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共生内外兼得学教相通

2014-07-24 23:44丁建华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课外课文

丁建华

语文教学是一个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立体交错的过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途径和策略可能有许多,但使语文教学的各种相关要素成为一个和谐统一“共同体”,相辅而行,合璧共振,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一、多维共生

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提高语文素养”展开,使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诸元素相融一体,和谐共生。首先,三维目标不可偏废。作为目标的三个维度,其实是一体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它们互相渗透,互相牵连,唯有齐举并重,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其次,听说读写四轮并驱。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学中,必须改变事实上存在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坚持读写听说齐头并进,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再次,多种教学方式应互为补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然是我们教学必须把握的方向。但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用某一行为统领教学。教学,本来就是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行为,它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相应的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式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似乎谈之色变。其实,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在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有时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还有,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摈弃语文知识的掌握。学生要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况且,语文素养就包含着语文知识。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夸大语文知识的作用,但也不能轻视知识的价值。那种教学中全盘否定语文知识的倾向必须得到纠正。

二、内外兼得

学生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已被实践所证实。一方面,要强调课内“学得”。做好三件事:第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才会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维,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使学习活动得以延续,提升。第二,指导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举一反三”,更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上的“举三反一”,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能时时、处处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地学习语文。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要使使用工具书、圈点勾画、批注、评析、积累语言、勤于思考、主动练笔等成为学生的自觉。

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外“习得”。一是树立大语文观,变传统的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把课外学习放在与课内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规划,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善于开展课外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以大量阅读为龙头,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使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三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开发、利用生活中的鲜活的、与学生经验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地、自觉地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三、学教相通

语文教学要努力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使师生之间的心相合、情相通、意相会,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教师对教学要有热情,要有情感投入。情感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学活动是以师生感情的交流、沟通、融洽为起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语文教学表现出满腔的热爱之情,以饱满的感情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真正使学生自觉地、自主地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学生一旦形成稳定的语文学习情感,其语文学习必然会逐渐走入自由王国,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势,恰到好处地引导、启发。只有对学生学习情势有较为准确的了解、把握,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中,首先,要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对语文课有较为强烈的期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略为亢奋的良好学习状态,为语文学习提供情感准备。其次,基于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设计、组织语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新知充分地发生“反应”,不断生成新知识、形成新能力。再次,启发、点拨要恰到好处,要把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愤”和“悱”,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以点拨、指导,否则,就可能“点而不通,拨而不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学习背景、认知方式等等的不同,不搞“整齐划一”,提倡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通过自主性的、体验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都能够各得其所,获得发展。

第三,教师要挖掘、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形象或画面,启发或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沿着作者的思路,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同课文描绘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排的故事情节、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同爱憎、共褒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品析幽微,学生既能更快、更好地走进课文,与作品情感、作者情怀、教师的体悟融汇一体,产生“共鸣效应”,获得深刻的体会、感受、领悟,又能使课文饱含的真挚感情——散见于教材各处的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信心,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美好情感传播到学生的心中,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动情、启智、激思、励志、纯德的效果。同时,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学习语文,将会更大地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课外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背课文的小偷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背课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