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纳”视角实践“因材施教”

2014-07-24 23:44何君虹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全纳因材施教智能

何君虹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就提倡因材施教,至今这主张仍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然而,限于时空的条件,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应如何克服受教育者之间的差距,有效地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用多元智能的视角看孩子的成长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教育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毕竟“学生时代”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很短暂的时光,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对孩子多元智能的评估能力,但我们必须学会用多元智能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承认他们某些智能的滞后,发现他们聪慧的一面,并能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渠道去获得更好的培养。放低“着眼点”,用“允许不足存在,发现聪明之处”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当我们满足孩子智能发展需求的时候,孩子给予我们的就不单单是某一智能的更好发展,而是一种在师生关系与情感建立的独有的信任,它将会促使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用学生主体的视角看教学的行为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只能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关注课堂活动。课堂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个性存在差异、智能存在差异的几十个学生集中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应该分层设计,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要求可高一个层次,而对部分基础差、领会慢的学困生,也不能忽视、冷落甚至歧视而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要有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表现的机会。

2.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合作学习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很好途径。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发挥、潜能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3.采用阶梯评价。阶梯评价是新课改以来广为运用的评价方式。比如,翻开学生的英语书的扉页,会看到小朋友们自己设计的各种形状的图形,图上挂满星星,这些星星就是他们阶梯式评价的原始材料。教师会在上课时引入评比机制,按自然组进行集体性加分评比,同时结合个人的突出表现加星,课后让学生画在自己设计的图形上。他们还可以通过每天朗读课文家长签字、每天获得新的知识等情况,获得不同级别的星数。而后继续攀登,争取表扬卡及“英语小明星”奖状。这样以阶梯式目标进取的评价较好地调控大班环境下的学习,同时,对存在差异的学生能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快乐成长起着导航作用。

4.布置分层作业。课内外作业避免一刀切,既要保底,又不封顶。在作业超市里,布置有梯度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完成能力来选择。对学习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降低要求和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醒他们不要满足现有成绩,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勇于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将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用“全纳教育”的视角看课程的管理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其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教育者去细细品味和努力实践。把握“全纳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髓,将“全纳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移植到学校课程管理中,践行平等性和多样化的“全纳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拾遗补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关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全纳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把教育对象定位于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成长服务,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进程中来,发展自己的潜能。如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的制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应该开足、开齐这些课程。

2.关注个体。“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开发,不仅关注全体学生有均衡受教育的权利,更关注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为资质不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参加全国校长研修培训时,笔者参观了北京一所名校,在与学校管理者的交流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该校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生成过程——校长提想法,中层出点子,学生立主题,教师报岗位。一种完全基于学生需求的课程建制应运而生,由学生兴趣出发,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关注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走班制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智能发展的需求,根据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实现教育课程与形式的多元化。

3.评价多元。“全纳教育”认为学生是有差异的,主张减少学生受排斥,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得到最优化发展。我校一贯遵循“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的指导思想,秉承“一个都不能少”的人人参与原则,设置二十几个项目课程,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运动乐园”“科普乐园”“艺术校园”“英语学园”等文化氛围,组建少年志愿者、小记者团、小导游、校园文明督导队、篮球队、小荷文社等学生小社团,尽可能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进步成长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出现了满园春色的可喜景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全纳因材施教智能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