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2014-08-15 00:43方娇娇吴婷婷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外语语境交际

方娇娇 吴婷婷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语言理论。该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顺应过程,语言的顺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顺应的语言。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鉴于顺应论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顺应论的热潮。学者们介绍、评论和应用顺应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顺应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本文在中国知网上选取了在此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文章,回顾顺应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趋势。

一、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

1、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

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始于戈玲玲2001年在《中国科技翻译》第4期发表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一文,戈玲玲也因此成为第一位将顺应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的中国学者。在《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一文中,作者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语境顺应在科技翻译中对词语意义的制约,指出在科技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关系选择词语的意义,即词语意义的选择要顺应不同的语境。随后2002年戈玲玲又在《外语学刊》第3期上发表了《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从“顺应性”的角度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得出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如下: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不同的语境;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语言结构;译文语言的选择要作出动态顺应,反映交际者的意识程度,达到“信达切”的标准。同年,袁斌业也就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发表文章,在发表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的《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亦就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译者完全可以按照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除了胡译、乱译外,现有的每一种翻译方法并无正误之分、优劣之别,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随后,学者们相继发文,就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及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发表观点,如,2004年宋志平在《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2005年张晓梅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以及2007年曹群英发表在《外语学刊》的《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等。在《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一文中,宋志平以顺应论观点审视翻译现象及其本质,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不断选择过程,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张晓梅(2005)则认为顺应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中,曹群英指出,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解释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语言的选择也是作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2、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国内顺应论的翻译研究始于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什么启示及顺应论对翻译有怎样的解释力,在这一阶段,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顺应论引入到翻译研究当中,即从顺应论视角怎么来看翻译这个现象及其本质。在顺应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之后,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从顺应论视角看待翻译的原则及策略这个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李锦,廖开洪2005年发表在《语言与翻译》第2期上的《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王建国2005年发表在《外语研究》第4期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胡庚申2006年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上的《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这些文章根据顺应论的理论观点从不同方面对翻译的原则及策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及看法。其中,《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一文提出翻译策略的使用应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作者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说明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策略中的重要性,指出在直译、意译及意义补全等翻译策略中文化语境的顺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译员应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弥补文化缺省,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以取得等值的翻译。《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则根据顺应论观点“翻译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了质的区别,认为动态顺应是翻译的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结合例证阐述说明了顺应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提出顺应论的基本翻译原则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而其翻译方法则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此外,谷峰(2011)还就顺应论对译作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作者以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选材为例,说明为了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

3、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顺应过程,语言的顺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而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不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时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指导价值。国内学者运用顺应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翻译以及广告翻译、旅游翻译及电影片名翻译等应用翻译。顺应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魏晓红,李清源(2010)的《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研究》和孟健,曲涛,夏洋(2012)的《文化顺应理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以辜鸿铭<论语>英译为例》等。这方面的文章主要讨论了在顺应论指导下文学翻译如何才能保留原语文化色彩及再现原作语言特点和风格,如,在《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研究》一文中,在如何保留原语文化色彩方面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译文语言的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体现文化共性的表层文化语境可通过直接转换达到顺应目的,而体现文化个性的深层文化语境如社会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宗教文化等可通过动态对等实现顺应。相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广告、旅游等应用性文体的翻译更具灵活性,顺应论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实践研究的学者们认为在顺应论的框架内,应用性文体的翻译应该是以实现应用价值的最终目的为宗旨的动态的顺应性翻译,这种顺应性翻译应更多地侧重目标读者的价值取向、语言文化习惯和已拥有的预设信息,以赢得目标读者的理解和认同。对这方面进行论述过的文章比如,欧阳巧琳(2003)探讨顺应论在广告汉英互译中的指导作用及广告汉英互译过程中顺应性翻译的一些要求;杨劲松,曾文雄(2008)探讨旅游翻译的实践中应如何顺应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约和文化融合的趋势等。此外,王炤,井永浩(2007)还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作用,认为文化语境在片名的翻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片名的语言结构和商业性都应动态顺应文化语境,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应考虑到观众的视野期待、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激起观众的审美情趣,引起他们的观看欲望并付诸行动。

4、顺应论与其他

顺应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探讨还体现在将顺应论与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对翻译进行研究或运用顺应论解释其他翻译理论。如,何慧娟(2011)在《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中将顺应与关联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取关联之“解释力”和顺应之“描述力”之所长,构建出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以此解释翻译过程。杨俊峰(2012)则从顺应论的角度解读奈达的动态等值翻译理论,分析了两种翻译理论的相同之处,认为两种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且语言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基于语境进行选择。作者用语境顺应论重新解释动态等值的含义,肯定其可行性,论证其对翻译实践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顺应论翻译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通观全文,可以看到国内顺应论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所发表的论文中,多是对顺应理论的译介、验证或应用,而对其进行反思、质疑、证伪、发展的却很少。在顺应论翻译研究中,对顺应论的信奉、赞同、认可导致了多数论文仅仅是套用了顺应理论,借用顺应理论的术语或观点来解释翻译现象,并没有能够在顺应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出相关翻译学说,进而更好为翻译研究服务。其次,近10年来国内顺应论翻译研究的论文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且呈现独创性不足的现象,所做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再次,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近年国内翻译研究呈现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述性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采用统计分析、实验证明、个案分析、调查研究、语料库等方法对翻译进行研究,然而纵观近10年国内顺应论的翻译研究,大多数的论文采用的几乎都是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最后,较之顺应论作为语用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目前的研究论文明显数量过少,研究的深度明显有待加强。

结语

顺应论由JefVerschueren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后短短的10多年间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潮,学者们将其运用于诸如二语习得、语码转换、语用含糊、翻译等领域。鉴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顺应论被用来研究翻译的诸多方面。近年来国内顺应论的翻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用、顺应论视角下对翻译原则及策略的探讨、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将顺应论结合其他理论对翻译的研究等。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国内顺应论翻译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理论性论文较少,论文原创性不足,研究范围较狭窄,研究方法趋于单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尽管国内顺应论的翻译研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顺应论的翻译研究仍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外语学刊,2007,(6).

[2]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3).

[3]戈玲玲.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J].中国科技翻译,2001,(4).

[4]谷峰.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从顺应论视角看鲁迅译介科学著述的选材及翻译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何慧娟.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言与翻译[J].2011,(3).

[6]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7]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5,(2).

[8]孟健,曲涛,夏洋.文化顺应理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 以辜鸿铭《论语》英译为例[J].外语学刊,2012,(3).

[9]欧阳巧琳.广告翻译中的顺应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10]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J].中国翻译,2004,(2).

[11]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4).

[12]王炤,井永浩.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

[13]魏晓红,李清源.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研究[J].外语教学,2010,(2).

[14]杨劲松,曾文雄.旅游翻译中的修辞偏离操作及其顺应性美学传真[J].上海翻译,2008,(4).

[15]杨俊峰.动态等值理论的顺应论解读[J].外语学刊,2012,(3).

[16]袁斌业.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

[17]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8]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猜你喜欢
外语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