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字感知能力的培养

2014-08-01 09:26郭建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凡卡领悟意境

语言学科的学习,讲究的是学以致用,将词、句组成段、篇,并进一步形成生动、系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是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所决定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将学生文字感知能力做为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

一.品味文字,诱发情感

小学生对语感仍处于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将其语感培养起来,对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在新课标对阅读的概括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被列为重点,品味语言即是为了感知文字并进一步地运用文字,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品味,着重培养学生语感,注重文情并茂的朗读,从而诱发学生对课文表述内容的情感共鸣,对文字产生深一层的认知。

如在四年级下册《眼睛》一课,对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描述极为具体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先讲述了这双“眼睛”的背景,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接触这篇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十分钟,在大家对课文已经熟悉之后,挑四个同学分别进行朗读,要求其发音的准确与情感的丰富,这几个同学是学生中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在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大家对于这双“眼睛”的感触更深,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大家说说自己对这双“眼睛”看法,学生们说的很动情,可见,他们纯真的心灵,已经感知到这段文字的意义。

二.融景于文,积累情感

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生活是文字艺术的来源,小学生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不够强大的原因之一,便是缺少阅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融情于景,融景于文,从而帮助学生良好地把握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习惯,进一步加强对文字的深层理解与应用。

如一年级上册《冬天》和二年级上册《秋天》这两节课,课文所描述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大家想想秋天与冬天的情景,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眼中的秋天和冬天,他们喜欢在秋天和冬天都做些什么事。在大家的思绪进入情景之后,再让大家读课文,经过前面的回忆与素材的积累,在读课文时,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与场景便能轻而易举地领悟,有些学生还能自行去解释为什么大家都“变胖了”,为什么“叶子都夹在玻璃里”,为什么“太阳收走了露珠”。成长的积累是学生宝贵的财富,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生活与课本的有机结合,令学生形象感知文字所表述的抽象意象,融景于文,从而达到情感积累的效果。

三.深入意境,领悟情感

文字往往是通过意境的描述来表达情感,所以,要想良好地感知文字、领悟情感,就必须要对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有良好的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不足,对于一些意境无法准确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本所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更好地领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学以致用。

如五年级下册《心愿》一课中的《凡卡》,文中的遣词造句非常出色,对于人物的情感表达非常生动,意境的创设也是恰到好处,但是,无忧无虑的学生们,对于凡卡的辛酸与绝望无法感同身受。《凡卡》开篇便有一段很形象的文字描述:“(凡卡)从老板立柜里拿出一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铅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我挑出两个同学,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先后让他们对这个场景进行再现,这样的方法我在整节课中运用了四次,文字的感染力远不如视觉冲击力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来得猛烈,当这些场景在他们眼前甚至是自己身上再现,那份悲凉便突显了出来,让从来不缺吃穿的小学生,感受到了凡卡的悲伤与绝望,在最后凡卡将不可能寄到爷爷手中的信放进邮筒的时候,很多同学哭了出来。这便是深入意境,领悟感情的一种体现,能够对文字所表述的情感感同身受。

四.创新应用,延伸情感

感知文字的最高境界,便是对文字的创新应用。中国文学“一字一句总关情”,注重文字与情感的结合。学生能够将文字学以致用,并在自己的情感氛围营造中体现出来,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对文字感知能力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学生完成了对文字的感知与意境的融入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创新与情感的延伸,从而达到文字的练习目的和情感升华。

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是逐层递进的,文字的使用方法并不是重点,对文字灵魂的把握才是学生学好文字、用好文字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中拥有能够良好地感知文字的情感力量,因为这才是感知文字的最高境界。

郭建新,教师,现居甘肃沙井。

猜你喜欢
凡卡领悟意境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