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语对母语的反迁移现象——以《藤野先生》为例

2014-08-15 00:43金锦珠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藤野学年

徐 娟 金锦珠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一直是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到70年代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语言迁移研究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纵观这一过程,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母语(NativeLanguage)对目的语(也称“目标语”:TargetLanguage)的影响上。然而,近几年,人们认识到目的语对母语也存在迁移作用。其领军人物便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奥德林(Odlin),他于1989年完成著作——《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此书对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及相关文献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本质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作了全面独特的阐述。奥德林提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由此明确了“迁移”不但指源自母语的影响,还包括学习者已学的其它语言知识。于是目的语对母语的影响也被纳入语言迁移的考察范围,自此拉开了研究目的语向母语迁移的帷幕。

同样,国内学者对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迁移现象的研究也经历着这一过程。在二语习得领域,有关汉语向日语迁移的研究已颇具成果,而对日语向汉语的反迁移现象仍关注不足。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为范本,探讨在日本学习生活过大约八年的鲁迅先生在用汉语写作作品时受到了日语的哪些影响,并期望引起大家对日语向汉语反向迁移现象的关注。

一、国内外有关反向迁移研究的发展现状

1989年,奥德林(Odlin)完成著作《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书中,奥德林把语言迁移分为两类:基础迁移(substratumtransfer)和借用迁移(borrowingtransfer)。其中,“借用迁移”指目的语对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多表现在词汇层面,即目的语词汇进入母语,造成母语逐渐耗失[3]。自此,目的语对母语的迁移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对语言迁移问题的认识也愈加全面。在实证研究方面,Liu(1992),Pavlenko(2002,2004),Su(2001),Javis(2003),Lanfer(2003),Balcom(2003)等通过对比双语者和本族语者的第一语言,发现他们的母语知识存在差异,显然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就是目的语对母语的影响。在理论建设方面,VivianCook将复合能力(multi-competence)这一概念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为目的语向母语迁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Cook于2001年在英国的VivenhoeHouse酒店召开了一次关于二语影响母语的专题研讨会,把目的语对母语的迁移研究推向了高潮[4]。此外,20世纪80年代,语言损耗(主要指“双语者或多语者个体或团体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的现象。”①)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而兴起。蔡寒松、周榕(2004),杨连瑞、潘克菊(2009)等相继发表了有关“语言损耗”的文章。

在中国人学习日语方面,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注意到日语对汉语有一定影响。如彭广陆先生的一系列论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是非常宝贵的资料。但从语言习得角度论述这一问题的却是凤毛麟角。戈嫣嫣,秦礼君(2013)在《汉语引号的误用与日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一文中就汉语文章中使用日语引号“「」”这一现象作出论述,指出这是日语对汉语的负迁移。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由宫崎大学主办的题为《多言語多文化同時学習支援——東アジア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基盤の確立へ向けて》的国际研讨会上,金锦珠在其演讲文《多言語話者の言語転移について》中根据其自身语言习得的经历,即母语(朝鲜语)、第二语言(汉语)、第三语言(日语)、第四语言(英语)的习得顺序,分别论述了习得过程中由母语向三语、二语向三语、三语向二语和母语、四语向二语的迁移,并指出语言迁移不仅表现在母语向目的语的迁移上,还表现在目的语向母语的反向迁移上。

总体上,国内有关语言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上,而对目的语向母语的反向迁移现象研究较少,具体到日语对汉语的反向迁移研究更是有待我们发掘的处女地。本文以《藤野先生》为例,具体分析鲁迅先生在写作汉语文章时受到了日语怎样的影响,即目的语(日语)对母语(汉语)起到了怎样的反迁移作用。

二、《藤野先生》中的日语元素

1902年4月4日,鲁迅抵达日本横滨,7月到了东京,半个月后进入弘文学院。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从数字上看,鲁迅留在日本约有七年零四个月(这期间鲁迅曾回到家乡与朱安结婚,但停留天数不多)。此外,鲁迅的日语水平也得到了一些日本学者的赞赏。如丸山昏迷曾高度评价道:“鲁迅的日本语的声调很像地道的日本人,这大概是在没有中国人的地方生活过的缘故吧。……他到仙台医专去学习的时候,几乎可以自由地运用日本语了。”可以看出,鲁迅对日语的掌握已很是到位了。

《藤野先生》一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文章主要回忆了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故事,记录了作者由医转文的经历。本文选取了竹内好先生翻译的《藤野先生》日文版,将原文与译文作比较,找出《藤野先生》中的日语元素。

1、“专门学校”与“専門学校”

《藤野先生》一文中出现了“专门学校”一词,同样,竹内好的译文中也有“専門学校”一词,这两者所指概念是否一样呢?经笔者考证,答案是:否。

明治36年(1903)之前,“専門学校”主要包括五类:一些小规模性私塾;学制前就存在的外语方面的私立学校;宗教主义的私立学校;学制后,明治10年到20年间于各地设立的公私立医学校;明治20年(1887)后兴起的政治法律方面的专门学校。明治36年(1903)3月27日,明治政府颁布“専門学校令”,自此“専門学校”的运转实现了制度化。法令规定: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有入学资格的为初中毕业生或有四年以上修业年限的高等女子学校毕业生。明治34年(1901),文部省宣布各高等学校的医学部独立,成立医学专门学校。于是,五所高等学校的医学部变成了:千叶医专、仙台医专、冈山医专、金泽医专、长崎医专。这五大医专在“専門学校令”颁布后,成为官立学校。而鲁迅在1904年9月正式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是“専門学校令”颁布后的第二年。由此可见《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医学专门学校”便是“仙台医专”。另外,在1918年《大学令》颁布以前,受政府认可的正规大学只有帝国大学,这可以看出专业学校的地位是低于大学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其三大特点:

①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②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

③地位低于大学。

那么,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即1926年,中国是否也有“专门学校”呢?是否与日语中的“専門学校”所指一样呢?经查阅中国教育史方面的书籍,发现民国元年(1912)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要点如下:①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②专门学校之种类,为政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及外国语等专门学校。③入学资格须在中学毕业或考试具有相同学历者,才算合格。④专门学校设预科和研究班。⑤专科学校本科三年,预科一年,研究科修业一年以上。后来废除预科,改为本科四年。后来,民国11年(1922)11月又颁布了新的学制系统。“新学制”规定:因学科及地方的特殊性,可以设立专门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三年以上,如修业年限与大学相同,则其待遇也与大学相同。这与日本的“専門学校”相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①入学资格不同:日本“専門学校”的入学资格是初中毕业生,中国的则是高中毕业生。

②地位不同:日本“専門学校”的地位低于大学,而中国的“专门学校”中,若修业年限与大学相同则其待遇也与大学相同。

所以,鲁迅先生在这里使用的“专门学校”一词应该是直接借用了日语的词义。日语对先生的汉语写作产生了影响。从语言习得角度来看,便是目的语(日语)对母语(汉语)的反迁移现象。

2、“学年试验”与“学年試験”

此外,“学年试验”这种搭配也是借用了日语“学年試験”一词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学年”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学习年度。从秋季开学到暑假,或从春季开学到寒假为一学年。②《广辞苑》(第五版)对“学年”的解释是:学校における一年の修学期間。日本では現在4月に始まり翌年3月に終わる。由此可见汉语和日语中“学年”一词都表示“学习的年度”。根据上下文,鲁迅这篇文章中“试验”一词是“考试”之意。“试验”在古汉语中有“考试测验”之意。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是时,刘晏年八岁,献东封书,上览而奇只,命宰相出题,就中书试验”中的“试验”便是指“考试”。但现代汉语不再取“考试”之意,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试验”的解释是:①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事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②旧时指考试、。而现代日语中“試験”则保留了“考试”之意。由于笔者资料有限,不能确定1926年时(即鲁迅先生作这篇文章时)汉语的“试验”是否还可表示“考试”之意,但根据CCL语料库检索系统,像“学年+试验”这样的搭配只出现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而“学年試験”一词已载入了日语辞典——《大辞林》(第三版),其解释是“学年の終わりに、学業修得の程度を検査するために行う試験。”因此,鲁迅这篇文章中使用的“学年试验”借用了日语“学年試験”一词。

此外,有关文中“讲义”一词已有不少研究,本文不再赘述。还有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词,如“解剖学”、“骨血”、“血管学”、“神经学”等以及“教授”、“干事”等词与竹内好译本也完全相同,它们是否也是鲁迅先生借用过来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从《藤野先生》看目的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

从“专门学校”和“学年试验”这两例我们发现,精通日语的鲁迅先生在用汉语写作时有意或无意地直接借用了日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奥德林提出的语言之间有跨语际影响一说,即语言迁移不仅指母语迁移,还包括母语与二语、三语或更多习得语言之间的跨语际迁移。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迁移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正迁移主要表现在中日语言交流中,一些日语词汇或日式表达已经或正在融入汉语,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特别是20世纪末开始,大批中国留学生去日本,他们很自然地把日本的译名搬到中国来。像邹容、陈天华、秋瑾、鲁迅、周作人等,他们将大量日文书籍和用中文翻译、转译的西文书籍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大量运用传来的新词汇。另外,在刘正琰等编的《汉语外来语词典》(1984,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岑麒麟编的《汉语外来语词典》(1990,商务印书馆)中,来自日语的词汇是外来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学者表示“我们思考、演说、写作的概念中,70%是日本人营造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迁移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日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汉语)损耗上,如日译汉或汉语写作时汉语组织能力的下降,导致出现所谓的“夹生汉语”(或“日式汉语”)。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直接借用日语的一些词汇或用法便是负迁移的表现。原因有两个:一是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如“讲义”一词容易被误解为“教师为讲课而编写的教材”;二是不容易理解其意义,如“学年试验”一词就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那么,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们,尤其是学习年限久者,他们的汉语能力受到了日语哪些方面的负迁移?笔者认为这是日语教学以及针对日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上的重要课题,笔者也将继续探讨这一课题。

结语

本文主要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重点分析了文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日语元素,指出日语对鲁迅先生的汉语写作产生了影响。并结合奥德林提出的语言间的跨语际影响,指出这是目的语向母语的反向迁移现象,且有正负迁移之分。尤其就“负迁移”现象提出:研究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是我们在日语教学以及针对日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上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大家注意到日语学习者的母语(汉语)损耗现象,进而制定更好的教学方针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和更为科学的解释。由于笔者研究水平及材料的局限,本文没有就日语向汉语迁移时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作出详细说明。这是本文的不足,同时笔者也希望就此作出更深的探讨。

注 释:

①杨连瑞,崔鹏.母语耗损研究的动态[J].山东外语教学研究,2010:14.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47.

[1](美)奥德林(Odlin,T.).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黄怀飞.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逆向研究迁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康忠鑫,陈鹏鹏.联结主义理论与反迁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3).

[4]王东至.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二语对母语的迁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

[5]戈嫣嫣,秦礼君.汉语引号的误用与日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2).

[6]金錦珠.多言語話者の言語転移について [A].2011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多言語多文化同時学習支援ー東アジア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基盤の確立へ向けてー予稿集?論文集.宮崎大学国際連携センター?JAPANESE ASSOSIATION OFMULTILINGUALISM,2011.

[7]林志浩.鲁迅传 (增订本)[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8]彭安定.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M].沈阳市: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9]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8.

[10]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人文丛刊第2辑[M].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7.

[11]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J].上海文学,1998.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藤野学年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藤野先生》创意设计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藤野先生》人物叙述视角下的解读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现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