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批判:“中国梦”实现的逻辑主线

2014-08-15 00:4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现存中国梦改革开放

杨 维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一、中国梦的核心理念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此看来,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要地来讲,就是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居于世界前列,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代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争取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实现国家富强,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不是和平和顺坦的,而是充溢着血与泪的斗争,马克思的实践批判贯穿其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径。

二、马克思著作中的实践批判思想

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说道:“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现在的法律、政治和制度等实践领域已经相当落后和腐朽了。在哲学、宗教这些理论批判完成后,德国的这些实践领域必然是下一个批判对象,必须给予彻底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脱离社会实践而去理解客观事物的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到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客观外界成了人单纯的直观对象,而不是人积极改造的对象。由此,他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其实,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关系。因此,人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践者,所面对的事物、感性以及现实更要基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必须超越被动的直观式的理解。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人作为主体把目的指向感性事物,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改变对象的一种自觉活动。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因此,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它是社会向前演进的动力所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还这样写道:“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这里,这种“现存世界”和“现存事物”作为社会各个实践领域的总和,之所以要受到革命化的批判和反对,正在于这些实践领域已经相当腐朽和落后了。“物质力量”只能被“物质力量”所摧毁,理论是无法做到这样的。实践唯物主义者也即共产主义者,须得用物质实践这一实际的方式对“现存世界”和“现存事物”进行批判,这样才能在现存世界革命化和现存事物改变的进程中建造新世界。

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实践批判

鸦片战争之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未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彻底的实践批判,所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其是一场不彻底的实践批判,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批判是有限的,因此注定了它最终必然失败。随后的蒋介石也没有完成孙中山未竟的革命事业,而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对外步步退让,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号头目,其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未实现。“没有彻底的革命,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而伟大的复兴梦想。彻底的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它以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作指导,开展了彻底的实践批判,所以最终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实践批判

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不仅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同时因为有了自觉的承担主体,由此也使中国人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愿望的历史进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便成了中国革命自觉的承担主体和实践批判的中坚力量。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明白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深刻道理。南昌起义第一枪打响后,中国共产党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大幕。随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后来的几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武装斗争。可以说,土地革命对封建大地主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而武装斗争则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构成致命的威胁。

2、社会主义革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实践批判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打算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12月,毛泽东完整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从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有化和公有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开展开来。农业合作化旨在取代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以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消除两极分化的危险。

3、改革开放:重点对经济体制、对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实践批判

胡锦涛曾经把改革开放称作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革命。这场新的革命是要根本性地变革原有的经济体制,而不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经济体制改革所针对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就有必要重点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具有活力的新经济体制。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完全破除了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正是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开辟了道路。”此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实现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

四、实践批判下实现中国梦的几点要求

1、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因此,习近平这样说道:“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由此看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破除一切具有妨碍性的体制机制的弊端。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再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党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可以说,在苦难深重、贫穷落后的中国,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我们党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梦想变得更加切实了。

3、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基本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空前艰巨的历史重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实践批判过程,始终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共同担当和参与。因此,要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国梦的创造热情,引领人民群众对实践批判的积极参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努力把民族利益与人民幸福统一起来。

4、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此指导下,中国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逐渐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说,没有理论创新,中国梦就失去了前进方向。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公茂虹.读懂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0.

猜你喜欢
现存中国梦改革开放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浅谈建筑业现存危机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桐乡现存若干谱牒管窥
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