外,还要查找必要的课外资料。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可布置学生查找四个方面的资料:①和宇宙大小有关的资料。②和星球数量、大小有关的资料。③地球上自然资源有限的资料。④人类破坏环境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分别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难点:①地球半径有6300多公里,为什么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②地球明明那么大,人的活动范围怎么就很小很小了?③为什么说“地球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④人们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教学时,相机插入这些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由此学生学会了运用查找资料来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即课程标准说的“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学法指导要凭借“点”

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要制订三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通过语言训练点的训练,习得方法,在习得方法、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凭借“点”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方法上的启示,方法才具体可感,理解才深刻,才能在实际学习中迁移运用。

《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①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②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③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学生揣摩句子中“泛”“浮”“漾”三词的用法,这就是语言训练点。怎样指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个点呢?第一步:指导学生凭经验和语感说说这三个词语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学生思索后感知三个词语都写细微的动作,都含有“表现出来”的意思。这是经验的积累和推想法,体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精神。第二步,指导学生查一查每个词语各自的意思。学生经过查字典确定:“泛”是“逐渐透出来”的意思;“浮”是“向上漂浮,亮出来”的意思;“漾”是“一层一层展开去”的意思。这里就利用查阅法弄清三个词语的细微差别,体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的要求。第三步,指导学生细致阅读揣摩这三个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用。学生经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分析比较,终于有所感悟:情感是透露出来的,所以用“泛”;快意是展现出来的,所以用“浮”;人笑起来脸上出现皱纹,就像荡漾着的水波,所以用“漾”。这就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学生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懂得这里讲的是作者对景物的总体感受。但有两个问题:①“或浓或淡”的新绿是说有的新绿浓些,有的新绿淡些,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一定很多,而只写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沙土这三样东西有什么讲究?这是方法习得点。第一问指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思考:哪些新绿看去浓些,哪些新绿看着淡些。学生回顾春天野外游览有所感悟:山梁上的“新绿”看上去淡些,山坳中的“新绿”看上去浓些;先发芽先长出的“新绿”看去浓些,后发芽后长出的“新绿”看去淡些。这就是运用生活经验去解读文句。第二问让学生联系文章的开头来揣摩。学生读文章开头细心思考明白:作者游双龙洞的时间是4月14日,属于春天。映山红和油桐正是这个时节开花,这是作者紧扣时间特点写的。而“粉红色的沙土”是金华北山特有的,这是紧扣地点特点来写。与时间地点无关的不写,这就是表达的需要。教师凭借这个点的指导,学生有了这样细心阅读,有了这样全面思考,有了这样重大发现,自然也就有一番长进。这种长进是教师指点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就自然成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带着这样的经验去阅读其他文章,就是能力的形成过程。

教学《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生在充分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不懂的问题:①什么样的人才算“有用”的人?做人既有用又体面行不行?②课文不写母亲、哥哥和姐姐行吗?③课文为什么不写清种花生的过程?这是能力培养点。第一问教师指点学生联系写花生“有用”的语句和生活实际去思考;第二问引导联系全文思考讨论;第三问让学生联系写作目的去揣摩。经过熟读精思,讨论点拨,学生认识到:有用的人指的是个人事业有成,对别人有帮助,对集体有功劳,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做人的关键是“有用”,在这个前提下讲点“体面”不该指责。母亲、哥哥和姐姐虽是次要人物但不可缺少。种花生是母亲提议,花生食品是母亲做的,过收获节是母亲有意识安排,否则就不存在过收获节议花生的事。过收获节,哥哥、姐姐当然要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谈论对父亲不无启示,更重要的是父亲借花生教育的绝不仅仅是“我”,而是自己的全部子女。至于确定议花生是写作重点,那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如果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种花生很辛苦,那就必须把种的过程中所受的苦写具体。至此,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学习到“联系全文思考”“联系写作目的思考”以及“质疑和释疑”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查字典学段学法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查字典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查字典
查字典
12.查字典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