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研究

2014-08-01 00:12廖茉莉
当代医学 2014年33期
关键词:轴位散光度数

廖茉莉

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研究

廖茉莉

目的 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结果 (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2)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3)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5),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亦与前表面轴位呈显著正相关(r=0.255,P<0.05)。结论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呈正相关,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

角膜散光;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总散光;Pentacam 角膜地形图仪

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疾病之一,对人群健康危害极大[1-2]。随着眼科学发展,白内障手术逐渐从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人们不仅追求视力,更重要的还有视觉质量。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散光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术后角膜前表面散光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而且可以通过手术方法与白内障手术联合控制角膜散光[3-4]。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客观的认识到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存在,角膜散光是由前表面散光及后表面散光共同组成的。目前国内对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研究尚未研究清楚,本研究通过观察蚌埠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地形图来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医生更好的认识角膜散光提供依据,从而选择合理的矫正散光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年龄28~85岁,平均(61.96±12.82)岁,男50眼,女44眼;入选标准:无角膜外伤史或眼部手术病史;无角膜溃疡、瘢痕、圆锥角膜、翼状胬肉等角膜病变;无角膜接触镜佩戴史;泪液分布均匀。

1.2 主要仪器设备 角膜地形图仪Pentacam(德国Oculus 公司)、裂隙灯(Topcon)。

1.3 实验方法 测量并统计患者术前的角膜地形图数据,测量前保证头位正、双眼位保持水平,测量前眨眼数次以保证泪膜分布均匀,操作由同一个人完成,每眼重复测量3次,选择最佳的图像进行统计和分析。本研究主要对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及轴位的大小、分布进行描述,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及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大小及轴位有无关系;在分析前后表面散光的关系时,将94例患眼按角膜前表面散光大小的不同分为4组,A组散光<0.75 D,B组为0.75 D~1.5 D,C组为1.5 D~2.5 D,D组>2.5 D,比较各组相对应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均值有无差别。本研究按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的Gimbel方法分类方法[5],对角膜后表面散光状态进行分类。顺规散光(with the rule,WTR):45°<散光轴位≤135°;逆规散光(against the rule,ATR):散光轴位≤30°或150°<散光轴位≤180°;斜轴散光(Obilque):30°< 散光轴位≤45°或 135°<散光轴位≤15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角膜散光度数分布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0.00~1 D,平均为(0.34±0.21)D。42.6%(40眼)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0.30 D,39.4%(37眼)为0.30~0.50 D,18.1%(17眼)散光>0.5 D。角膜前表面散光状态:前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1.22±0.80)D,其中散光度数<0.75 D有32眼,0.75≤散光度数<1.50 D有33眼,1.50 D≤散光度数<2.50 D有19眼,散光度数≥2.5 D有10 眼。

2.2 角膜散光轴位的分布 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经统计有88眼(93.62%)角膜后表面散光为顺规散光,4眼为逆规散光(4.26%),另有3眼为斜轴散光(2.13%)。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平均(87.82±48.82)D,按Gimbel分类法:55眼(58.51%)为顺规散光,29眼(30.85%)为逆规散光,10眼(10.64%)为斜轴散光。

2.3 相关性分析 经统计发现本例中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年龄、性别均为非正态分布,所以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

在研究前、后表面散光大小的关系时,根据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大小将患眼分为A、B、C、D四组,分别计算角膜前表面及各自对应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均值,分别为:A组:[(0.500±0.210)D,(0.303±0.110)D]、B组[(1.052±0.471)D,(0.312±0.122)D]、C组[(1.821±0.750)D、(0.379±0.141)D]、D组[(2.910±1.326)D、(0.470±0.162)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呈正相关(r=0.224,P<0.05),即随着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的增加,后表面散光度数增加(见图1、图2)。

图1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的相关性

图2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的相关性散点图

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呈正相关(r=0.255,P<0.05),即随着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的增大,后表面轴位也有随其增大的趋势(见图3),说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大小及轴位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图3 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相关性散点图

3 讨论

白内障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我国白内障患者逐年增加。栾兰[6]等对无锡市5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及白内障患者的社会负担率进行调查,结果白内障的患病率为25.43%,手术覆盖率为75.89%,白内障盲者社会总负担率为1.82%。因此,白内障仍是防盲、致盲的重点。

通过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使患者恢复视力功能,但散光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观察蚌埠地区白内障患者角膜地形图来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矫正散光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度数及轴位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及轴位呈正相关(P<0.05),即随着前表面散光度数及轴位的增加,后表面散光度数增加,两者有一定的“吻合”或“靠拢性”,这大概与角膜前、后表面生理结构形态一致性有关[7-10]。本研究发现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大部分都是顺规散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前表面散光轴位的分布是一致的。

本研究样本量小,但是也可见角膜后表面的散光值大部分是很小的,本研究中统计发现散光度数≤0.5 D的有77眼,平均散光值为0.27 D,散光度数>0.5 D的有17眼,平均散光值为(0.70±0.17)D,可见在一部分患者中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对偏大,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它对角膜总散光有何影响及它在临床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1] 韦茹倩,蓝正荣.白内障治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3, 19(7):14-16.

[2] 江一峰,祝延红,汪曦,等.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与评价[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38(6):505-507.

[3] 刘伟.白内障术后散光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8(2): 341-346.

[4] 高婧.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相关因素[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0,33 (4):290-293.

[5] Dubbelman M,Sicam VA,van der Heijde RGL.The shape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aging human cornea[J].Vision Res,2006,46:993-1001.

[6] 栾兰,姚勇,傅东红,等.无锡市5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和手术情况调查[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32(6):551-555.

[7] 吴丽萍,盛耀华,王于蓝,等.白内障人群的角膜散光分布[J].国际眼科杂志,2009,9(3):486-488.

[8] Zhao J,Ellwein LB,Cui H,et al.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cataract surgery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nine-province survey[J].Ophthalmolo gy,2010,117(11):2120-2128.

[9] 刘巨平,赵少贞,李筱荣,等.云南省高海拔农村多民族聚居区盲和低视力患病率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91-796.

[10] 赵家良.中国眼科医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视觉2020”行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6):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in the patients with catarac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s of 94 eyes which were checked by Pentacam were analyzed. The asti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rneal astigmatism was studied. Results (1)The mean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CA) was (0.34±0.21)D. (2)The mean axis of PCA was (88.32°±23.10°).(3)The degree of PCA and the degree of 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were signif 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0.224, P<0.05).The axis of PCA and ACA were signif 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0.255, P<0.05).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PCA was mostly low and with the axis WTR. There were signif i cant posti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degree and axis of PCA and ACA. This phenomenon was called “anastomosis” or “close”.

Corneal astigmatism;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Total corneal astigmatism; Pentacam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3.061

安徽 232082 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疗集团北方医院(廖茉莉)

猜你喜欢
轴位散光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利用OPD scan Ⅲ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Toric IOL轴位的对比研究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图形中角的度数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