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
——成果、问题与趋势

2014-08-02 03:57伍志伟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本年度口译研究

伍志伟 邹 兵 许 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2013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
——成果、问题与趋势

伍志伟 邹 兵 许 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文章基于中国大陆27种外语类期刊所刊发的翻译研究论文,对2013年中国翻译研究的概况作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发现,发文占比前三的研究类别为“专业”、“文学”和“普通”;“专业”类发文占比持续增加;“普通”类占比持续减少。此外,文章总结了2013年度翻译学研究十个子类各自的特点,并撮要综述了“普通”和“应用”类的翻译研究成果。最后,文章指出了2013年度翻译研究存在的方法论、研究焦点等问题,并分析了翻译学研究跨学科和多维视角的发展趋势。

2013,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翻译学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2013年度中国大陆27种外语类专业期刊所刊发的翻译研究文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勾勒该年度中国翻译研究概貌,指出其未来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1. 量化特征

2013年中国大陆27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共刊发与翻译直接相关的文章843篇①,其中研究类论文748篇,会议综述、书评、人物访谈、回忆录、译作赏析等文章95篇。我们对748篇研究论文按照翻译学学科的十个类别(罗列、穆雷2010)进行归类,并对照2010、2011、2012年的数据,归纳出近四年中国大陆刊发翻译研究论文的总体特征和走势,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2013年“专业”、“文学”和“普通”领域的翻译论文所占比例排名前三,发文量后三位的领*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翻译政策对国家文化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研究”(编号12BYY015)、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翻译教学体系建构及其理论探讨”(编号2012JDXM_002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育的创新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以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编号GWJYZD11013)的阶段性成果。

域是“口译”、“技术”和“管理”。从四年的历时数据来看,近年来翻译研究呈现以下三大量化特征:

特征一:“普通”类翻译研究论文占比逐年下降,从侧面反映了学界对翻译本体论、翻译方法论等学科建设的探讨所有减弱。可能是随着近年来翻译学二级学科地位的确立,研究者对翻译学是否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争论减少,间接导致“普通”类论文相对减少。

特征二:“专业”类的研究文章占比逐年上升,显示出研究者对各专业领域(如新闻、外宣、法律等非文学领域)的兴趣持续增加。这一趋势说明研究者逐渐从翻译行业细分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技巧、策略、质量等核心问题,不再笼统冠以笔译或口译的行业定位,这无疑有助促进翻译行业乃至语言服务业往精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特征三: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章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1)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的领域为“文学”、“管理”和“译介”,尤其是“文学”研究近两年的占比与前两年相比增幅较大,反映出翻译学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建设语言服务行业的关注。(2)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的领域为“应用”和“技术”,反映出对翻译教育和测试以及翻译技术的关注有所减少。这不免让人颇感担忧,因为翻译教育和测试研究是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行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而翻译技术研究也有助于翻译行业的自动化和规模化发展。(3)发文量出现波动的领域为“对比”、“口译”和“翻译史”,其原因可能在于受到史料和/或研究方法的局限,较难保持稳定而集中的研究产出。

表1 中国大陆翻译研究期刊文章分类比较(2010~2013)

2. 特点分析

对2013年翻译研究十个领域的总体特点进行描述,将有助于把握中国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

本年度普通翻译研究共123篇(占16.44%),呈现出三个特点:(1)研究深度显著提高。既有对译学核心议题和热点议题的深入思考,也有对研究现状的深刻反思乃至质疑与批判,而这些都是学科常态化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正确路径。(2)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语言学、文化研究、认知心理学路径进一步发展,新的研究视角(复杂性科学、人类学等)也开始受到译界学者的关注。(3)研究范式和方法进一步发展。译界学者不断借鉴和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路径,并对使用上的误区进行了反思。

应用翻译研究共110篇(占14.71%),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研究内容紧跟行业步伐。不少研究从职业化的角度探讨翻译教学模式,引入项目化教学、机助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凸显了与行业接轨的特点。(2)从量化角度探讨翻译能力和翻译测试。本年度多位研究者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等手段,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翻译能力的构成和检验翻译测试的效度。(3)开始关注翻译教学评估与反馈。过去较多翻译教学研究围绕“教什么”和“怎样教”展开,本年度相关研究开始从形成性评估、同伴互评和教师反馈等角度关注“教得怎样”。

对比翻译研究共36篇(占4.81%),是占比相对较少的领域。其中英汉对比研究的文章(29篇)仍占多数,但也出现了俄汉(4篇)、日汉(2篇)和德汉(1篇)等其他语对的对比研究,显示出研究者开始关注英汉以外的对比。对比的视角包括词语意义、篇章结构、文体特征、认知文化等因素。

文学翻译研究共132篇(占17.65%),较2012年(13.07%)有大幅增加。其中,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接受美学、互文性、多元系统论和评价理论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语言学等实证研究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本年度有71篇文章是研究汉译外文本,占到“文学”类总数的52.59%,所涉体裁集中于文化典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

专业翻译研究共160篇,占比最多(21.39%),比上一年度有显著增加。本年度此类文章所涉专业领域达36个,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理论意识和方法论意识。理论意识表现在较多学者尝试运用一定的理论视角(如修辞学理论、评价理论等)辅助专业翻译文本和现象分析;方法论意识表现在较多学者探索性地使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如语料库方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专业领域的翻译策略、翻译现状和特定翻译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和反思。

口译研究共32篇(占4.28%),主要涉及口译过程(14篇)、口译产品(6篇)、口译职业伦理(5篇)和口译理论(7篇)等研究主题,且有两个可喜的特点:(1)实证研究占比进一步增加。口译研究者对研究方法日益重视,不少论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还有论文专门探讨实证研究工具(如口译焦虑量表)的研制。(2)体现明显的跨学科视野。本年度研究者主要从认知心理学、测试学、伦理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讨口译研究问题。

翻译技术研究和翻译管理研究共34篇(分别占3.34%和1.20%)。本年度两类文章占比不大,但在研究深度上有所增加,在翻译技术研究在机辅翻译新技术的开发(如译后编辑自动化等)、机辅翻译新模式的应用(如云计算翻译模式等)和新的翻译语料库建设(如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等)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翻译管理研究开始深入探索翻译和语言服务行业的核心细分领域,如翻译服务标准、翻译服务客户教育、众包翻译模式等。

译介研究共46篇(占6.15%),其研究主题包括典籍对外翻译传播的历史、特定翻译家或特定译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模式等。除文学作品外,本年度还出现了对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非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且研究视角除传播学外,还包括规范理论、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

翻译史研究共75篇(占10.03%)。本年度研究范围包含翻译家研究、翻译断代史研究以及对特定翻译事件和特定译者群体进行的专门史研究。其中翻译家研究占一半左右,关注点涉及对翻译家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的梳理,还包括对翻译家的赞助人及翻译活动对翻译家创作活动影响的探讨。从文本体裁来看,本年度以文学翻译史研究为主,但也涉及法律、科技和军事等非文学翻译史研究。

3. 成果撮要

综合考虑本文的篇幅和译界对年度研究成果的关注情况,本节仅对普通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的成果作定性描述,以进一步揭示该年度翻译研究的关注热点。

3.1 普通翻译研究

(1) 学科建设研究:紧接着上一年度关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大讨论,本年的学科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丰富和深化翻译学研究的学科内涵和研究路径。例如,吕俊(上海翻译,1)③分析了复杂性科学这种新的思维范式对翻译学学科内涵建设的启示。卢卫中、王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4)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赵巍(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指出“社会翻译学”研究存在内容日益偏离文本、实证研究方法背离人文属性、社会学理论运用不足等问题。刘彬、陈佑芳(中国科技翻译,4)则指出语料库翻译学在术语使用上存在多样化和离散性特点,成为学术交流的瓶颈和学科发展的桎梏。

(2) 方法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在本年度有多位学者对现有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解读,也指出了当前一些研究方法使用上存在的误区。例如,王运鸿(中国翻译,3)系统梳理了图里构建的描写翻译理论体系以及其后的补充与发展。王恩科(外国语文,1)则指出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了如何改进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研究。还有多位学者探索了如何从其他学科借鉴新的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例如,龙吉星(中国翻译,5)和王岫庐(中国翻译,5)探讨了人类学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李欣(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则解读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表演范式的内涵和发展。

(3) 翻译的多元路径研究:翻译学是一门复杂性的新兴学科,译界学者一直在尝试借鉴相关学科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以使其适用于本学科,从而逐步形成翻译研究的多元路径。本年度有多位学者运用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语言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考察了翻译质量评估、翻译变异现象等问题。例如,江进林(现代外语,1)通过实证研究提取了20多个可用于译文质量评估的语言形式量化指标并检测了其预测力。也有多位学者运用识解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心理学视角和方法,考察译文识解与表达、隐喻翻译信度与效度等问题。例如,刘绍龙等(中国外语,2)考察了中国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的双语词汇心理表征类型及发展特点。还有多位学者应用其他学科路径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研究翻译的本质、现象和产品等。例如,李春芳、吕俊(上海翻译,3)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对翻译多元标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底线翻译标准”的概念。

(4) 外国译论研究:在本年度多位学者对外国译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甚而提出了较为尖锐的批判。例如,彭勇穗(外语教学,1)认为描写翻译学中的“价值中立”只是表面上不进行价值判断,但研究者在选择用于描写的中介观念和用于解释的范式时均隐含着意识形态取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对外国译论和理论家思想应用范畴的拓展与完善。例如,李江春、阳志清(中国外语,5)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从社会学视角论证了翻译“等值论”新的时代内涵。

(5) 本土译论研究:伴随着外国译论的持续输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学者也在积极进行传统译论挖掘和本土译论构建,其中既有原创火花的迸发,也有冷静客观的思考。有对传统译论的补充和思考,如蔡新乐(中国翻译,1;外语研究,5);也有进行自建译论的尝试,如钱纪芳(上海翻译,2);还有对本土译论的反思乃至批判,如Douglas Robinson(东方翻译,1)。理论构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但构建一项立论清晰、逻辑自洽、论证严密的理论体系绝非易事,要避免自说自话,更要有不同的声音帮助其不断修正和完善。

(6) 翻译规范及伦理研究:自图里提倡描写译学以来,翻译规范及伦理研究方兴未艾,仅在2013年以“翻译伦理”为标题关键词的专著就有三本。多位学者提出了规范研究的新视角、新途径。如罗列(山东外语教学,5)提出了“译者规范”的概念及其描写方法。还有多位学者对翻译伦理的深刻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和再界定。如方薇(外国语,4;外语研究,4)借鉴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对伦理概念的界定,指出“翻译伦理”不等于“翻译规范”。

(7) 译者行为及主体性研究: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本年度有多位学者探讨了译者行为(角色、策略、动机等)的相关概念及运行机制。如桑仲刚(中国外语,2)从社会文化、译者行为及操作过程三个层面提出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机制;田传茂(山东外语教学,1)则分析了译者动机的类型,并认为译者动机本质在于追求各种形式的资本。还有多位学者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范畴和本质以及研究视角的创新等问题。如徐以中、孟宏(外语与外语教学,6)认为译者主体性可以透过翻译中预设等值的不同操作方法来体现。

3.2 应用翻译研究

2013年应用翻译研究总体呈现出“市场导向”和“科技导向”特点,主要研究领域有七个方面:

(1) 翻译教学总论:本年度相关论文主要探讨了在职业化的视角下,如何优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例如,柴明熲、李红玉(东方翻译,3)分享了上海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中国外语,1)分析了建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培养目标、师资来源、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2) 翻译教材研究:本年度相关论文聚焦于翻译教材编写的层次性和衔接性问题。例如,郑艳杰(中国科技翻译,2)从编写理念与体系架构、材料的梯度、层次体例和语篇翻译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提出翻译教材编写的改进建议。何瑞清、王传英(中国科技翻译,4)探讨了如何解决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学位翻译教材的衔接问题。

(3) 翻译课程设置研究:本年度相关论文体现了对翻译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关照。例如,谢天振(东方翻译,5)认为翻译史是翻译学学科的重要支持点,建议翻译本科教学中应设置翻译史课程。贺学耘、曾燕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建议翻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通识教育模块、双语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并重视翻译职业教育类课程。

(4) 翻译能力研究:本年度相关论文表现出鲜明的实证倾向和教学应用导向。例如,董燕萍等(外国语,4)考察了19个观察变量后,建立了英译汉口译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并发现语言能力更多是通过心理能力影响口译绩效。鲍晓英、钱明丹(外语界,1)提出了“教材-教师-教学”三维模式,用以构建口译教学的语用能力。

(5) 翻译教学方法研究:本年度相关论文主要考察了口笔译教学和机辅翻译教学中具体方法的应用和实施效果问题。例如,冉永红(中国翻译,5)从开课准备、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标准等方面系统讨论了本科口译教学方法。于红、张政(中国翻译,3)探讨了项目化翻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及理论依据。慕媛媛、朱纯深(当代外语研究,1)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在线翻译与双语写作教学/自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6) 翻译测试研究:本年度相关论文深入考察了翻译测试中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例如,李家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提出了增加翻译测试效度和信度的方法。赵南、董燕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通过多面Rasch模型验证了口译测试中分项评分标准和任务设计能显著反映和区分被试的口译水平。此外,为纪念“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实施十周年,《中国翻译》2013年第5期刊发了一组专题文章,其中包括该考试施行单位代表的总结(郭晓勇)以及该考试与本科翻译专业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董晓华)等。

(7) 翻译批评研究:本年度相关论文体现出对翻译批评模式与方法问题的关注。例如,李和庆、薄振杰(上海翻译,2)探讨了翻译批评模式多元互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谭业升(外语研究,2)基于个案分析提出翻译批评的认知文体学分析框架。朱敬才(外国语文,3)则认为全面、客观、公正的翻译批评需要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的共同参与。

4. 问题与趋势

总体而言,2013年所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为翻译学的学科发展增添了动力,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但在它们的十个发展领域中,有如下的发展趋势(或问题)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

本年度普通翻译研究表现出对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反思和超越,简单地套用某一理论范式或简单地引介其他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译学界已然落入窠臼。反思并非一味否定,而是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方法论设计等层面对现有译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接受,分析其不合理的方面及原因,对一些时兴的译论(如翻译生态学等)和研究方法保持客观而清醒的认识,深刻理解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解释机理和操作程序,而非一味盲从和效仿。超越也并非简单地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而是对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运用经过论证的范式和方法对翻译学的核心议题进行多维探索,与前人研究形成呼应,共同为解释翻译现象的复杂性做出贡献。这些都是本年度普通翻译研究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应用研究呈现出“行业导向”和“科技导向”的趋势。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探讨翻译教育如何与语言服务行业紧密结合,以摆脱传统外语类专业的学科办学惯性,确保现有的翻译专业能适应今后的语言行业发展。此外,应用研究的科技导向也值得研究者关注,未来研究课题可以包括:如何整合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管理平台以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如何整合和发展有效的机助评分模式,提高(半)自动化翻译质量评估的信效度?

对比翻译研究今后可着力于多语对比研究。例如,在跨语言翻译中,多语对之间的异同(或距离)是否会对译文的质量和接受程度产生影响?接力翻译/口译是否会出现接力次数越多,目标语译文离源语译文越远的问题?相反,如果在跨语对对比中,发现译文普遍呈现出某一特点和趋势,是否也佐证了翻译共性的假设?

文学翻译研究的数量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其中汉译外文学翻译研究仍然占据很高的比例,体现出国家近几年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汉译外文本的研究在译学界还会继续升温。从研究视角来看,文学翻译的研究引入跨学科视角,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突破了传统的译本对比赏析的研究视角。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等实证研究方法和手段已经成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研究方法,今后也将被更频繁地使用。

专业翻译研究虽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也体现出对社会经济生活涉及的诸多专业领域翻译问题(主要为翻译技巧、策略和方法)的关注,但研究成果一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二则多以经验总结为主,在研究深度上尚有待进一步发掘。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突破:一是集中对某一专业领域涉及的某一类翻译问题(如法律句法结构的翻译等)或多个专业领域涉及的同类翻译问题(如术语或专名的翻译等)进行系统研究,逐一推进到其他领域和/或其他类别问题;二是注重运用在其他译学研究领域较为成熟的范式和方法,如语料库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等,加强对研究发现的理论阐释和系统总结。

口译研究呈现出“实证导向”和“过程导向”的趋势。它已不再落入“策略”的窠臼,更多从实证的角度对研究假设做证实或证伪的探讨,或运用调查、个案等研究方法探讨口译职业的现状与问题,为口译行业发展进言。不少研究从过程的角度来探清口译所涉及的心理认知过程,以进一步揭示口译过程中涉及的源语理解、工作记忆、译语转换、译语产出等心理和生理过程。这些研究都对口译培训、职业规范和行业发展等相邻的领域不无启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意识,从认知心理学和测试学的视角探讨口译能力的界定、区分与测评。

翻译技术研究和翻译管理研究总体而言还是较为“小众”的领域,研究人员仅限于小范围的译界学者和行业人士,研究数量近年来增幅并不明显且反而有下降趋势,这说明其重要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未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则鼓励科研项目中关于翻译技术、翻译管理和翻译行业的应用导向型选题,在研究生培养中也可以引导翻译硕士(MTI)开展这方面的小型课题研究,还可以考虑为正在论证的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参见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13)设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二则加强学术界与语言服务行业的合作,通过对行业人士进行一定的学术培训,引导其发掘行业中潜在的研究课题,并发挥学界的研究优势和业界的资源优势,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展翻译技术、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等方面研究。但无论从哪方面入手,都应以一个基本共识为前提,即认识到从翻译服务到语言服务这一理念的根本转变是翻译职业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谢天振2013)。

翻译史研究和译介研究在本年度更多关注于翻译家研究,对于非文学翻译史和非文学作品译介研究关注不多,对翻译史研究和译介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也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关注翻译区域史、国别史、外译史和专题史方面,也可以对非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史和译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还可引入传播学、社会学、性别研究和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视角,探讨翻译对于历史和社会的作用以及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和遇到的问题。

附注

① 这27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及2013年刊载翻译研究文章数量分别为:中国翻译(138)、东方翻译(113)、上海翻译(73)、中国科技翻译(71)、外国语文(51)、当代外语研究(3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8)、山东外语教学(26)、外语教学(26)、外语研究(26)、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3)、中国外语(22)、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1)、外语与外语教学(21)、中国俄语教学(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8)、外国语(15)、外语学刊(15)、外国语言文学(14)、外语电化教学(13)、外语教学与研究(1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2)、语言与翻译(12)、外语界(9)、日语学习与研究(4)、现代外语(3)。

② “升”、“降”分别表示与上一年相比,该类别的论文占比上升、下降超过1%或以上;“平”表示与上一年相比,该类别的论文占比增减幅度不超过1%。

③ 本文文献较多,为压缩篇幅,参考文献中仅列重要论著,其他参考的2013年文章一律采用文内简注的形式,例如王巍巍、穆雷(外语与外语教学,5)表示相关文章发表在该刊2013年第5期。

罗列、穆雷.2010.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J].上海翻译(4):11-15.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13.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1):89-95.

谢天振.2013.切实重视文化贸易中的语言服务[J].东方翻译(3):4-8.

(责任编辑 玄 琰)

伍志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译教学。电子邮箱:patrickwzw@163.com

邹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电子邮箱:zoubing@139.com

H315.9

A

1674-8921-(2014)08-0048-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8.009

许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译测试。电子邮箱:xuyi06@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本年度口译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本年度审稿专家和编委名单(按姓名拼音排序)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山东省蛋鸡产业2020年一季度生产形势分析与后市研判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本年度谁是冠军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