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昆酬唱集》在“唐音”向“宋调”转化中的作用*

2014-07-26 06:44
关键词:宋诗诗话李商隐

许 琰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唐音”和“宋调”的不同早在宋代就已为人所认识。对于宗唐还是宗宋引起了后来诗歌史上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充分吸取了唐诗的养料,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为了超越唐诗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西昆酬唱集》正是唐诗向宋诗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枢纽,在“唐音”向“宋调”的转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严羽曾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概括宋诗的特点说:“近世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1]688严羽主要是从艺术方面总结了宋诗的特点。在题材方面,宋诗还更深刻广泛地挖掘了日常生活题材,使诗歌更趋通俗化。而宋诗这些特点的形成正源于《西昆酬唱集》。

从题材内容特点看,宋诗在题材方面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究其宋代源流,应该主要源自《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

《西昆酬唱集》的70个诗题250首诗作大致可以分为咏史诗、述怀诗、咏物诗、言情诗四类。其中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数量最多,占诗集的85%以上。这些诗作或感时伤事,或托物言志,或比兴寄托,展现了文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文人内心的各种情感变化。取材广泛,描写细致。同时《西昆酬唱集》本身是一部唱和诗集,所收的唱和诗具有明显的交际性与实用意味。这是因为唱和本身所具有的鲜明交际性和实用功能,促使那些述怀叙事和抒情咏物的诗作内容与文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渐体现出诗歌散文化的倾向,为宋诗的题材特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昆酬唱集》中使文人日常生活诗意化的诗作很多,例如杨亿、钱惟演和刘筠唱和的《直夜》这一诗题就是此类诗作的代表。诗作如下:

缭垣嶤阙庆云深,画烛熏炉对拥衾。三殿夜籖传漏箭,九秋霜籁入风琴。阶前槁叶惊寒雨,天际孤鸿答迥砧。欹枕便成鱼鸟梦,岂知名路有机心。(杨亿)

千庐徼道发传呼,帝宇沉沉璧月孤。重橑祇闻喧斗鼠,危枝谁见绕惊乌。石螭霜重连钩盾,玉虎冰消下辘轳。素发自怜同骑省,一竿何日钓秋鲈。(钱惟演)

鸡人肃唱发章沟,汉殿重重虎戟稠。綷羽欲栖温室树,金波先上结璘楼。风来太液闻鸣鹤,雾卷明河见饮牛,万国表章频奏瑞,手批天语思如流。(刘筠)

这三首诗记叙了他们在修书期间,于馆中值夜时的所见、所想和所感。在《西昆酬唱集》中像这样吟咏馆阁生活的诗作还有很多,都可看作宋诗题材特点的发端。此后宋代的许多诗人如苏轼等人对这一特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生活中的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代诗人的写诗原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此外,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的交情和自身的感受,我们可以从《西昆酬唱集》中的言情诗中找到影子。《西昆酬唱集》中表现友情的诗歌很多,有互诉友情的,有赠答送行的,有久别思念的,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例如钱惟演、杨亿、刘筠唱和的《与客启明》这一诗题就是《西昆酬唱集》中表达友情的佳作。诗作如下:

越溪微霰洒寒梅,家近严陵古钓台。梦欲成鱼通夕去,书曾凭犬隔秋回。干时不为侏儒米,乐圣犹衔叔夜杯。帝右岂无杨得意,汉宫须荐长卿才。(钱惟演)

越客逃名误凿坏,汉庭初聘碧鸡才。操心四十知无惑,削牍三千耻自媒。吟苦多年依洛社,赋成他日上兰台。郡斋悬榻流尘满,七见东风落楚梅。(杨亿)

秦痔从来易得车,郄枝今比我何如。垂天借喻齐谐志,握火寻盟越絶书。旭日西清云幄密,朔风南陌苇衣疎。故山夜鹤空多怨,金屋人争诵子虚。(刘筠)

这一诗题是为了安慰周启明而唱和的。《宋史·周启明传》载:“周启明,字昭回,其先金陵人,后占籍处州。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亿携以示同列,大见叹赏,自是知名,四举进士皆第一。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既召,会东封泰山,言者谓此科本因灾异访直言,非太平事,遂报罢。于是归,教弟子百余人,不复有仕进意,里人称为处士。”[2]这一诗题正是为了劝慰周启明不要因应试报罢而灰心,多年苦吟终会得到朝廷重用而唱和的。诗中还叙述了他们与周启明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真挚的情意,读之亲切感人。《西昆酬唱集》的这种题材特征开发出了宋诗平易近人的优点。

从艺术特点和功能看,宋诗的“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究其源流,也深受《西昆酬唱集》的影响。运用典故、注重格律、多发议论虽不自《西昆酬唱集》始,但《西昆酬唱集》对典故、格律和议论的青睐却是宋人注重学问,强调文字,以议论入诗的开端。

“以才学为诗”主要受到《西昆酬唱集》讲求用事,用典繁富的这一特点影响。杨亿在《武夷新集自序》和《西昆酬唱集序》中都明确提出为文要吸收前人诗文之长,多用典故,以显博学。他在《武夷新集自序》说:“予亦励精为学,抗心希古,期漱先民之芳润,思规作者之壶奥。”[3]351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4]在《送进士陈在中序》中说:“博综文史,详练经术,词采奋发,学殖艰深。”[3]427《杨文公谈苑》在追述到杨亿早年编定的《武夷新集》时更强调:“学者当取三多,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5]可见,坚持用典、彰显才学是杨亿的一贯主张。在杨亿的大力倡导下,《西昆酬唱集》的诗作也贯穿了这一精神,用典博赡,正如曾枣庄先生所说:“《西昆酬唱集》的用典一是广博,经史子集、道书佛藏、志怪小说、类书笔记,几乎无不涉及。”[6]147《西昆酬唱集》中的许多诗作几乎是句句用典。例如杨亿所作的《公子》:

夹道青楼拂彩霓,月轩宫袖按前溪。锦鳞河伯共烹鲤,金距邻翁逐斗鸡。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珊瑚击碎牛心热,香枣兰芳客自迷。

全诗的丰腴华美之词如青楼、彩霓、月轩、前溪、锦鳞、烹鲤、金距、垫巾、柳市、侧帽、铜堤、珊瑚、牛心、香枣、兰芳等均有出处,无一不取自典故。王仲荦先生为这首诗作注时,引用了《周礼》、《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北史》、《吕氏春秋》、《世说新语》、《楚辞》等书多种,此外还有曹植、李商隐、王勃、梁简文帝、江淹、杜甫、韩愈、孟郊(以注中出现的先后为序)等人的诗文,可见此诗用典之多。对唱和诗来说,显示才能,比赛学问,就是其唱和的目的之一,而如何显现才能并且取胜,运用典故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西昆酬唱集》中典故之多,运用之精妙历来被一些文人推崇备至,成为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也是宋诗注重学问的开端。从《西昆酬唱集》之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以才学为诗”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到黄庭坚等人的江西诗派最终形成了“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以文字为诗”主要受到《西昆酬唱集》中精工格律,注重对仗和炼字的特点影响。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予景德中,忝佐修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时今紫微钱君希圣、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予得以游其墙藩而咨其模楷。”[6]1可见,杨亿、刘筠、钱惟演作诗都注重修辞,追求整丽精工。如果我们对《西昆酬唱集》中的250首诗作进行研读,不难发现它们全部都是近体诗,而且都属对精工、音韵和谐。其类型可见下表:

表1 《西昆酬唱集》诗作类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诗体的选择上,《西昆酬唱集》中不选七排、五绝,偏好七律、五排、七绝和五律,尤其喜用七律,共有145首,占全部诗作的58%。律诗是唐诗对唐代文学的巨大贡献,杜甫在唐代是写律诗最多的一位。据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中统计,杜甫共写了916首律诗,占其诗总量1458首的62.14%。而杜甫对律诗的最大贡献在于七律。正如葛景春先生所说:“七律却直到杜甫的手中,才最后完成与定型……七律在杜甫手中,才真正地确立了粘、对的规范,成为像五律一样的格律严谨的律诗,并又试作‘拗律’,在七律的声律突破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是杜甫最有创造性并取得成就最高的一种诗体。”[7]“西昆体”诗人所推崇的李商隐就对杜甫诗歌进行了学习与借鉴。蔡启在《蔡宽夫诗话》中说:“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之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那么,以李商隐为宗的“西昆体”诗人在体裁方面自然也受到杜甫诗歌的很大影响,对七律诗青睐有加。而尊杜和学杜是宋诗的一大特点。可见,《西昆酬唱集》不仅在宋诗中较早对杜诗体裁进行了学习与借鉴,而且对宋人的尊杜和学杜起到了一定的开启作用。《西昆酬唱集》这种注重格律、属对精工、音韵和谐的艺术追求,对后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诗人以及南宋一些诗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无不注重格律,讲求炼字,为以后宋诗形成“以文字为诗”这一特点打下了基础。

“以议论为诗”主要受到《西昆酬唱集》中讽喻托怨、感事述怀、托物言志的特点影响。讽喻托怨,有补时事的咏史诗是《西昆酬唱集》中价值较高的、影响较大的一类诗。《西昆酬唱集》的诗人从秦朝题咏到了宋初,从帝王将相唱和到了文士名流。其涉及面之广,蕴含之深刻,都足见诗人之功力。《西昆酬唱集》的70个诗题中属于咏史诗范围的大致有十个左右,主要有《南朝》、《汉武》、《旧将》、《宣曲二十二韵》、《明皇》、《始皇》、《宋玉》等。这些诗作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见解,而且借古讽今,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议论。感时伤事,叙事抒怀的述怀诗是《西昆酬唱集》中最能表现作者内心情怀的诗作。这里有对不如意的感慨,有对穷困的嗟叹,有对生命的忧患,有对故乡的思念……千般滋味,万种柔情尽现其中。主要有《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初秋属疾》、《直夜》(二篇)、《刘校理属疾》、《即目》、《偶怀》、《怀旧居》、《属疾》、《偶作》等诗题。这些诗作多表达诗人的心声和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是《西昆酬唱集》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诗作。主要诗题有《禁中庭树》、《槿花》、《馆中新蝉》、《鹤》、《赤日》、《别墅》、《荷花》、《再赋》、《再赋七言》、《又赠一绝》、《梨》、《泪二首》、《秋夜对月》、《小园秋夕》、《夕阳》、《枢密王左丞宅新菊》、《柳絮》、《霜月》、《樱桃》、《清风十韵》、《秋夕池上》、《萤》等。这些诗作有些纯属应酬,有些为了表现才华,而更多的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发感慨的。《西昆酬唱集》中咏史诗的讽喻,述怀诗的感事,咏物诗的言志都对此后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特色。

从传承和影响方面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的过程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西昆酬唱集》对唐代的诗人如杜甫、李商隐、唐彦谦等人均有受容,尤以学习李商隐最为突出。以李商隐为宗,学习和模仿李商隐的诗作是《西昆酬唱集》的一大特色。入宋之后,“白体”和“晚唐体”率先流行,“白体”以白居易为宗,“晚唐体”以贾岛、姚合为宗。在两派的推演下,宋初卑陋和枯瘠之风大盛。杨亿、刘筠等人因不满此风,开始在前人典籍中“研味”搜索,于是李商隐被他们纳入视野,成为争相学习的典范。西昆体对李商隐的情有独衷,致使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误将李商隐诗看作西昆体。《冷斋诗话》卷四说:“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1]690这些都是将“西昆体”与李商隐混为一谈了。虽然这是对“西昆体”的一些误解,但从中我们也足见“西昆体”与李商隐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西昆酬唱集》还学习了晚唐诗人唐彦谦的诗作。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文史类》载:“《杨氏笔苑句图》一卷、《续》一卷。黄鉴编。盖杨亿大年之所尝举者,皆时贤佳句。《续》者,不知何人,亦大年所书唐人句也,所录李义山、唐彦谦之句为多。西昆体盖出二家。”[8]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载晁公武语曰:“唐唐彦谦,字茂邺,并州人……彦谦才高负气无所摧屈,博学多艺尤能七言诗。师温庭筠,故格体类之世称。‘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盖彦谦句也。自号鹿门先生,有《薛廷珪序》。后村刘氏曰:‘杨、刘诸人师李义山,可也,又师唐彦谦……’”[9]可见,杨亿等人在学习李商隐的同时,也借鉴了唐彦谦的诗作。为什么要学习唐彦谦呢?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正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所云:“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10]即主要因唐彦谦诗长于“用事”和“对偶”,与西昆体的诗学主张相似,所以借鉴之。其二,唐彦谦也学李商隐。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载:“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谕悠远似李义山。”[1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四载:“鹿门先生唐彦谦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圣人之一体也。”[12]杨亿认为唐彦谦得李商隐的“清峭感怆”之精髓,这也正是杨亿等人学李商隐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唐彦谦的诗作自然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此外,前文已论《西昆酬唱集》在精工格律、注重对仗和炼字方面对杜诗的学习和借鉴也是不容忽视的。《西昆酬唱集》就是在对唐人诗歌的借鉴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影响和开启了新的诗歌面貌。

《西昆酬唱集》在宋代诗歌的发展史上具有开拓之功。他们使宋初诗歌从山水林泉、风云月露的狭小境界中跨越出来,展现出较为广阔的视野,并以其典丽的辞藻、丰厚的学问、多样的技巧为以后的宋代诗人提供了一个足以借鉴的基础。宋诗大家如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西昆体"进行了借鉴与学习。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宋诗的发展探求新的道路。

宋代诗人大多对《西昆酬唱集》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批驳的同时也见其优点,并加以赞扬与学习,融会于自己的文学观念中。在学习和借鉴《西昆酬唱集》各种特点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例如欧阳修,他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最终战胜了“西昆体”,取代了“西昆体”统治文坛的地位,但他对“西昆体”也不是一味反对,也有赞扬之处。他在《六一诗话》中说:“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馀,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许洞所困者也。”[13]这里就对“西昆体”诗作进行了称赞。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在评杨亿《南朝》一诗时说:“组织华丽,盖一变晚唐诗体、香山诗体,而效李义山,自杨文公、刘子仪始。欧、梅既作,寻又一变,然欧公亦不非之,而服其工。”[14]也说明欧阳修对“西昆之工”的佩服。欧阳修在创作中也有不少模仿西昆体的痕迹。一些诗精工炼句,典实语丽,颇有西昆体风格。如《即目》诗云:

李径阴森接翠畴,押帘风日澹清秋。晩乌藏柳栖残照,远燕伤风失故楼。星汉经年虽可望,云波千叠不缄愁。平居革带频移孔,谁问无憀沈隐侯。[15]

《西昆酬唱集》中也有杨亿和刘筠唱和的《即目》诗题,诗作如下:

急雨度前轩,池荷相对翻。峰奇云待族,蹊闇李无言。掩鼻生愁咏,披襟爽醉魂。一廛今已废,犹恋汉庭恩。(杨亿)

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学软件则使用SPPSS25.0,其中计数资料运用(%)进行表示,以卡方检验进行检验;计量数据运用(±s)的方式进行表示,以t检验进行检验,若所得出的P值小于0.05,视为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代表无统计学意义。

地僻无车辙,心灰欲坐忘。疾雷徒破柱,幽草不迎凉。日烈蝉遗蜕,花休蜜满房。覆觞知已久,宁有次公狂。(刘筠)

从这几首同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学习了《西昆酬唱集》诗作中工于炼句的这一特点,尤其是“晩乌藏柳栖残照,远燕伤风失故楼”一句颇得其真传。

再如苏轼,他是北宋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也曾批评过“西昆体”,认为其“浮巧轻媚,纵错彩秀”(《谢南省主文启欧阳内翰》)。其实批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深入的过程。苏轼正是在对《西昆酬唱集》进行了研读之后才认识到它的缺点,并加以批评的。但苏轼对其并未全盘否定,而是借鉴其长,弥补其短。他对“西昆体”的代表杨亿等人及其诗作都进行过肯定与赞扬。他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说:“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诞之士也,又可施之于政事之间乎?”这里对杨亿进行了赞扬,对全盘否定西昆体的石介进行了嘲讽。苏轼在创作中对“西昆体”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在用典方面深得其精髓。苏轼写诗好用典故,有些诗也是句句用典,甚至将西昆诗人的典故运用于自己的诗作之中。例如,苏轼《次韵杨褒早春》一诗中就化用钱惟演的事迹作为典故。诗作如下:

穷巷凄凉苦未和,君家庭院得春多。不辞瘦马骑冲雪,来听佳人唱《踏莎》。破恨径须烦麴糵,増年谁复怨羲娥?良辰乐事古难并,白发青衫我亦歌。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放朝三日君恩重,睡美不知身在何。[16]

其中“不辞瘦马骑冲雪,来听佳人唱《踏莎》”一句化用了钱惟演的事迹,正如《容斋五笔》卷九记载:“谢希深、欧阳公官洛阳,同游嵩山归,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留守钱文僖公遣吏以厨传歌妓至,且劳之曰:‘山行良劳,当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鼔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17]521

高步瀛先生在《唐宋诗举要》卷六中选这首诗时,引用了姚鼐的注说:“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熔铸事迹,裁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20]

这些代表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大家作品,深受《西昆酬唱集》诗作的渲染与熏陶。他们在吸收西昆体特点的同时,又破其藩篱,形成自身的风格,影响着以后的文学发展。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在北宋,不少有成就的诗人皆自西昆入而不从西昆出,由于善于变化而卓尔成家,前有欧阳修,后有黄庭坚,可为代表人物。”[21]《四库全书总目》也说:“其后欧梅继作,坡谷迭起,而杨刘之派,遂不绝如线。”[22]可见,《西昆酬唱集》对宋诗的引领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影响。

综上所述,《西昆酬唱集》不仅对唐诗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接受,而且促成了宋诗的发展和定型,在“唐音”向“宋调”的转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严羽.沧浪诗话[M]//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441.

[3]杨亿.武夷新集[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王仲犖.西昆酬唱集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

[5]杨亿.杨文公谈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

[6]曾枣庄.论西昆体[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3.

[7]葛景春.唐诗成熟的标志——论杜甫律诗的成就[J].杜甫研究学刊,2006(1):1-15.

[8]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46.

[9]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1925.

[10]叶梦得.石林诗话[M]//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416.

[11]杨慎.升庵诗话 历代诗话续编.北京 中华书局 ,1983:803.

[12]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5.

[13]欧阳修.六一诗话[M]//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270.

[14]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4.

[1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84.

[17]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8]贺裳.载酒园诗话[M]//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43.

[19]朱弁.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112.

[20]高 步 瀛.唐 宋 诗 举 要 [M].北 京:中 华 书 局,1959:673.

[21]吴小如.“西昆体”平议[J].文学评论,1990(5):76-78.

[22]纪 昀.四 库 全 书 总 目 [M].北 京:中 华 书 局,1965:1693.

猜你喜欢
宋诗诗话李商隐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嘲桃
石榴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新诗话
衔月楼诗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