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法律环境对法律的影响

2014-08-15 00:4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道德政策

马 玲

(四平市委党校,吉林 四平 136000)

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环境,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生存在真空状态下。法律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我们称其为法律环境,如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等。

一、法律环境的含义

“法律环境概念可以定义为:由社会各种相关因素有机构成的,能够影响法律存在和发展的,以及能够影响法律的内容和实效的各种社会条件。”其包含以下几点含义:

1、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法律是以诸社会环境为基础而产生,不是孤立的。离开这些社会环境,法律将失去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并且其发展和变化也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律科学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可见,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法律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法律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法律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法律的发展。

2、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社会各种因素对法律内容和实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立法到法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要尊重社会客观实际,把各方面的社会因素科学地反映到法律中。一部法律单纯地被制定出来,并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它必须被适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对法进行符合社会实际的、合理的解释是必要的。如果背离社会各环境因素独立地、随意地解释,则会影响法律的实效。

3、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法律的外部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于法。法律环境的社会诸因素,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宗教、地理等等。它们对法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并且形式各异。比如,经济条件对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相对于人文条件而言,人文条件对法的影响就是次要的。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影响法的因素,几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状况大体相同,但它们的法律却可以有千差万别的情况。这说明经济因素以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对法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窥的,有的是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法的经济环境

“法律的经济环境,是指对法律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过程以及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在经济环境因素中,能够从最根本意义上决定法律的,应当说是经济基础。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受其制约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从法的产生来看,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私有制和对奴隶的剥削,通过国家机关制定了法律。可见,法律的产生是由一定条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第二,从法的性质来看,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这一意志的内容正是这个阶级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可见,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第三,从法的内容来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虽然意志是具有主观性,但它是对客观物质利益的反映,而这种物质利益最终又取决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一定的经济基础。第四,从法的发展变化来看,法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当新的社会关系出现,就需要相应地法律对其进行调整。所以,经济基础对法的发展变化也起到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当经济基础向前发展,则推动法的进步,反之则不然。当然,我们在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也不能否认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因素。

三、法的政治环境

法律和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政治是法律的重要环境之一,同时法律也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实现一定的政治要求。政治的发展变化,都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法律。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国家对法的作用上,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具体表现为:第一,法律具有国家性,并从属于国家。只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才是法律,并且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法律的性质随着国家性质的变更而变更。第二,法律的实施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第三,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受国家结构形式的制约。单一制结构的国家立法体制是统一的,并且只存在一个法律体系;而联邦制国家立法体制除了联邦立法机关还有各成员的立法机关,并且法律体系呈多元化的特征。

政策对法律的影响。政策是政党制定的,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根据客观实际所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可分为执政党的政策和非执政党的政策。这里我们仅指执政党的政策。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它们都以同一经济基础为根基,体现同一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统治阶级会把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即法律。然而,政策并不等同于法律,其区别表现在:第一,制定的主体不同。政策是由政党制定,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第二,适用的对象不同。政策适用的对象是政党的成员,法律适用的对象是具有本国国籍的人或在本国领土内的人;第三,灵活性和应变性不同。政策往往以纲领性的形式表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法律则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第四,实现的方式不同。政策的实现主要依靠政党的宣传、说服、动员和指导,法律的实现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政策对法律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政策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符合时代的发展时,这种政策则对法律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反之,则对法律起到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作用。

四、影响法律的其他环境

1、道德对法律的影响。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这与法律相同。但法律却被称为是道德的最低底线,可见道德与法律两者存在一定的重叠、交叉。道德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对法律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首先,道德是法律内容的源泉。道德在一定条件下被立法所认可,上升为法律成为法律规范。道德认可的,法律才认可,如不杀人、不抢劫、不吸毒等。但道德和法律并不完全重合,有些法律认可的,道德并不认可。其次,道德是法律善恶的评判标准。正所谓“恶法不如无法”,即立法要以道德为评判原则,违背了道德的法律不仅无法实施,而且会使法律失信于民,无法树立法律的权威。再次,道德是执法主体的主观保证。法的实施必须有赖于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徒法不足以自行”。一个有着高尚道德的执法者,其执行法律时会更加公正、严明,其执法质量相对也要高一些。最后,道德是公民守法的思想条件。一个国家的法律固然需要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但却绝不仅依赖于此,还依赖于法律自身的合乎道德性。公民并不是完全因为国家强制力的威慑而守法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受道德意识的支配自觉的遵守法律。

2、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宗教是对超自然神灵进行信奉和崇拜的一种行为,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物质外壳”的一种社会意识。宗教和法律虽同为对人行为的一种规范方式,但是什么使法律和宗教这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的。其答案是,社会的联系性是宗教与法律相联系的基础。宗教和法律都是一种社会现象,两者必然会发生关联。宗教对法律的一系列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宗教在法的起源问题上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宗教是不是法的起源,法是不是起源于宗教”这一问题始终是法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但至少可以相信,原始社会时宗教与法是一种交织难解的情况。其次,宗教和法律同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两种互补的工具。宗教是统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进行行为统治的工具,两者是统治权发挥效用的两个方面。再次,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天生地带有宗教的精神。如伊斯兰教。最后,各国十分重视宗教的变化和发展。全世界89.5%的宪法肯定了对宗教信仰的自由。宪法乃国家的根本大法,以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足以反映出国家对宗教问题的重视。反观,也说明了宗教问题在一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科技对法律的影响。科学技术作为新的、最有效的生产力登上历史舞台,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科技对法律的影响。首先,法律的调整范围和法律体系随之变化。一项新的科技的推出,会出现大量新的生产关系,需要法律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进行调整,为此必然会出现大量新的法律,这样法的调整范围也随之扩大,随之新的法律部门也增加了;反之,新科技的出现会使一些落后的生产关系被淘汰,法律也无需再对其进行调整,相应的法律将失效,法律部门也会被重新调整,法律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次,对法律技术的影响。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法律技术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古代判案主要是以“神判”、“天罚”为主;如今运用科技使案件的侦破和案件信息的处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率、更加有说服力,如运用DNA技术对亲子关系的鉴定,电子信息技术对物证的提取等。

[1]余凤.作为行政法之发源的公共政策研究[J].公法研究,2008,(6).

[2]齐艳英.法律时效性及其实现的运作环境与途径[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7).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道德政策
政策
政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助企政策
政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