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下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4-08-15 00:43侯庆双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价值

侯庆双

(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2200)

纵观中外思想史,无论是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对“善”、“美德”、“幸福”等最高道德行为准则的追问到现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兴盛,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纲常”伦理的恪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价值”问题及其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在西方思想传统的孕育而扬弃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而高标独立。雷锋生逢其时,雷锋精神孕育其间,历经五十载风云变幻、活力依旧、薪火相传,已成为超越时空、贯串多元文化的精神象征和价值符号。有评论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典范。”①诚哉斯言!纵观雷锋的榜样人生,由个体到偶像、由个体行为到精神象征与价值符号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雷锋精神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浸润。

一、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③因此,现实的人的价值正是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是对于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真、善、美的实现,即超越个体“有限”而对自由而全面发展即“终极价值”的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价值观为理想旨归、以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个体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为人民利益与建设事业奋斗的奉献之中。

雷锋精神是以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支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心灵依归,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进而析之,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雷锋精神仍具有弥足珍贵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与德育价值。

1、政治价值

在东西文化碰撞、价值观嬗变的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重塑与建构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首要的就是政治标准,它具有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根本制度、体制相适应的程度的主导作用。“英雄梦”盛行的年代已依稀朦胧,斯人已去,但价值血脉并未断流。雷锋日记中说过:“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为了党,我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雷锋精神蕴含着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等精神,在当代由“英雄梦”走向“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其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仍然突出。

2、文化价值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当今世界越来越小,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不可遏止。文化软实力在凸显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日益重要。当年,美国作家斯诺在延安从毛泽东住窑洞、周恩来睡土炕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共产党人作风的伟大力量,并动情地把它称之为“东方魅力”、“兴国之光”。④雷锋生前留给我们的“三件宝”(针线包、储蓄盒和节约箱)就是我们从雷锋身上看到的熠熠生辉的“东方魅力”、“兴国之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先进文化的表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与自强。

3、德育价值

在西风东渐日剧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特别是近现代西方奉行的“经济功利主义”和“科学技术主义”等破门而入、蜂拥而至,对青年大学生影响尤甚。“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语言质朴、意蕴深刻: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个人才能够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获得有限生命的不朽价值。雷锋精神的高扬,恰恰凸显不可轻忽的德育价值。

二、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

毋庸讳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但也有少数学生存在着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有:(1)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淡薄;(2)价值取向模糊,道德自律缺失;(3)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淡薄;(4)索取意识明显,奉献观念淡薄;(5)享受意识强烈,劳动观念淡薄;(6)浪费现象明显,节俭观念淡薄;(7)虚掷光阴抬头,惜时意识弱化等。因此,充分发掘、利用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紧迫和重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知识的习得、行为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将雷锋精神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地引入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并延伸至校园之外的广阔社会大课堂,是增强大学生认同和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抓手。

1、雷锋精神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对接

党中央把思政理论课教学确定为大学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战士。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把雷锋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找准切入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弘扬主旋律,发挥雷锋精神的价值的导向作用和行为的标杆作用。

2、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

时下有句流行语:“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学雷锋务必摆脱如此“怪圈”,由“政治话语”转向“道德话语”,重在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塑造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弘扬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意义非同凡响。

首先,弘扬雷锋精神融入精神文化(核心文化层)之中。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学习雷锋事迹,举办形势报告会,组织先进模范人物座谈会,引领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追求落实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开展“文明公寓”、“文明班级”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象雷锋那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建立“身边的雷锋”的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常态化机制,加强学风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掌握职业技能。

其次,把雷锋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物质文化层)建设中,把体现雷锋精神的名言警句印制在校园的主要标志性建筑物、登载到校报、印制在一些生活用品上等,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展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雷锋精神的宣传,打造文明校园和和谐校园,使大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都能受到雷锋精神的濡染、启迪和教育。

再次,将弘扬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活动(行为文化层)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通过组织开展学雷锋主题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图片展、歌咏晚会等活动,有效利用第二课堂这一载体。开展年度评选“校园学雷锋标兵”,利用广播、网站、微博、QQ群、手机短信、微信等宣传其事迹,用雷锋式先进楷模的品行激励人、感召人,使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针对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开展“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成才”主题班会、团会,让雷锋精神成为指导大学生成才、成人的精神动力。

3、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

当代教育实践表明,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将弘扬雷锋精神纳入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同时结合国情、省情、市情教育,立足本土化、基层化,把学雷锋活动覆盖到家庭、企业、社区、农村、机关、军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学年初,结合创建和谐校园,制定学雷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创建方案,在全年活动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落实。全面开展“雷锋团/党支部”评选活动,立标杆、树新风、扬正气。科学组织学雷锋社团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大学生投身其中可以获得高度的自我认同和个人愉悦,他不仅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甚至就是活着的雷锋。同时,推出优秀志愿者,发挥典型示范引路的作用,不断把雷锋精神内化成每个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外化为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切实行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才干、贡献社会、提升境界。

4、雷锋精神与校园网络建设对接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个人性、隐匿性等诸多新特点,大学生对其“青眼”有加,已成为大学生更新知识、获取讯息、开拓视野和扩大交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然而,其副作用越来越引起各方关切。“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的大学生正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受益者,也可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受害者。加强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为此,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组织开展学雷锋网上系列活动,开设学雷锋活动专栏、微博、QQ群,举办雷锋精神摄影、视频、动漫等网上作品展评活动,搭建学雷锋网上交流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奏响网上主旋律,让雷锋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充分发挥网上和网下两个资源,形成合力,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消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总之,雷锋精神不仅属于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是升华的时代精神之菁华。雷锋精神已成为超越时空、贯串多元文化的精神象征和价值符号,具有体现人之存在、促进人之发展、追寻人之价值的形而上意蕴。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越发焕发其绵延不绝的蓬勃生命力。

注 释: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第一卷):5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 1版,(第二卷):118-119,52.

④张全景.弘扬延安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19.

[1]刘忠和,杨丽坤主编.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3.

[2]钟超主编.向雷锋学什么 [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3.

[3]本书编写组.雷锋精神代代传[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3.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价值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