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2014-08-15 00:51顾相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家科技进步

顾相君,林 娜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一、科技进步与资本积累过程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实质,因此,科技进步对剩余价值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也都会同样影响着资本积累的大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积累的比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比率越高,资本积累的总量也就越大。第二,剩余价值率。第三,预付资本总量。这三个方面都会直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相联系,从而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形成新的资本材料,从而形成资本积累扩大的影响[1]95。”马克思还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基础的奠定,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生产效率提高会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成为强有力的杠杆,能够加速推进资本积累过程。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让劳动生产率水平大为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产品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与此相应单位的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降低了,这会从几个方面对资本积累产生影响。

第一,科技的进步会导致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价值相对减少,而且在资本积累这一过程中科技对生产率的提高也就使得劳动力的价值相对的降低,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减少从而延长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就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大的利润。同时也会提高生产产品的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提高了商品的剩余价值量,推动了资本积累的提高。

第二,因为劳动力价值的降低等量的可变资本能够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更多的资本积累。但是科技进步对劳动力价值的这两种影响会受到一种因素的削弱,即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由于简单劳动的标准不断的的提高,劳动者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劳动者为了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培训费用就会相应的增加。在当今的一些发达国家中政府加大了对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让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后的新兴产业和新的工作环境,从而让劳动力的价值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降低。

第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更新原有的生产资料时,可由效率更高和价格更低的生产资料代替原有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因此能够获得更可观的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从而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的量。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也不断增加,加快了机器设备更新的速度,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转移到新产品上的价值量,对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也是一种削弱。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的并能反映资本技术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资本积累的提高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水平的提高。相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本积累的水平。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也相互包含。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剩余价值就把所获得的利润再次重新分配给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这就使得资本有机构成的水平不断上升。资本有机构成水平上升的结果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购买了更多的、更先进的生产机器,而且也给工人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家集团通过大量的资本积累,更新了生产机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工人掌握先进的生产方法和对工人的科学管理都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认为:“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所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的手段,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的更新,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在这种情况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2]689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资本积累不仅仅是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质量不断提高的再生产。在这一问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在资本积累中,不变资本同总资本的比例相对提高,而资本家积累不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购买生产率更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的生产机器。单独的资本家往往试图以机器生产替代劳动力生产,这样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在他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低于社会平均价值量,也就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竞争迫使其他资本家也进行技术创新与模仿的活动,其结果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促进资本积累,科技进步会比资本积累的进展更快。在科技进步与资本积累息息相关的基础之上,较快的科技进步速度会通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等因素共同提高资本积累的水平。

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建立在个别资本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的。个别资本的扩大,可以通过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两种方式实现。资本积聚是指在大资本家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兼并其他个体小资本来实现总量资本的扩大化。而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彼此结合形成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既可以是大资本和小资本之间的兼并融合,也可以是那些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彼此的合作、联合从而形成更大的资本。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所带来更大的科研投入和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机器,不但可以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也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必然要求的。一方面,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在现代产业生产部门分工不断细化前提下,更大的资本比小资本有着更快的资本积累率,因为大资本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科技的创新通常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来体现。固定资本的更新不是指资本家对固定资本的重复投入和扩大规模,而是指资本家通过购买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机器所提高的生产率这一部分。生产资料大部分也会因为产业的科技进步而不断得到更新。这种更新需要以资本为保障,这样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就成为了生产过程中体现于固定资本乃至劳动资料中的技术创新的保障。在竞争的情况下,大资本比小资本拥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大资本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劳动组织,还可以广泛的实现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因而也就可以提高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积累。

此外,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到来,使得科技研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每一项新的科技成果所需要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型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每年以其利润的固定增长比例进行投入研发,各个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密切。而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则主要来源于技术市场上的专利购买,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很少有中小企业自己的研发机构。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成为必需的。目前,许多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需要有超出个别资本乃至垄断资本集团所能承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有许多相关部门的相应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部门协作和协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正好适应了科学技术进步的这一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经费,并且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大批高质量人才,同时还通过促进国际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科技进步与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再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仅是资本价值和物质商品的再生产,其根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生产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科技进步使得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就会带来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因为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取决于可变资本的量。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原有资本在提高不变资本在有机构成中的比例基础上的更新造成了对作为可变资本的工人需求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家对不变资本的追加投入使得资本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在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一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可变资本的降低而大大增加,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相对过剩人口不仅起到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较少量的劳动促进较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更多地商品,即资本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大工业刚刚建立的19世纪这是科技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不论是以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还是用效率较高的机器替代效率低下的机器,都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2]17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就越需要大量的资本量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因此生产力的提高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工人剩余人口。但在机器大工业以后,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上也不断丰富。新型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的出现使得劳动对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与原有的材料、科技、能源相比,因为替代作用而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节约不变资本。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还表现为生产同量产品的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这就相对减少了不变资本的使用。这些节约不变资本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不是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减少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一定的相对过剩人口,但是科技的进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的岗位。因为新的科学技术研发,新的生产机器的使用都需要掌握新技术的工人去操作。马克思指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它能引起其他生产部门的就业的增加。”[2]509马克思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机器的使用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1)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如果机器占领了某一劳动对象在取得最终形式前所必须经过的初级阶段,那么在这种机器制品进入的那些仍然保持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部门中,对劳动的需求就会随着劳动资料的增加而增加。”[2]511如果把科技看作机器的延伸,或者将机器视为科技发展的成果,是科技发展的外在表现,就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事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分工,生产分工新分出来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生产部门都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减少相对过剩人口。(2)新型材料和半成品种类的增加而引起的社会生产部门多样化,产品种类丰富,导致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就业。(3)新兴产业的兴起。(4)工人被用于非生产劳动和“仆从阶级”的增加。以上四方面的影响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新型生产部门出现。在现代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新型原材料、新能源、新产业、新科学技术的出现,策划、销售等职能的分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都意味着新的生产部门出现。新生产部门出现就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也就减少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5)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引起经济结构变化。马克思认为“采取机器生产会促进商品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增加了体现剩余价值的商品的生产量,在供资本家享受物质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家阶级的产生。”[2]690

随着资本家财富的增长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的多元化导致资本家对奢侈型消费的需求增大,而为了满足资本家对于奢侈型消费的需求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日益多元化,生产的商品也更加的精致、美观以满足资本家对于奢侈型消费的需求。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本国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同时世界各国的生产原材料、半成品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也作为新的生产资料和本国的工业部门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了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市场增加了对于运输业和劳动者的需求。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一方面能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等量的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因为增加了商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和经济上的可分性不断增强。社会各个部门的分工也不断增进,还因为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新产业等因素的影响新的生产与非生产部门不断产生,从而吸收了劳动工人的就业减少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所以,当今的科学技术进步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影响是这两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社会无论科学技术多么进步,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始终是一种常态。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资本家科技进步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
下城区:建设科技进步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