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2014-08-07 03:11程赛珠
师道 2014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语言老师

程赛珠

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我们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往往受到各种教育不当行为的限制,导致孩子的学习陷入被动和依赖。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与语言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孩子的语言自然发展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利于孩子自信、轻松、愉悦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

勤于思考,善于探究,敢于发言,积极表达,这都是孩子更好自主学习的必然条件,但我们教师又真正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学生多少“敢于发言,积极表达”的空间?我们不禁要问——

孩子们的话语权都到哪儿去了?

要追究孩子们话语权的去向,我想只能从教师的行为探询起。

1. 孩子的话语权丢失于教师爱的包办。师者父母心,作为教师,常会陷入“温柔的控制”之窠臼中。教师会以种种爱的名义不知不觉剥夺孩子很多自由的权利,其中包括话语权。所以老师喜欢教孩子说一些孩子自己并不懂的“大人话”,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不是老师有控制欲,而是教师想当然地揠苗助长,希望孩子能按着自己的标准成长得更快。

一个三年级孩子的作文:“爸爸的汽车真麻烦,每天都要吃好多好多汽油,爸爸说它要没吃汽油就好像我们人没有吃饭,就没力气,走不动啦!”

老师改成:“爸爸的汽车真麻烦,每天都以汽油当饭吃,爸爸说它要没吃‘饭,就四肢无力,行动不便了。”

老师出于爱,觉得这样语言更简练,“四肢无力”和“行动不便”是好,却让人怎么也读不出童真童趣来。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话语权,有时损害的是一颗最纯的童心,孩子就在那一瞬间“被成长”了,他们懵懂,却又不得不模仿成人说话,自信便一点一点远离他们。而因为一味模仿,他们必将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

2. 孩子的话语权丢失于教师的不放心。正如父母永远不放心孩子,不放心也是老师的通病。因为不放心,所以怕学生语言不完整,怕学生语言不规范,怕学生语言不优美,于是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强扭孩子语言的走向,喜欢随时打断孩子的回答,喜欢给孩子的习作以范文的规范。

一节四年级的语文公开课《鸟的天堂》——

师:“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谈谈自己有什么见解。

(生自由地读、体会)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窝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作者——(孩子支吾起来)

师:我明白你是说课文中写“不留一点缝隙”,是因为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是这个感觉吗?

生(迟疑地):恩——恩——好像是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似乎没想好准确用词,孩子迟疑了)

师:这个活力应该是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的勃勃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你觉得是这样吗?

生:是——

课堂中老师数次打断学生的回答,只要孩子稍有迟疑,老师便抢过了话头,由自己的感悟来代替学生的回答,包办一切,而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顺着孩子的回答思路加以引导,帮其理清思路,扫除回答中的障碍。而有意思的是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恰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新课标》明确指出:“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想,如此频频剥夺孩子的话语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孩子思维的惰性,学习的依赖。教学中越多的“包办”行为只会产生更多流水线上循规蹈矩,缺乏积极探索精神的孩子,自主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3. 孩子的话语权丢失于师道的变异威严。

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如此。但一部分老师因为生管的压力,自会刻意在学生间树立起自己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当师生之间树立起一道等级的铜墙铁壁,学生的话语便会小心翼翼而沾染成人化的“世故”。于是,学生在察言观色中学会讨好老师,迎合老师,知道老师喜欢听哪些话,长此以往,无论是口头回答还是习作都有了更多空话,套话,假话,语言失去传达心声的最基本功能,也就让学生失去和文本对话以及习作的最终兴趣。

曾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跃跃欲试的男孩子伸长了手臂,可是老师没请到他。就在别的发言孩子卡壳时,他忍不住要说出心中的答案,刚开口,老师转过身瞪了他一眼,他顿时憋了回去,悻悻地坐下。等老师再叫到他时,他嗫嚅着,就是不肯再开口。

不禁暗暗地惋惜:老师,与其用这样的“瞪一眼”去堵孩子的嘴来保证所谓的课堂纪律,不如顺水推舟:“老师看到一个迫不及待想发言的同学,怕他随意插话不够礼貌,不如我们给他一个机会,听听他的高见吧。”这样,老师的威信保住了,也保卫了孩子的话语权,下一次,他依然会是一个积极动脑、发言,学习热情自主的孩子。而我们又有多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被生生扼杀于老师的所谓“师道威严”下呢?

那我们如何给予孩子话语权——

1. 我蹲下来听你说

“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回答道:“就是要跟学生相似。”我们可能更习惯于要求学生与老师“相似”,老师的行为准则成为学生行为的标准,但现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不防想想教师如何反过来跟学生“相似”。《相似论》中说“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让教师“蹲”下来倾听孩子,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转变,更是思想意识的转变。当我们从内心里接受孩子的思维模式时,我们便不会对孩子的很多言行觉得奇怪,而孩子也就会在你的这种信任与倾听中得以愉悦、自主地学习。

2. 你说的我愿意懂

叶至善先生曾说他的父亲叶圣陶老先生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我们首先要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以成人的评判标准要求孩子,本就是对孩子的不公平。既不公平,孩子自然拒绝接受,也从内心里抗拒被“同化”。如果我们能对学生们说:“我愿意听你说,我还愿意尝试着听懂你的话,只要你愿意说得明白。”这无疑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而孩子就会努力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我愿意说得明白让你懂。”而在这样的“愿意让你懂”中必然开启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意愿,他们希望以更多自己学习的成果做理论依据来尽力让老师“懂”,这不正是“自主学习”的意识萌芽吗?

3. 给你一个“申诉”的平台。

在心理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贯穿于被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学生需要一个可以与老师直接对话的平台为自己“申诉”。因担心孩子面对老师直接“申诉”的心理局限,我曾在班上挂了一本《有话你就说》,只要对老师教育教学中存在自己不认可的言行都可以在本子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曾有这样的师生对话:

生:程老师,今天你对《手指》中的五根手指做了长短处的分析,并分别把他们比作生活中的五类人,让大家仿佛一下子就对这五类人,包括这五根手指有了褒贬之意,我不认同。

师:为什么不认同?能提供你的证据吗?

生:因为文章末尾丰子恺先生分明写了只要团结协作,五根手指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美丑、强弱之分。而人也是这样,人无完人,不是吗?

师:你所说的的确很有道理,也很符合作者的写作初衷,但我们对一篇文章要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生:我同意您说的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但这样的解读单纯把人分好坏,我觉得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师:谢谢你,你也给老师上了一课,一节人文的课,我得好好思考一下。

一本小本子,成就了一个孩子对文本、甚至对人看法的深入思考,这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闪亮的光点,我们的“自主学习”更提倡这样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在这样的对话中师生直面交锋,激起思想的火花,从而也解决了很多学习中的困惑。

如果我们想培养一个大方、自信、对学习有着积极渴求的孩子,不防从孩子的说话入手,放权于他们:让他们大胆地说,自信地说,真诚地说,自我欣赏地说。只有在语言表达上有着如此特质的孩子,他们才越发自信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责任编辑李 淳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语言老师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我有我语言
六·一放假么
语言的将来
话语权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