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与“中国梦”论析

2014-08-15 00:51李黎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革命

李黎霞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一、“红船精神”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精神文化条件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把“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指出“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先人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将建党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支撑,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为了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首创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作为“红船精神”的核心,始终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侵华战争,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广大爱国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他们对外抵御列强,于内探索复兴之路,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以寻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洋务运动,无论是戊戌维新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都没能彻底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中国人民继续在黑暗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1514“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

纵观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和复兴史。但是,革命和建设没有现成路可走,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这种前无古人、开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新道路的伟大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的首创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动力。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红船精神”的精髓,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在建党的准备过程中,反动派的势力异常强大,不断进行干扰和破坏。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过程中,遭到了法国巡捕的破坏,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继续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红船”起航,我们党在长期的艰苦奋战中,由刚成立时仅50多名党员,到现在拥有8500多万名党员的壮大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劈波斩浪、不断奋进,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正是靠这种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和感召了千百万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百折不挠、浴血奋战,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辞。邓小平同志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110“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3]137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遭受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一以贯之坚定理想和百折不挠,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期,作为具有先进性的执政党,更要继续弘扬和继承“红船精神”,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执政之基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是“红船精神”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283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1094-1095在“红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6]1旨在把工人、农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7]6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8]14—15,“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8]27对于党的这个宗旨规定,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维护人民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党的十七大已经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新内涵写入了党章,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依然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到实处,自觉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样我们党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从而担当起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二、实现“中国梦”是弘扬“红船精神”的价值目标

2013年3月17日,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阐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红船精神”通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灵魂、以民族和区域文化为根基、以国家独立与进步为己任的基本特征,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灵魂坚持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

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92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产生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或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都己证明:什么时候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挫折;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伟大的胜利。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是我国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必须坚持的决不能动摇,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9]796

在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的今天,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继续乘着“红船”,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引领航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道”,奋进在成就梦想的中国道路上,最终成功到达“中国梦”实现的彼岸。

(二)以民族和区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升华,体现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特有的精神实质。“红船精神”诞生于浙江嘉兴,这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浙江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无论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浙江都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不仅如此,浙江还有一批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组织、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先进分子。他们为“红船精神”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红船精神”深深扎根于民族和区域文化深厚的沃土之中,“红船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精华部分的继承,又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凝聚和体现了时代精神。

正是“红船精神”这种精神特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在实现“中国梦”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红船精神”,形成了代表民族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独特精神财富,这些精神一脉相承,“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形态的时代内容,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在精神层面的伟大创造和贡献。”[10]43新的时期,我们党更需要弘扬和创新发展“红船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迈向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三)以国家独立与进步为己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

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发现一个曾经创造过伟大文明并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到了19世纪,中国已经变得衰败不堪,最终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召唤下,南湖“红船”上诞生了担负实现“中国梦”责任与使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从那天起,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国家“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1]663领导广大人民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实行的堡垒政策,毛泽东则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5]139他还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可以看出,他坚信人民是实现美好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2]由此可见,实现“中国梦”依靠的力量是广大的人民,人民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保障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上,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中国力量。

三、“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红船精神”与“中国梦”都是不屈的中国人在面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斗争中失败,在失败中奋起,在奋起中思考,最终奋起抗争的产物。“红船精神”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相互推动、相互渗透的内在关系。

(一)“红船精神”与“中国梦”一脉相承

“红船精神”和“中国梦”这两个概念都是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的。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发表文章阐述了“红船精神”的科学概念,把“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学术界提到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往往以“井冈山精神”为起点。这篇文章填补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至1927年这一历史时期革命精神的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这个词一时之间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词汇。认真研读习近平同志对“红船精神”和“中国梦”的阐述,可以看出他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3]这就是,不能忘记或丢掉革命的光荣传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发扬光大。

(二)“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相互推动

翻阅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迸发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14]19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这就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诞生于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90多年来,“红船精神”,始终在追逐“中国梦”的奋进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追寻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不同时期,始终得到了与时俱进的‘红船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有力支撑与推动。”此刻,实现“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薪火传承的“红船精神”,支撑和推动“中国梦”越来越可期可及。

(三)“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相互渗透

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先进文化引领,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先进政党。“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15]293“红船精神”与“中国梦”都是近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产物。源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红船精神”是在探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是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只有和“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文化,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红船精神”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因此,我们更需要“红船精神”。与时俱进地发挥“红船精神”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辐射功能,使“红船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种精神文化的引领去思考、做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姜华宣.中国共产党会议概要[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8]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胡建成.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发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革命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粉红革命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