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2014-08-15 00:51张宏韬王少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

张宏韬,王少青

(佳木斯大学a.人文学院;b.行政管理中心,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一、毛泽东的群众观

毛泽东的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产生的基础,从中国农村大地成长起来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本身就是中国劳苦大众之一。在他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反侵略的斗争中,充分的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组建了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它终究是失败了。毛泽东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总结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曾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民群众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139他说,在人民群众面前,一切号称强大的帝国主义都只是纸老虎而已,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这个纸老虎,让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正是这种真心实意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使广大群众在革命中充分动员起来,由自觉的革命者发展成为自发的革命者。

毛泽东不仅认为革命战争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且认为人民群众同样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号召人民群众发扬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他曾说过,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必须由人民群众来做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二)人民群众是权力和利益的主体

毛泽东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他用一个古老的寓言《愚公移山》把人民群众比作“上帝”,只要我们(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每日挖山不止,终有一日会感动上帝——人民群众,和我们(共产党人)一道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所以他相信和依靠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群众密切联系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体现,他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科学论断,鲜明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了共产党员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观点。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向全党全国人民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最高保证。在毛泽东看来,为人民群众,共产党人既不能半心半意,也不能三心二意,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这是共产党人的价值所在:一切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至此,我们建党九十多年的历程,始终秉承和实践着这一根本宗旨,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关键所在。

(三)人民群众是监督和管理国家的主体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我们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谁来监督和管理呢?毛泽东认为,国家的权力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领导干部的权力也是人民给的,所以实行对党、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主体应该是人民群众。在1945年,毛泽东曾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而且人民群众不仅仅实施监督职能,还必须参与管理,他认为“人民必须有权管理上层建筑……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2]129,充分肯定了管理国家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科学内涵

群众路线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源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鲜明阐述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鲜明的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谁而革命、革命的主体力量是谁的根本问题,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准。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体现。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他曾指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人民,这一观点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中国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对比特别悬殊的情况下进行长期革命,没有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所以,毛泽东多次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3]1096-1097

(二)科学阐明了“怎么办”的根本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如何得到有效的实施呢?要求共产党人的各项工作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多年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身体力行,和群众打成一片,每到一处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只有掌握群众的状况,了解群众的内心,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中国革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1943年,毛泽东总结经验,撰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在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899这里系统的阐明了“怎么办”的根本问题。在中国,没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没有对中国社会的深切体验,不懂得这条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不可能解决好中国的事情。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改革开发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水平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明显提高,但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过剩,失业大军膨胀,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各种矛盾也突出的显现出来,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告诉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一)坚持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伟力之源

革命需要群众力量,建设同样需要群众力量。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501没有千百万不惜杀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民的奋勇支持,没有形成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在当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只有坚定不移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将拥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亿万人民群众充分动员起来,才能为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力量之源。

(二)坚持群众线路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可靠保证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优势,而脱离群众就是最大的危险。所以,我们无产阶级政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就是必须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改革开发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要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能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巩固执政党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示了党的群众路线永远不能丢这一主题。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我们更好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为推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现实启示。

(一)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经历了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镜,中国人民都有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想和为此而努力的坚强决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情,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给人民以各项权利,形成自觉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习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使现代化建设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一直以来把民生问题作为执政的基础,一切以人民为核心,权为民所用,利民所谋,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执政的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党在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为此,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明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公仆意识,明确懂得“我是谁”这一最根本性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使人民群众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三)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好关

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受“官本位”思想腐蚀,群众观念淡化,一些地方、部门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严重影响着党群关系。一方面,要进行党员自身照镜子,准确定位“我是谁”,经常性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党和国家要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方式方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形成人民群众本身就是党的一面镜子,形成自下而上的“排查”、“扫除”,在日常生活中杜绝贪污腐化、贪图享乐的风气,防患于未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好关。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