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纵横谈(一)

2014-07-24 23:44陶继新虞大明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快乐教育大明挫折

陶继新 虞大明

【编者按】虞大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让学生总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就是在这种感觉中,学生了知了课文的要义,生成了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并喜欢上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显然,虞大明老师的快乐教育,有着深厚的内涵与审美的意义。而在这篇对话中,虞大明老师也不由自主地释放着具有震撼力的热诚、热烈与热情,穿透心灵的光明,进而亮丽成一道教育的风景。而陶继新先生的对话,则深入虞大明老师快乐教育的深层,把千古绝训默默地埋进字里行间,把神圣的箴言,化作朴实的叮咛及阳光的呼唤,为我们走进虞大明的快乐教育摇曳了一抹理性的光华。

快乐教育 享受成长

虞大明:快乐教育并非我的发明创造。纵观古今中外,快乐教育的思想比比皆是。从事教育工作25年来,我首先感觉到了快乐——作为师者的成长和奉献的快乐,作为师者的源于学生成长的快乐。孩子们喜欢和我在一起,喜欢亲近我,我想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我总是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一起活动,一起玩耍,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我的课堂深受孩子们喜欢,我想最大的因素也是我总是追求在课堂学习中与孩子们一起享受学语文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

陶继新:是的,快乐教育古已有之,特别是孔子,其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学习者。您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相当重了,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可是,您依然快乐着。因为您在工作与学习的同时,也在享受工作与学习带来的快乐。我也有这种感觉,尽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心里一直在唱歌。因为我感觉到了忙的意义,以及忙给我带来的无法言表的心灵愉悦。

虞大明:说得好极了。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感谢上苍,让我从事了以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孩子为对象的工作。“见到孩子,我就想唱歌”。我认为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策略。快乐教育是以快乐成长为目的的教育,其最主要的作为和价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孩子的求知欲、探究欲、创造欲、自信心以及帮助孩子构建快乐成长的美好愿景。快乐,应当是学习的真谛,人生的真谛。快乐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采用种种策略和方法,凭借种种途径,促成每个孩子快乐成长。快乐应当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主旋律、主基调。脱离了快乐的成长,是灰色的,是没有生命活力的。

陶继新:快乐与成长有不同的内涵,可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快乐,成长不可能快,甚至不能成长;同时,不成长,也很难真正快乐,甚至非常痛苦。而快乐成长之于孩子则尤其重要。要让孩子快乐成长,首先教师应当是一个快乐的人。教师的快乐,不是外加的,而应当是发乎心底的自然流淌。您见到孩子就想唱歌,不是给孩子做样子,而是打心底里喜欢他们,不唱都不行。当您这个“大小孩”与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心灵的默契与共同的快乐。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显然有了一种高境界,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虞大明:没错。当下的中小学,尤其是城镇的中心校,作业繁重,考试频繁,学生不堪重负。本是富于美感、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学也嬗变为训练之学、应试之学。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独特的、灿烂的时期,然而儿童本应拥有快乐的权利被剥夺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但愿我们做教师的,都能从“芦苇管”的这头多多输入“甘甜的蜜汁”。

陶继新:“作业繁重,考试频繁”是套在中小学学生身上的无形枷锁,而且很难摆脱,城镇的重点学校尤其严重。不只是孩子的快乐被剥夺了,其更好成长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本应当可以快乐成长的童年,却有了作业的负担与精神的压力。于是,就有了减负的呼吁。可是,减负减什么?有人又走入了误区,不是减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是减去没有意义的教师之讲与过多的学生作业,而是减了学生应学的知识与良好的学习品质。所以,减负减什么,增效增什么,如何增效后又让孩子快乐成长,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虞大明:是啊,减负减什么?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关键还是看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否快乐。若是快乐了,负担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我愈发觉得我当初追求快乐教育是多么值得。快乐教育,首先呼唤快乐教师、阳光教师。谁都知道,“怨妇”式的教师是永远不可能呈现快乐教育的。因此,实施快乐教育,首先要修炼教师的心境和心态——心中有阳光,时时处处都快乐。熟识我的人都评价我是个开朗、开心的人,是个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我很享受并珍惜别人对我这样的评价。而且,我一直都没停止过自我修炼,比如“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笑对孩子的优秀,更笑对孩子的错误”“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等等。

陶继新:“若是快乐了,负担又从何而来呢?”说得好!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乐此不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有的教师多干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是一个乐天派,且感受到了多干的意义,所以他并不感到累,甚至觉得非常轻松。相反,有的教师干得比较少,可是由于牢骚满腹,看人看事都不顺眼,结果一点儿也不轻松,甚至觉得很有压力。而且,教师的状态,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状态。一个不快乐的教师到了课堂上后,学生的心理也会紧张起来。不管这个教师如何想教好课,效果都不会理想。相反,如果教师精神抖擞,满脸阳光,学生也会心理轻松,学习起来也就有了高效率。所以,我提出一个命题,叫情绪高效,或情感高效。真正优秀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让自己成为一个阳光灿烂的人,成为一个释放正能量的人。几次听您上课,我都感受到了您在课上给学生传递了一种积极而快乐的能量,学生也很快进入快乐学习与高效学习的状态。

快乐追求 享受挫折

虞大明:快乐教育除了关注和追求“情绪高效”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去用心实践。第一,要教育孩子学会追求和享受“真快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言:“孩子的快乐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多数是没有任何社会目的或目标的,教育则是引导孩子获得有目标的快乐。”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甚至,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的快乐是肤浅的毫无意义的“伪快乐”和“假快乐”。比如,有的孩子上课开小差、看小人书,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不遵守课堂常规”是一种快乐;又如,有的孩子经常搞恶作剧捉弄别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看着别人难过、伤心”也是一种快乐;再如,有的孩子经常逃避学习或作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逃避责任和担当”也是一种快乐。但是,这些是真正的快乐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包括沉迷低俗的游戏和读物等等,都是“伪快乐”和“假快乐”,这些所谓的“快乐”正是儿童心智发育未成熟,价值判断比较模糊的典型表现。快乐教育需要“去伪存真”,教育孩子明白“真快乐”的内涵。“真快乐”应当以奉献为本质;“真快乐”应当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真快乐”应当能给别人带去快乐。

陶继新:您对“伪快乐”和“假快乐”的分析入木三分。是的,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是与意义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生命成长不能剥离的。我有一个报告《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不但谈了高效率,也谈了高效益;不但谈了高效的方法,更谈了高效的品质。高效益不但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还要身心更健康,其中道德人格与心灵指数是绝对不能缺位的。所以,那些对自身成长没有太大益处的快乐,特别是那些损人利己的快乐,都不是我们“词典”里的快乐。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它会让你在当下体验到,而且是指向未来的,甚至是一生的快乐,同时,它又有一种高尚的况味,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真快乐”。

虞大明:第二,快乐教育需引导孩子学会享受挫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无处不在。天气严寒却衣衫单薄是挫折;天气炎热没钱买水喝是挫折;走路跌倒了疼痛难忍是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责备是挫折;参加比赛失利了是挫折……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就像大自然不可能永远都是阳光普照,没有风霜雨雪一样。挫折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种资源。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挫折面前低头了、退缩了,而有的孩子却能正视和直面挫折,在挫折面前茁壮成长?关键在于教育者怎么把握、利用孩子所面临的一切挫折,如何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挫折教育的真正使命,就是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抗挫信心,端正受挫意识,习得战胜挫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战胜挫折。

陶继新:“享受挫折”是一种高境界,也是人生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天地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那就是所有的挫折都在为你的生命成长积累精神财富。所以,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躲避它,而要直面它。享受挫折不是不可以实现,而且可以让你在享受挫折的时候感恩于天地,感恩于所有的人。

虞大明:是啊,快乐教育从来都不排斥挫折教育。我向来注重对优秀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时,我甚至“人为地制造挫折”,以训练学生对逆境的承受能力。那是一节听写反馈课。铃声响起,学生纷纷落座,我夹着听写本在教室门口站定。大概过了半分钟,我才走进教室,并在讲台前站定。我刻意将听写本放在讲台的正中,注视着坐在下面的三十位同学,用低沉的声音开腔:“昨天我布置了复习,今天一大早对复习的字词进行了听写。遗憾的是,这次的听写情况非常不理想!”在说第二句的时候,我提高了嗓门。我接着说:“这次听写中,有三位同学的表现尤其过分!下面请点到名字的同学上台,今天当着全班的面,我有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被点到名的三位同学不约而同地一惊,一脸的茫然。也许,他们怎么都没有料到,被点名上台的会是自己!他们缓缓站起,慢慢步向讲台。这条两排座位间窄窄的通道,此时对他们来说,犹如万丈深渊,难以逾越。其他同学此时像是松了一口气,同时用诧异的眼神望着他们,这三位优秀的同学怎么也会在听写上“落马”呢?终于来到讲台前,三位同学一字排开站定。三个孩子,一个用指甲不停地掐着裤边;一个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还有一个似笑非笑,脸蛋上的小肉还一抽一抽的。我有点儿想笑,也有点儿觉得对不住他们,想趁早揭晓,可这好戏只能唱一出,且也是为了他们好,便忍住了,依然保持着面部的冷若冰霜。教室里安静极了,所有孩子都不知道却又很想知道接下去大明老师会怎样“发飙”。是时候了。我将声音放大了一倍,说道:“你们三位,还都是班里优秀的孩子!可你们怎么好意思……”话到这里,我故意停了停。只见,这三位同学的脑袋已不约而同地耷拉了下去。见时机已成熟,我便话锋一转:“怎么好意思——每次听写都得一百分?!这让其他同学情何以堪?!这让大家怎么追赶嘛!”话音一落,反应快的几个孩子已哈哈大笑,紧接着是全班的哄堂大笑,只剩下台上那仨人傻傻地站着,过了会儿,才缓过神来,也投入到这一片欢腾之中。而此时的我,再也不用憋着了,也跟孩子们一起彻底释放。我伸手轻抚那三个孩子的脑袋,算是对刚才那一惊一乍的“赔罪”吧!当然,我也知道,孩子们不会怪我,因为他们毕竟“挺”过了这一关,考验了自己的耐挫力,这次经历必定令他们终生难忘!

陶继新:挫折教育包括迫不得已而受到的挫折教育,这种挫折对于自身的成长更有力量。不过,你不能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倒下,在处于生命坎坷之中的时候,首先要挺住,而后才是体会它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再后才是欣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丽。可是,现在的学生很少遭受迫不得已的挫折了,所以,要“人为地制造挫折”。前段时间在网上广为传播的一篇文章《天要下雨爹要教子》就很值得一读,讲的是姜文将他两个儿子带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挫折教育的故事。姜文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将两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的儿子锻炼成了能吃苦能受罪的孩子。当一群成年人因为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头痛欲裂、食不下咽、连续失眠时,姜文的两个儿子却精力充沛,拎着小弓箭追着野兔射,端起透出一股怪味的山泉水眉头都不皱地一饮而尽……姜文说这才是第一步,他的计划是每年抽一段时间带着孩子去那些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折腾。他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多吃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能力。少时吃苦不算苦,算财富!

如果姜文让他的儿子接受挫折教育值得称道的话,您让班上优秀的学生当众接受挫折教育,出招也不可谓不奇妙。其实,现在越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越是家境优越的孩子,越是需要挫折教育。顺与逆、得与失永远是一对同胞兄弟。小时候没有抗挫能力,长大之后也很难承受挫折的打击,更不可能形成愈挫愈坚的品质。

虞大明:说得好。古人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家长,却是“时时悦其心志,舒其筋骨;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这怎么能助推孩子健康成长呢!

陶继新:其实,孩子本然就具有不小的抗挫能力,只不过有的家长太过溺爱,消解了孩子的这种能力罢了。所以,一些有发展眼光的家长与教师,则会有意识地为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

猜你喜欢
快乐教育大明挫折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快乐教育”+ 技术 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高中数学如何进行快乐教育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
“五十肩”的简易防治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