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理论在亳文化英语译介中的应用——以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为例

2014-08-15 00:43胡明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戏楼砖雕互文

胡明涛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引言

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地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儒家、道家文化的结合体,而亳州花戏楼砖雕以其所浓缩的丰富文化内涵为代表,是亳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对亳文化进行英语译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亳州,了解亳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其进行译介不再限于传统的语码转化,而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迻译。而作为后结构主义理论中的互文性理论涉及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与文化的阐释等,为亳文化的译介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点,对于确当迻译亳文化具有相应的启发意义。

一、互文性与文化译介的关联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它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和其它文本相互交织,形成文本的海洋。“每一个文本,每一个句子或段落,都是众多能指的交织,并且由许许多多其他的话语所决定的。因此,一切话语必然都具有互文性。”①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互文性又可分为内部互文性和外部互文性。内互文性指同一文本内部各因素相互指涉的关系,外互文性指涉文本之外的其它文本。对于译者而言只有掌握了源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互文信息,才能求得对源语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另外,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文关联,因此译者在译介过程中要处理好这种文化互文关系,“要调动自身的一切知识潜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印迹的印迹’,他的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联想、幻想等一系列大脑活动都得到潜力的发展”②从而在译语文化中寻求与源语文化中相似度趋于接近的文化互文关联,创造出对异质文化读者而言既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极强的译文,又具有异于译语文化的、能满足他们对源语文化渴求与期待的互文关联译文。

二、互文性理论对花戏楼砖雕文化英语译介的阐释力

作为生成文本的译者应当“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经验、认知模式、文化背景等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化”③花戏楼砖雕中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因子,要把其迻译出来必须进行跨文化转化。花戏楼砖雕“在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墨砖上,雕有52件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④这52幅图,幅幅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吴越之战”告诫人们要胜不馁、败不骄;“郭子仪上寿图”则体现了国民希望全家老少同堂、和睦相处、各守其道的儒家理想家庭;“范睢逃秦”在彰显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在上不可妒才,在下要择良主而栖。一幅幅砖雕都蕴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译者在对这些砖雕文化进行英语译介的跨文化语符转换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其已有文化图示知识型的先期文本,融汇西方文化的异质文本,实现内文本和外文本的语内和语外衔接,把被动互文性转化为主动互文性。“在互文性指涉的刺激下,搜寻相关的先期文本,辨认源语文本的语类、主题、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调动头脑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实现意义建构。在此模式中,源语文本解构与先期文本衔接,实现意义构建,译者在意义构建的基础上,搜寻目的语的先期文本,最后完成译语文本的重构”⑤因此,译者在进行英语译介时,考量目的语文化读者受众的文化预设或期待视野,根据情况添加必要的信息,实现内文本和外文本的相互指涉,以译介出既能体现出译文读者的外文化,又能体现源语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异质性,实现互文的视域融合,使翻译在众多文本的指涉中完成。

例1.参天地(花戏楼砖雕山门中上方的题字)。“参天地”这三个大字以靛蓝色醒目地呈现于花戏楼砖雕山门的中上方,它统御着整个花戏楼砖雕文化,因此对其确当译介决定着整个砖雕文化迻译的正确性。在中国文化中,天代表阳,地代表阴。《系辞》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它是儒家形而上学宇宙论的基础,因此出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参天地”这三个字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人要想完善自己,就必须充分发展受自上苍的天性,帮助别人就是参与天地化育的工作。一个人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一切,他就与天地合参,成为一体了。《中庸》所讲的‘明’,便是这个意思:人做到与天地合参,便是完美。”⑥由此可见“参天地”强调人在内省时,做到内心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不仅仅要与天地合参,而且还要与天地合一,实现天人合一,做到生在此世,超越此世。而西方读者受众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所倡导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和中国文化中的参天地具有极大的互文性,因此为了实现内文本和外文本的视域融合,以西方受众为主体,把“参天地”译介为one is to form a trinitywith Heaven and Earth则更为贴切,更易为西方受众所接受。如果译介为worship Heaven and Earth则失去了人、天、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天、地、人则各自独立,人只有对天地敬拜而匍匐在天地的脚下,从而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忽视人和天地之间的积极主动关系,天地和人的“中、和”关系则无法体现出来。而trinity则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内互文和外互文的视域交融,体现了译者的主体间际性,实现了文化经典的重构,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精神,从而缩短了中西方读者的时空心理距离。

例2.吴越之战告诫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不进劝告,怕的是不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而东山再起。吴越之战吴王夫差不听伍员之言,养虎为患,最终身败国亡,其带给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对吴越之战砖雕图的部分文化解读)

这些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名称如勾践、夫差、伍员等,早已深入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形成了文化母因,在中国读者头脑中形成了既定的文化意象。但西方读者对此知之甚少,所以如果直接用汉语拼音把其名字译出,西方读者受众可能会如坠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互文考量,以实现译介主体的主体间性和互文的融合。“所以,文本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还要把原作的因素重新组合,植入目的语之中”⑦因此卧薪尝胆译介为EmperorWu subjected himself tohardship of all kind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his resolution to wipe outhis own humiliation and toattain hisambition to restore to the throne.如果不从互文角度考量,把卧薪尝胆译介为lie on the grass and taste gall其带给西方读者受众的文化意象是越王勾践生活得十分惬意,躺在草地上,但让人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要尝胆的,胆那么苦,他是否有点心理问题。因此勾践那种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怀有复国之宏图大略之积极进取精神就失去了,勾践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物意义不但丧失殆尽,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扭曲。

结语

为了确当译介亳文化中的文化因素,译者首先应当正确阐释蕴含于源语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后根据西方读者受众的文化心理,从文化互文性的角度,实现内文本和外文本的互文转换和确当迻译。

注 释: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16.

②陈蒸.互文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136.

③游振生.从“互文性”看译者的创造性[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3):65.

④赊树民.亳州之旅[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90.

⑤夏家驷,时文.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文本解构和重构过程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5.

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1.

⑦罗选民.互文性与翻译[D].香港:岭南大学社会科学院,2006:138.

猜你喜欢
戏楼砖雕互文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