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缝穴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

2014-08-15 00:45李燕妮张承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6期
关键词:岁者厌食症食欲

李燕妮 张承军

(1湖北省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襄阳441000;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 襄阳441000)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多发生在1~6岁,其主要表现为小儿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长期的厌食易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探索简便易行且小儿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对98例厌食患儿予针刺四缝穴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8例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2~4岁者 46例,5~8岁者 38例,9~13岁者 14例;病程 2~3个月者 27例,4~6 个月者 46 例,7~12 个月者12例,1年以上者13例。

1.2 诊断标准(1)食欲减退,食量明显减少,厌食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2)排除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及微量元素缺乏和维生素缺乏等疾病。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1.4 治疗方法

1.4.1 刺四缝穴 取手掌面食指、无名、小指的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之纹处。常规酒精消毒局部,取一次性采血针,避开小血管,准确迅速点刺四缝穴,每指缝刺1~2针,深约1.5 mm,继以双手挤压四缝穴。此时可见淡黄色液体溢出,再用消毒棉球擦干,每周1次,共2次。

1.4.2 双侧足三里穴位按摩 平卧双下肢伸直,用大拇指指腹放在双侧足三里区(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点按、揉动,以局部感觉酸、麻、胀为宜,2次/d,每次穴位按摩持续15 min,连续治疗2周。

1.5 治疗结果 痊愈84例,好转11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85.7%,总有效率为96.9%。

2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发病率逐年增高。小儿厌食表现为见食不香或食欲不振或胃纳不佳,在临床上可伴或不伴有胃肠道功能异常。目前对厌食的确切原因尚不能完全肯定,目前考虑小儿厌食病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某些胃肠疾病及部分药物影响有关外,还与维生素B、微量元素锌等缺乏有关,也可能与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及气候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如果有胃肠疾病因素时,主要是控制某些疾病本身,其他因素引起的常给予口服锌制剂、助消化剂、胃动力药,改善饮食习惯,但是临床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小儿的依从性差。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饮食失节则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故而引起厌食。中医考虑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是手阴经脉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之可通畅百脉、调整三焦、理脾生精、扶元理肠。刺四缝有消食导滞、退热除烦、益气养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2]。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四缝穴可促进消化吸收过程,针后胃排空加快,胃液酸度及酶活性增高,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以此促进纳食增加[3]。通过针刺四缝穴,可以改善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另中医认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现代医学也观察发现通过足三里穴位按摩可使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强,刺激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从而改善患儿食欲。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以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调整脾胃,从而达到近期与长期治疗患儿厌食的效果。二者合用更增强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吸收,脏腑百骸滋养,因而厌食之症自然而愈。另应用针刺四缝穴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简便易行,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6-108

[3]梁繁荣,夏晓红,彭晓虹,等.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1):3-7

猜你喜欢
岁者厌食症食欲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莴笋开胃增食欲
肚子饿了却没食欲,原来是胃阴不足
一切从食欲及性欲开始
食欲大开的吃货小编们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