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汉族头面部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

2014-08-06 07:03赵大鹏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王志博荣文国张晓瑞
关键词:仫佬族兴安盟布依族

赵大鹏,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王志博,荣文国,王 杨,张晓瑞,薛 虹

(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对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探讨族群的起源以及族群间的亲缘关系[1-2].人类群体遗传学头面部的指标包括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等[2-5].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起源于汉朝,现今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人类头面部特征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数民族[6-10],对汉族的研究相对较少[6,11-12],而且缺乏族群之间的比较研究.

安徽省是我国华东地区汉族聚居的主要省份之一,滁州隶属于江淮地区长江下游北岸,是省内汉族最集中的地区.课题组前期发表了该地区头面部的16项特征,并分析这些指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1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补充丰富了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等9项指标的测量结果;另一方面,与其他地区汉族和国内其他族群分别进行比较和聚类分析,为确定安徽汉族与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补充头面部特征的资料.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安徽滁州地区汉族成人348例(男212例,女136例)的9项头面部遗传学经典指标进行抽样调查.被调查者身体健康,均为当地世居3代以上的汉族人.遵循被调查者知情同意的原则.

1.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关于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判定方式参照文献[6].运用Excel2003和SPSS16.0软件,通过χ2检验和u检验来比较分析性别间和群体间的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安徽汉族9项头面部遗传指标

安徽汉族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的出现率如表1所示.本研究选用了8个少数民族族群和8个其他地区汉族族群作为比较对象,如表2和表3所示.其中,山东潍坊汉族、四川邛崃汉族和江苏淮安汉族数据为本课题组前期调查所得,属内部资料,其他族群数据来自已经发表的文献.

由表1可以看出,安徽汉族的内眦褶出现率为68.97%,性别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眦褶对无眦褶为显性性状[3],安徽汉族的内眦褶基因频率M=0.443 0,m=0.557 0.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与其他族群相比,安徽汉族的内眦褶出现率显著高于藏族,低于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阿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山东潍坊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与仫佬族和江苏淮安汉族接近.总的来看,安徽汉族的内眦褶出现率居较低水平.

表1 安徽汉族9项遗传指标的出现率Tab.1 Frequency of nine genetic characters of Han in Anhui

表2 安徽汉族与8个少数民族族群9项头面部指标出现率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nine head and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in Anhui with eight ethnic groups %

表3 安徽汉族与8个汉族族群9项遗传学指标出现率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nine head and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in Anhui with other eight Han groups %

安徽汉族上眼睑皱褶的出现率为69.83%,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皱褶对无皱褶为显性性状[3],安徽汉族的上眼睑皱褶基因频率E=0.450 7,e=0.549 3.与其他族群相比,安徽汉族的上眼睑皱褶出现率显著高于鄂伦春族,低于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仫佬族、鄂温克族、藏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阿盟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与达斡尔族、江苏淮安汉族、山东潍坊汉族和广东梅州汉族接近.总的来看,安徽汉族的上眼睑皱褶出现率居较低水平.

安徽汉族的铲形门齿出现率为94.83%,性别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族群相比,安徽汉族的铲形门齿出现率显著高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藏族、兴安盟汉族和伊盟汉族,与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仫佬族、巴盟汉族、阿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山东潍坊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接近.安徽汉族的铲形门齿出现率居中等偏高水平.

安徽汉族的凸鼻梁出现率为21.55%,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梁类型中凸型对非凸型为显性性状[3],安徽汉族鼻梁类型的基因频率N=0.114 3,n=0.885 7.与其他族群相比,安徽汉族的凸鼻梁出现率显著低于朝鲜族,高于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藏族、伊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山东潍坊汉族和阿盟汉族,与蒙古族、鄂伦春族、兴安盟汉族、巴盟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接近.安徽汉族凸鼻梁出现率居较高水平.

安徽汉族窄鼻孔出现率为23.56%,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孔形状中宽型对窄型为显性性状遗传方式[3],安徽汉族鼻孔形状的基因频率W=0.514 6,w=0.485 4.安徽汉族的窄鼻孔出现率显著高于布依族、广东梅州汉族和阿盟汉族,低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藏族和兴安盟汉族,与蒙古族、朝鲜族、仫佬族、鄂伦春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山东潍坊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接近.总的来看,安徽汉族的窄鼻孔出现率居中等偏低水平.

安徽汉族的突型下颏出现率为37.64%,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型下颏对非突型下颏为显性性状遗传方式[3],安徽汉族下颏类型的基因频率C=0.210 3,c=0.789 7.安徽汉族的突型下颏出现率显著高于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藏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与鄂伦春族、阿盟汉族、山东潍坊汉族接近.总的来看,安徽汉族突型下颏出现率居较高水平.

安徽汉族有耳垂出现率为68.39%,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研究认为,耳垂类型中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性性状遗传方式[3],安徽汉族耳垂类型的基因频率L=0.437 8,l=0.562 2.安徽汉族有耳垂出现率显著低于蒙古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藏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与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巴盟汉族、阿盟汉族、山东潍坊汉族接近.安徽汉族有耳垂出现率居较低水平.

安徽汉族的尖形发际出现率为40.23%,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尖型发际对无尖型发际为显性性状遗传方式,安徽汉族额头发际的基因频率F=0.226 9,f=0.773 1.安徽汉族的尖形发际出现率显著高于布依族、仫佬族和山东潍坊汉族,显著低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兴安盟汉族和伊盟汉族,与鄂温克族、朝鲜族、藏族、巴盟汉族、阿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接近.安徽汉族尖形发际出现率居中等偏低水平.

安徽汉族的卷发出现率为17.82%,性别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遗传方式,安徽汉族头发类型的基因频率H=0.098 4,h=0.901 6.安徽汉族的卷发出现率显著低于藏族,显著高于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兴安盟汉族、巴盟汉族和四川邛崃汉族,与鄂伦春族、伊盟汉族、阿盟汉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山东潍坊汉族接近.安徽汉族的卷发出现率居较高水平.

2.2 安徽汉族9项群体遗传指标间的相关性

安徽汉族头面部的9项遗传指标之间,各组合特征的样本量及其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汉族头面部遗传指标组合特征的样本量(n)及其相关分析(χ2值)Tab.4 Number of each combination trait between the traits and Chi-square value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an in Anhui

由表4可以看出,安徽汉族头面部的9项群体遗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小.在36对性状中,仅有鼻孔形状-内眦褶这一对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他35对性状间无相关性,表明这35对基因间不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2.3 族群间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安徽汉族与其他16个族群的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聚类结果显示,这些族群可分为2个大组:布依族、仫佬族、广东梅州汉族、江苏淮安汉族和安徽滁州汉族等5个族群为第1大组,该组主要由南方族群组成;兴安盟汉族等10个族群为第2大组,主要由北方族群组成.安徽滁州汉族在第1大组,与江苏淮安汉族和广东梅州汉族最近,说明安徽滁州汉族的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指标特征方面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

图1 族群聚类分析图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ethnic group

3 结论

综上所述,安徽滁州地区汉族的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指标中,仅有上眼睑皱褶、凸鼻梁和尖形发际出现率性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个群体遗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小,仅鼻孔形状-内眦褶一对性状存在相关性.通过与现已调查的国内其他地区汉族人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比较发现,内眦褶、上眼睑皱褶和有耳垂的出现率居较低水平,窄鼻孔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居中等偏低水平,铲形门齿出现率居中等偏高水平,凸鼻梁、突型下颏和卷发出现率居较高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安徽滁州汉族的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学指标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

[1]杜若甫.中国人群体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席焕久.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人类遗传学编写组.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6]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兴安盟3个民族9种形态特征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4):39-44.

[7]张淑丽,郑连斌,陆舜华,等.布依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196-199.

[8]杨建辉,郑连斌,陈利红.仫佬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1025-1028.

[9]李咏兰,郑连斌,陆舜华,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13项形态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1,20(3):217-223.

[10]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等.西藏林芝地区藏族13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2-162.

[11]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6-29.

[12]王杨,郑连斌,陆舜华,等.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1):75-82.

[13]王扬,郑连斌,宇克莉,等.安徽滁州地区汉族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4):86-91.

猜你喜欢
仫佬族兴安盟布依族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兴安盟大米插上“地标”翅膀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原副市长薛培明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
兴安盟人民医院简介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兴安盟地区企业职工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