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英汉饮食隐喻差异※

2014-08-15 00:55黄兰堞黄晓林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黄兰堞 黄晓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而饮食又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人类维系生命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维系个体及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饮食作为喻体的隐喻现象出现得非常频繁,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英汉饮食隐喻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存在差异。本文旨在探讨英汉饮食隐喻存在的差异,并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1 隐喻与文化的定义

隐喻“metaphor”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etapherein”,其中“meta”意为“across”(超越),“pherein”意为“to carry”(传送),所以从字面上看,“metaphor”一词的意思就是“carrying across”,即“由此至彼”之意。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美国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1]。这里所说的“另一类事物”指的就是“始源域”(即喻体),通常是具体概念;而“某一类事物”指的就是“目标域”(即本体),通常是抽象概念。隐喻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是认知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心理意象),发现和创造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而产生的,而想象和联想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之下的社会语言人。因此,隐喻认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2]。

文化是一种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现象,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多角度和多侧面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3]2

2 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隐喻构成和传承文化。隐喻产生于体验,是文化的构成成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隐喻这种常见且特殊的语言形式代代相传,从而对人的思维与行为产生影响。其次,隐喻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隐喻从其产生、理解和表达上都体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隐喻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文化的变化而消亡。再次,隐喻对文化世界产生影响。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世界中,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总之,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以及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3 英汉饮食隐喻差异的表现

挖掘和对比英、汉语中的饮食隐喻现象,可以发现,英汉饮食隐喻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的词、短语以及句子各个层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喻体不同,喻义相同或相似。如:

bread and butter饭碗

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饭

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The milk is spilt.——生米煮成熟饭。

第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如:

fish in troubled waters(干预或卷入一件并不能得利的事情)——浑水摸鱼(趁混乱的时机攫取利益)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两件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协调)——旧瓶装新酒(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

eat one’s words(被迫)收回前言;承认错误)——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

第三,一语中的隐喻在另一语中缺失。土豆(potato)在英语国家饮食中既作蔬菜,又用作主食,故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喻人或事的用法,如:small potato(小人物),couch potato(电视迷),the clean potato(正派的人),hot potato(棘手的事情),quite the potato(适当的例子)等,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土豆只是一种普通食物,汉语中“土豆”几乎没有什么隐喻意义。

豆腐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汉语中以豆腐为喻体的隐喻可谓枚不胜举,如:豆腐渣工程、豆腐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刀子嘴,豆腐心、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等,然而对西方人来说,豆腐是一种舶来品,英语中不存在有关“beancurd”或“toufu”(豆腐)的隐喻表达。

4 英汉饮食隐喻差异的成因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是储藏、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隐喻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不同民族的文化沉淀在隐喻中必然留下不同的痕迹。引起上述英汉饮食隐喻差异的原因是复杂多面的,主要在于英汉民族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饮食风俗、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

4.1 地理环境不同

任何文化的特点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反映着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环境不同,人们的隐喻认知也存在差异。

英国是个典型的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所以英语中很多隐喻表达方式是和海及与海相关的事物有关的,这里仅举鱼(fish)为例:big fish(大亨),poor fish(愚蠢易欺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另一条鱼要煎,比喻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cry stinking fish(叫卖臭鱼,比喻自曝家丑),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比喻不要在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

中国陆地疆域辽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人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故隐喻中多用陆地上的事物作喻体,如:抱蔓摘瓜、菜果之物、浮瓜沉李、瓜田李下、顺藤摸瓜、麦秀之叹、麦饭豆羹、瓜剖豆分等。

比较下列英汉表达,它们的喻义大致相同,但使用了不同的喻体,充分体现了隐喻的民族性,前者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后者深受陆地文化的影响:

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喝)——牛饮

neither fish nor fowl(既不是鱼类,也不是家禽)——非驴非马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进到网里都是鱼。)——抓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

4.2 风俗习惯不同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它包括服装、饮食、节庆、娱乐等,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4]英汉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有着很深的影响。

盐(salt)在英国古代是十分珍贵之物,按照中世纪英国生活的习俗,家庭里盛食盐的器皿通常摆放在长方形餐桌的中间,用餐时,贵宾坐在盐罐的上首,而一般客人或随从坐在盐罐的下首,由此产生了习语“above the salt”(在盐的上方,隐喻“在上席”)和“below the salt”(在盐的下方,隐喻“在下席”),这一点对遵循“对门为上,两边为偏”“男左女右”“左为尊,右为次”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到的。

在罗马神话中常春藤枝乃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象征,所以古罗马的酒店用常春藤枝作标记,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酒神和酒。随着罗马人的征服,这种习俗传入不列颠,“Good wine needs no bush(好酒不需要常春藤)”一语便由此产生,它的喻义是“好货不用广告”,这和汉语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饮食风俗,亦称饮食民俗或食俗、食风,“主要是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中形成的习俗风尚”[3]115。一个民族的饮食风俗习惯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从主食来看,面包是大部分英语国家的主食,被看作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圣经》称面包为“天上所赐之粮”“生命之粮”[3]179;而米饭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主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意在强调吃饭的重要。“bread(面包)”和“饭”常常与“工作、生存、生计”联系在一起。“Livehood is bread(生计是面包)”是英语独特的概念隐喻,例如:bread-winner(养家人),earn one’s bread(养家糊口),one’s daily bread(每日的粮食;生计),out of bread(失业),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等;而“生计是饭”是汉语独特的概念隐喻[5]。

蛋糕(cake)是西方国家的日常食品,而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故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英语用“a piece of cake”,汉语则用“小菜一碟”。

西方人有许多禁食食物,最典型的体现在对动物内脏的选择上,很多西方人视动物内脏为不洁之物,将之排除于饮食之外。中国人则无此禁忌,动物的内脏经过厨师的烹调,均可成为可口的佳肴。英语中源自动物内脏的隐喻性习语几乎没有,而汉语中常见的有小肚鸡肠、狼心狗肺、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吃了熊心豹子胆等。

4.3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往往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西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道教,这就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隐喻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语中一些有关饮食的隐喻性习语源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例如:“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出自《旧约·出埃及记》中关于以色列人历史的描写,以色列人作为上帝的选民得以继承上帝应许他们的土地,那块土地被神称之为“流奶淌蜜之地”,这一习语表示“富庶之地”,而汉语对应表达则是“鱼米之乡”。“the salt of the earth”来自《新约·马太福音》,耶稣把他的门徒比作“盐”,这是极高的称赞,这一习语比喻“社会中坚”,而汉语“盐”并未能获得这一隐喻性转义。古时候人们以为瞳孔是固体球状物,有如苹果状果实,便把瞳孔称为“apple of the eye”。由于瞳孔对于人十分宝贵,人们视其如珍宝而加以爱护。“apple of 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语出《旧约·申命记》,比喻珍贵或宠爱的人或物,相当于汉语的“掌上明珠”。

汉语中一些有关饮食的隐喻表达带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例如:僧多粥少;唐僧肉;木鱼脑袋;醍醐灌顶;螺蛳壳里做道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灵丹妙药;九转金丹等。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比喻互相推卸责任便干不成事,译成英语时可以直接套用英语中的现成习语“One boy’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但喻体形象变了,“和尚”变成了“boy”,原句中的关键词语“挑水吃”“抬水吃”和“没水吃”都消失了。

4.4 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积淀了其民族文化中最为核心、最为稳定的因素。”[6]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它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受思维方式的影响。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别使得汉语的隐喻取象更为直观、具体、丰富、生动,试比较:

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种什么,收什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的人是不知道什么是甜味的。)

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

用食物来形容女子美貌,这是汉语较为独特的表现方式,不仅恰当,而且生动形象,甚至栩栩如生,如:杏眼桃腮、樱桃小嘴、瓜子脸、鹅蛋脸、肤如凝脂、项如嫩藕、指如削葱等。然而,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述方法,只有peach(桃)、to-mato(西红柿)、cookie(饼干)、dish(一道菜)等几个食物词汇来喻指美丽的女子。

英民族惯于直线式思维,汉民族惯于螺旋式思维,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英语表达方式较为坦率直白,而汉语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含蓄。如英语“eat one’s words”和汉语“食言”字面上看似一样,实际却表达了不同的隐喻意义。“eat one’s words”表示“(被迫)收回前言;承认错误;承认自己说错话”,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即“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其坦率直白的民族语言特色十分鲜明。然而,汉语“食言”表达“对一种不讲信用,不守承诺的不道德行为的批评谴责”,汉语不直接用“不讲信用,不守承诺”,而用“食言”,显然是为了达到一种委婉含蓄的语用目的。[7]

综上所述,隐喻是根植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英、汉语中的饮食隐喻在表现形式和使用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文化的视角探析英汉饮食隐喻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隐喻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6(5):25.

[3]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8.

[5]王英雪.汉语——英语“食物”隐喻的比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0.

[6]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7.

[7]郝然.汉英表“吃喝”动词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初探[J].文化学刊,2011(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