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话含义理论解读《百万英镑》中的对话

2014-08-15 00:43潘海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裁缝店仆人亨利

潘海燕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位名叫亨利·亚当斯的美国小伙子在出海时遇到风浪,他靠给其它船只做工来抵押船票才到了英国。他身无分文,这时幸运之神却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原来一对兄弟为了打赌,将英格兰国家银行里唯一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买了回来,将它给一个穷人,看看这个穷人是否能在一个月内不进监狱又能生存下来。没想到在这段时间内,人们竟拼命地拉拢这位罕见的富翁,从免费吃饭,买衣服,到免费住宿,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几万英镑的银行利息并赢得了一位漂亮女子的芳心。这篇小说对“金钱就是一切”的观念进行了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

这篇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但大多数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有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试着用语用学中的核心理论,即会话含义理论重新解读这篇不朽之作。

一、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在《逻辑与语言》中提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①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说话要有条理。②

上述合作原则是会话得以正常、顺利进行的基础,但Grice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他还提出了合作原则未被遵循时的情况,即人们为了交际的某些需要,常常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公然有意的违反这些准则。Grice指出,当说话人故意违反某条准则,同时还使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该条准则,这时他是向听话人传递一种信息,旨在表示某种隐含意义,我们称之为会话含义。也就是说,会话含义理论探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来分析语言,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少修辞,如比喻﹑讽刺等都是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

Grice将话语的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一般会话含义指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特殊会话含义指的是必须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会话含义具有如下特征:可废弃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和非规约性。

二、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小说《百万英镑》

1、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百万英镑》中的对话

(1)数量准则的违反。数量准则规定了我们说话时所应该提供的信息量: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也就是,凡是交谈的对方要求或期待你说的,你知道多少就该说多少,但不能把对方不要求或不期待你说的也都说出来。当说话人故意违反该准则,提供的信息过少或提供多余的信息量时,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例1:

仆人:“他们走了。”他用这类人那种不可一世的冷冰冰的口气说。

亨利:“走了?去哪儿了?”

仆人:“出远门了。”

亨利:“可——上哪儿啦?”

仆人:“我想是去欧洲大陆了吧。”

这段对话发生在亨利初到伦敦之时,他身无分文,被一对富豪兄弟选中作为他们打赌的对象。其中一个兄弟交给亨利一个信封,并不让他当面打开。待到亨利走出那俩兄弟的住所打开信封一看,里面竟是一张五百万美元的钞票。于是亨利返回富豪兄弟的住处,意欲把钞票还给他们。仆人接待了亨利,以上对话正是发生在仆人和亨利之间。

这段对话多次违反了数量准则。首先亨利问那对兄弟去哪儿了,仆人回答“出远门了”。此处仆人的回答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因为他的回答给亨利提供的信息少于亨利所希望他提供的信息,而亨利也清楚仆人知道俩兄弟的去向。此处仆人的言外之意是:我不想告诉你他们的确切去向。接着亨利继续追问俩兄弟去哪了,仆人回答“我想是去欧洲大陆了吧”。这个回答和上面的回答如出一辙,仍然违反了数量准则,仆人显然不愿透露主人的行踪。

例2:

裁缝店老板:“啊,我找的就是这件。先生,请把这些东西脱了,都扔到火里头去。您赏我一个脸,穿上这件衬衫和这身套装;合适,太合适了——简洁、考究、庄重,完全是王公贵族的气派;这是给一位外国亲王定做的——先生可能认识,就是尊敬的哈利法克斯·赫斯庞达尔殿下;他把这套衣眼放在这儿,又做了一套丧服,因为他母亲快不行了——可后来又没有死。不过这没关系;事情哪能老按咱们——这个,老按他们——嘿!裤子正好,正合您的身,先生;再试试马甲;啊哈,也合适!”

上面这段话发生于亨利拿着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去一家裁缝店准备给自己买套新衣服时。亨利刚走进裁缝店时,店员对他非常冷淡,甚至言语相讥。当亨利拿出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老板的态度也完全改变,以上就是裁缝店老板误以为亨利是百万富翁时的反应:异常激动、语无伦次。这段话几乎是裁缝店老板自说自话,他首先让亨利脱掉身上那件蹩脚的衣服,换上了另一件高档上衣,并开始喋喋不休地夸奖这件衣服有多合适,甚至提到了这套衣服原是给一位外国亲王定做的以及这位亲王的家庭琐事,他提供的信息显然超过了亨利所期望的,故违反了数量准则。裁缝店老板态度的转变及此时的言行让人忍俊不禁,勾勒出了老板在“百万英镑”面前的丑态,幽默滑稽,让读者在幽默中窥见当时的拜金主义。

例3:

亨利:“我就要搬家了。我什么时候来再留新地址。”

裁缝店老板:“您圣明,先生,您圣明。稍等——我送送您,先生。好——您走好,先生,您走好。”

这段对话依然发生在裁缝店。老板为亨利量完衣服,恭恭敬敬地送亨利出门。他反复说道“您圣明,先生,您圣明”,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两个“您走好”同样违反了数量准则。通过这些对话的描写,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跃然纸上。

(2)质量准则的违反。质量准则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也就是要求说话人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例4:

亨利:“怎么走的——走的是哪条路呀?”

仆人:“我说不上,先生。”

这段对话是紧接着例1对话后的。亨利追问仆人,俩兄弟是走的哪条路,仆人回答不知道。此处仆人所言违反了质量准则。事实上他应该是对主人的行程有所了解的,但不便告知亨利,是一个明显的不合作行为。他的回答言下之意是让亨利别再追问了,他是不会透露主人的去向的。

例5:

亨利:“那,我一定要见这家的其他人。”

仆人:“其他人也走了;出国好几个月了——我想,是去埃及和印度了吧。”

这段对话依然发生在亨利和俩兄弟的仆人之间。亨利急于将百万英镑的钞票还给俩兄弟,在得不到俩兄弟行踪的情况下,继续要求仆人让他见见俩兄弟的家人。仆人的回答违反了质量准则,说了不真实的话。到故事结尾读者发现亨利爱上的那位姑娘便是其中一兄弟的女儿,她并未出国,一直呆在伦敦。此处仆人仍然不愿透露任何信息,旨在刻意隐瞒,让亨利打消还百万英镑钞票的念头。

例6:

裁缝店店员:“哦,您没带零钱?说真的,我想您也没带。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

亨利走进裁缝店,试了一件最蹩脚的衣服,却苦于身上没有零钱,于是试问店员可不可以延缓两天再结账。店员的回答十分尖酸刻薄,违反了质量准则,产生了反讽的效果。店员从亨利进店时的穿着上以貌取人,认定亨利只是个穷小子。而他所说“我以为像您这样的先生光会带大票子呢”显然违反了质量准则,因为当时他心里是认为亨利没有钱的,更别提大票子了。此处的反讽刻画出一位趋炎附势的小市民形象。

(3)关联准则的违反。关联准则规定了说话要切题,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而说话人有时故意违反关联准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

例7:

赫斯廷斯:“那还得半个月呢。对一个好奇的人来说,这胃口吊得可太过分了。就一个星期吧。”

亨利:“不行。慢慢你就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了。接着说,你的生意怎么样了?”

亨利拜见了美国公使,并参加了公使主办的宴会。在宴会上亨利遇到了昔日美国的一个老朋友赫斯廷斯,并攀谈起来。赫斯廷斯对亨利的奇遇很感兴趣,急于知道真相。而亨利当时无法和赫斯廷斯言明真相,故而许诺赫斯廷斯月底会告知事情始末。赫斯廷斯不断追问,亨利转而言其他,转问赫斯廷斯的生意怎么样了,此处亨利是故意岔开话题,传达的言外之意显然是他并不想继续讨论自己的问题。

(4)方式准则的违反。方式准则在表达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而有时说话人不用简洁、通常使用的方式去说话,而是转弯抹角、咬文嚼字地去说话,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产生会话含义。

例8:

仆人:“只要他们回来我就转告,不过,我想他们不会回来。他们说过,不出一个钟头你就会来打听,我呢,一定要告诉你什么事都没出;等时候一到,他们自然会在这儿候着你。”

亨利返回到给他百万英镑的俩兄弟家,欲还掉钞票。仆人不愿告知亨利他们的行踪。仆人上面的这段话违反了方式准则,首先,他说“只要他们回来我就转告,不过,我想他们不会回来。”这段话繁复啰嗦,他强调的重点显然在后面一句。接着仆人又说“等时候一到,他们自然会在这儿候着你”,此处“时候一到”很晦涩,没有言明具体时间,属于语义含糊的词语。仆人显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回答,亨利依然没有得知俩兄弟确切何时回来。

例9:

亨利:“你不讲可不行。今天咱们走的时候,你一定要跟我走,到我那儿去呆一夜,把事情都讲给我听。”

赫斯廷斯:“啊,让我说?你这话当真?”

亨利:“不错,我要从头到尾地听,一个字也别落下。”

亨利在宴会上遇到赫斯廷斯并问及他的近况,希望赫斯廷斯将他在伦敦的经历讲给自己听。亨利所言“不错,我要从头到尾地听,一个字也别落下”违反了方式准则。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他非常想听赫斯廷斯说说自己的故事,故此处的看似咬文嚼字的话语正表达了亨利的这种意愿。

例10:

赫斯廷斯:“亨利,你能救我!你能救我,这世界上能救我的只有你了。你愿意拉我一把吗?你拉不拉?”

亨利:“告诉我能帮你干什么。照直说,伙计。”

赫斯廷斯:“给我一百万,外加回家的路费,换我的‘代理权’!别,你可别拒绝!”

亨利:“劳埃德,我拉你一把——”

赫斯廷斯告诉亨利自己的生意遇到了麻烦,并请求亨利拉他一把。亨利答道“我拉你一把”,该句令赫斯廷斯产生误会,以为亨利答应了自己的请求,会给自己一百万。而事实上,亨利所说的拉他一把并非和赫斯廷斯同一含义,亨利所指并不是给他一百万,而是另一种方式,在下文中亨利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2、小结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百万英镑》中的对话多处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通过对小说中对话的分析,证明了小说对话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小说中裁缝店中的一段对话所示,店员和老板的一番话使他们金钱至上的小市民形象栩栩如生。

结语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为了使对话顺利进行,人们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即“合作原则”。而事实上,人们在会话时常常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从以上选取自小说《百万英镑》的十个例子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话含义理论不但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会话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百万英镑》进行过分析评论,但大多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鲜少有学者从语用学,尤其是会话含义理论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尝试从会话含义理论这一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出发,选取了其中十个典型对话对其进行分析,证明了会话含义理论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可行性,同时证明了小说中对话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能对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其他小说有所启示。

注 释:

①G rice,P.S tudiesin theW ay ofW ords[M].Harvard U-niversity P ress,1989:26.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09 重印):154.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007.8重印).

[2]马克·吐温著,赵春音改编.百万英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朱小舟.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4]Levinson,S.P ragmatics [M].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83.

猜你喜欢
裁缝店仆人亨利
找找看
狠幽默
小老鼠裁缝店(下)
小老鼠裁缝店(上)
小老鼠裁缝店(上)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FUNNY STORIES
伊拉克反恐拿裁缝店开刀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