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对比中品味《雪》的景情思

2014-08-07 03:11陈冬梅
师道 2014年6期
关键词:飞雪蓬勃罗汉

陈冬梅

对比,是作家描摹事物传达情思的重要的创作方法,周敦颐《爱莲说》通过菊花与莲花的正比、牡丹与莲花的反比突出莲花高洁,宗璞《紫藤萝瀑布》描绘了“我”驻足观赏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瀑布后原先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的鲜明变化,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从安妮·沙利文到来前后我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的对比形象鲜明地回答“安妮·沙利文是再塑我生命的人”……所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摹事物传达情思是作家普遍采用的创作方法,也理应成为读者细读文本,贴近作者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以鲁迅的散文诗《雪》为例,从对比入手细读文本品味《雪》的景情思。《雪》抒发的是鲁迅在北京一场纷飞的大雪之后触景生情写下的美好回忆与辽远的遐想,文字很温暖:在鲁迅的回忆里,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快乐与淡淡的伤逝纠结着,满怀喜爱眷恋与怜惜;而朔方飞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奋飞,旋转,升腾,充满生命力的震撼。作为文学家、政治家、革命家的鲁迅,即使是小记生活中一次小小的心绪波动,也显示出文学的大场景生命的大境界,细读如下。

一、雪中景:赏“冬花开在雪野中”的柔美与“晴空飞雪蓬勃奋飞升腾旋转”的壮美

文章开篇,“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暖国的雨不能化而成雪花,在鲁迅看来是单调的不幸的,这不仅为江南雪出场铺垫蓄势,且与篇末“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描绘的朔方飞雪呼应。这个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更重要的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这是鲁迅描述朔方飞雪的独特的意象,鲁迅要借助这个独特的意象传达出自身对朔方飞雪的独特的领悟与思考。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但江南雪滋润美艳这一特点并不是鲁迅的独特的发现。描绘雪景之美在古诗文中不乏名句:如岑参在《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盛大的美,韩愈在《春雪》中有“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细腻灵动的美,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光彩夺目的美……但显然鲁迅也是写景的高手,为突出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这个特点,鲁迅颇费了一点笔墨,而且构思也极巧妙。古语常用“肌肤胜雪”来形容少女肌肤的雪白细腻富有光泽,鲁迅反用“雪如肌肤”来形容江南雪,而且是“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将江南雪之晶莹剔透富有青春光泽的滋润感写得极传神极有韵味。其次描绘出一幅“冬花开在雪野中”的美艳妖娆的江南雪景图:一片雪野上,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冷绿的杂草,已然是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更妙的是作者虚晃一笔,“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现实世界里江南雪野上有没有群蜂采蜜鲁迅用“我记不真切了”加以回避,真实与否无关紧要了,但在“我”记忆中想象中的江南雪野上必然是有的。虚实相间的手法的运用,闪现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使江南雪景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美。

对朔方的雪的描绘是动态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写出朔方的雪具有的几个特质: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并且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力量。这与“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完全不同!一样的雪,为什么气质完全不同?这让人想起“淮南之橘”与“淮北之枳”的典故,是差异造就的不同!江南雪景是童年的投影,是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投影,是作者心中理想世界的象征!朔方飞雪是现实的投影,是眼前冷峻的形势的投影,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象征!于是对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的赞美与喜爱,对朔方飞雪蓬勃抗争的期待与思考,就具有了全新的意味。

二、雪中情——品堆雪罗汉快乐与伤逝相间的柔情与晴空飞雪蓬勃抗争的激情

雪中塑雪罗汉是快乐的。雪罗汉“很洁白”“很明艳”“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还想方设法地美化他,用黑的龙眼核给他做眼珠,从母亲的脂粉奁里偷来胭脂涂红他的嘴唇,于是雪地上就有了一尊目光灼灼嘴唇通红的雪罗汉了……雪中塑雪罗汉的快乐不独孩子们有,“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母亲虽没有出场塑雪罗汉但没有被遗忘,那一句“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胭脂点染的不仅仅是雪罗汉的唇色,试想脂粉奁中藏有胭脂的母亲,想必是年轻而美丽的吧?于是江南女子婉约的美投影在雪罗汉的身上,雪罗汉不仅明艳动人,而且风情万种。

雪中塑雪罗汉是快乐的,雪后雪罗汉的命运又如何呢?孩子们是健忘的,雪罗汉“终于独自坐着了”,他是孤独的;“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又来……又使……又使……而……”,一连串的虚词连用,写出美好的事物消逝时满怀怜惜的普遍情怀。鲁迅用笔极简,用情极深,快乐与伤逝相间的柔情极具感染力。

朔方飞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永远”写出质的稳定性,“决不”写出态度的确定性;晴空下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是何等激情的舞蹈!“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具有何等撼天动地的爆发力!在朔方飞雪上,我们看到了我们熟悉的作为战士的鲁迅的精神气质。“荷戟独彷徨”,在军阀盘踞的北京,鲁迅感受到现实的黑暗,感受到作为战士的孤独,但奋勇抗争颠覆黑暗世界的精神决不改变!

三、雪中思——对美好世界的礼赞对冷峻现实的抗争再现灵魂的柔软与坚硬

每个人对人生、对现实、对理想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追求,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的思考比常人会更深邃,他的追求比常人会更悠远。在人教版八下第二单元《雪》后有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评论《雪》是“文字优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散文诗”。确实《雪》是作者人生追求的诗意表达,描绘的文学的大场景中展示的是生命的大境界。

《雪》有多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冬花开在雪野中”的柔美与“晴空飞雪蓬勃奋飞升腾旋转”的壮美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堆雪罗汉快乐与伤逝相间的柔情与晴空飞雪蓬勃抗争的激情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对江南的雪所代表的美好世界的礼赞与朔方飞雪所代表的冷峻现实的抗争再现灵魂的柔软与坚硬。细细品之,鲁迅笔下“江南的雪”分明浸染着故乡的雪的印记:江南的雪野上开着色彩缤纷的冬花,矗立着洁白明艳的雪罗汉,忙碌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已是鲁迅内心构造的梦幻之境。朔方飞雪则被置于无边的旷野和凛冽的天宇下,背景辽阔又凄清,雪花显得渺小而孤独,但从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刻起雪花就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奋飞,旋转,升腾,直至灭亡,我们仿佛看到作为战士的鲁迅携着荷戟,彷徨在苍茫的天地间,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做一个最孤独最抗争的行客。

如何理解这多重鲜明的对比呢?作者倾向于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呢?如顾黄初在《读<雪>》中谈到南北的雪景及其包含的各因素对比时说,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有什么褒贬”,对比是为了凸现“南北雪花的独特个性”,是要“曲折地反映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关于纯真绰约的灵魂,关于对故乡的怀恋,关于对自我的坚持,关于生死的感悟——都是鲁迅对生命真诚的感悟”。

江南的雪传达出鲁迅对理想世界的礼赞与追求,朔方飞雪传达出鲁迅对黑暗冷峻的现实的顽强抗争,因为这种战斗精神是与孤军作战的寂寞、孤独始终相伴的,所以更彰显出一种不屈的人格。散文诗《雪》代表着鲁迅另一种风格,明亮唯美,在从容平静醇美丰厚的艺术至境中感受到鲁迅的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豁达坦荡的人生境界。

endprint

猜你喜欢
飞雪蓬勃罗汉
偶见飞雪闲吟
盛放花季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飞雪迎春到
锄草
素材积累·词语
李宏禹作品
少林秘传小罗汉拳(中)
愁罗汉
第九朵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