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说部《萨大人传》的文学性浅谈

2014-08-15 00:43冷贺璇王彦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哈勒宁古塔满族

冷贺璇 王彦人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满族各氏族多年口耳相传,凝结承袭的“乌勒本”,在天翻地覆的时代与历史变迁中,仍然保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的文化形态,充分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萨大人传》是一部二百七十余年来流传于黑龙江省爱辉一带满族民间说部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萨大人传》流传伊始,没有具体名称,被简单称作“乌勒本”,由富察氏家族有为的长老讲述萨布素将军的事迹,用以颂扬和缅怀祖先。在后人不断传袭中,选取萨布素亲友、军队将士、满族地域人情加以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巨片史诗。

整部书以萨布素作为无数守疆将领的代表,通过生动细致的刻画他率领满州八旗劲旅奋勇驱逐入侵之敌,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英雄事迹,向我们介绍了萨布素这样一位传奇的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满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史诗般宏伟的画卷向读者提供珍贵史料的同时,另一方面,就其文本的文学性而言,向读者展现满族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旨趣和独特魅力。以下内容将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详细阐释《萨大人传》的文学性内涵。

一、构思精巧的“散文式”情节结构

《萨大人传》开篇就清晰、详细的交代了自努尔哈赤为清朝奠基以来,萨布素所在的富察氏家族,从小部落同姓世族,经几代人的拼搏付出、东征西讨,最终发展为一个屡建奇功、闻著于世的大家族的背景过程。全书仅四章节,却是大篇幅的文学和史学经典,以史诗般宏伟的历史画卷铺陈,着重刻画了萨布素将军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开发治理北疆的英雄事迹。从雅克萨之战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萨布素的大智大勇,开疆扩土的胸怀气魄,读来让人为之慨叹,为之动容,使英雄人物更加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全书自始至终都流露着“散文”化的气息,构思精巧的情节故事随着人物一生成长的轨迹加以徐徐展开,情节完整又不失精妙之笔,内容庞杂却不失细节刻画。全文以顺叙的记述方式为主,不断夹杂插叙和倒叙的写作手法,使情节变化更加曲折生动,事件发展更加跌宕起伏。

《萨大人传》全文延续章回体的叙述特点,却创造性的采用散文式的片断,部分叙事由片段事件加以连缀,并非有头有尾的单纯记述的连贯故事。全文以萨布素人物一生为线索,通过各个散点似的情节结构相互串联,采取一明一暗两个文本,主题意义相互交错,展现萨布素英雄形象的同时,也颂扬了满族族史家传和部族祖先历代传承的丰功伟绩,凸显着满族根性文化的深刻印记。全文精巧的构思,追求行云流水与浑然天成结构。将文中新人物出场以“散文”化的插叙追忆,语言生动流畅之余,着重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将人物特点与创设的情节环境自然融为一体,使整个说部故事情节内容更加饱满,语言更富变换,使读者读懂史实之余,体味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散文式的结构并没有打乱整部书的情节脉络,反而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全文主题更加突出,情节发展更加紧凑,更富节奏感。

二、个性鲜明,赋予内涵的人物形象

1、萨布素

萨布素是贯穿整部说部的主要人物,故事以他的命运为主要线索,刻画出一位骁勇善战、善良正义、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对于主人公萨布素的描写横跨了整部说部的二、三、四章。第二章介绍的是萨布素少年时代成长经历,少年时候的萨布素一样有孩子的顽皮,同时也具备了高于其他孩子胆识和魄力,“萨布素虽小,但在孩子中很有威信。平时像个小统帅一样,不但能把这些孩子聚到一起,而且都听他的……”①。他苦练骑射,技艺超群,为后来成为一方将领打下坚实基础。第三章名为“鹰在飞翔”,喻指萨布素像一只雄鹰直冲天际,划破云霄,在蔚蓝的天空中振翅翱翔。面对罗刹人残暴的入侵,面对恩师周子正等人的相继牺牲,面对平静的生活被侵扰,面对无数无辜百姓的悲痛呻吟……悲痛惨烈的现状,不得不使年轻的萨布素挑起重重的担子,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像雄鹰翱翔于天际,像利剑在熊熊烈火中熔炼生命的力量。萨布素展现的是满族的勇猛善战、果敢顽强,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不卑不亢。通过民间的说部文化艺术,生动的再现了萨布素的丰功伟绩,并塑造出有血有肉鲜活立体的萨布素形象。在寒冬烈风中熔炼的生命,制战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冰封战场上熔炼的生命,严军纪,身先士卒,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熔炼的生命,蒙冤屈,忠心耿耿,不忘民族国家建设伟业。在外部劲敌的侵扰下熔炼的生命,爱百姓,体恤部下,时刻关心民众疾苦。

第四章名为“鹰击万里”,这时的萨布素已经进入了中年时期。这一章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足智多谋,敢于浴血奋战的将军萨布素。他仁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礼遇流民,敬重有学识之人。方孝标,金圣叹,吴兆骞等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受萨布素以及宁古塔人亲切的关照呵护,又被边疆各族人民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热心教书带徒,同时也创作出大量优美诗文,为北疆的文化教育做出突出贡献。面对路途渺茫,风雪封行,萨布素仍然满怀信心,走进长白山,走进别人不愿踏进的荒蛮之地。践行了他忠心爱国,恪尽职守的忠臣使命。文中大篇幅的环境背景介绍,详细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使各个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富于多样化,折射出满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怀。

2、哈勒苏

哈勒苏是《萨大人传》中一位值得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他是本书主人公萨布素的祖父,也是家族和部族人民的顶梁柱,是萨布素一生的榜样,是部族人民和家族人民爱戴尊敬的长者。说部的前两章对其形象有较多的刻画,第一章名为“有名望的家族”,着重刻画了哈勒苏的人物形象,从儿时机智聪慧到成年后骁勇善战,种种小事在说部人的讲述中形象生动且娓娓道来。在作为部族领导者之时,哈勒苏时刻为汗王着想,为百姓着想,亲自带兵拼杀战场,先后开拓吉林乌拉和宁古塔以及蛮荒的东北边境。勇于与势力强大的俄国人抗争,展示出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气。在治理地方等军事重地期间,他励精图治,使得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自己及家人却安于清贫。为保护汗王,不惧飞箭射穿眼睛;为迅速执行皇帝急召,甘愿一再推脱自家事情。他对汗王、对国家的忠诚可歌可泣;对奴仆百姓的日夜操劳和关心,不畏千里跋涉的坚韧精神,无一不使读者深受鼓舞。

通过对其祖父哈勒苏及父辈虽哈纳等人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勇敢;对他们保护汗王、保卫领土的忠诚与勤劳;对他们不畏艰难的高尚品格的刻画,不禁引发读者对这个家族的称赞。对于读者而言,也为萨布素的出场及其形象起到暗示的作用。

第二章则通过诸多小事串连在一起,向我们介绍了哈勒苏一家在终年苦寒的宁古塔生活的点滴和哈勒苏作为爷爷自幼教育和培养小萨布素的温情故事。从整体环境来讲,宁古塔远在北疆,沉寂苦寒,不断受外族的袭扰,但从哈勒苏的人物形象刻画中,体现出那里的人们淳朴、乐观、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女子有男子的豪情和奔放,男子有猛兽般的威武健壮。从以富察氏家族为代表来讲,哈勒苏以身作则狱中救人,打抱不平,接贫济困,在深受百姓爱戴的同时更将宁古塔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哈勒苏身上,充分显示了满族对自然事物的敬畏和满族人民内心中萌发出的对原始生命力崇拜,对民族崇高精神的追求。

3、舒穆禄格格、波尔辰妈妈

《萨大人传》中舒穆禄格格、波尔辰妈妈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典型代表。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却都由内而外的展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热情、奔放、勤劳和果敢。舒穆禄格格既是虽哈纳将军的妻子,也是萨布素将军的母亲。文中讲述“她作为一个满洲姑娘,既不像汉人女子那样扭扭捏捏,也不像有些大家小姐那样张狂自傲,而是充分表现出北方女性的那种刚强、开朗、豪放的性格”。②作为将军的妻子,一方面任劳任怨,敢于担负起家庭劳务的重任,对待东海女人如同自己家人一样,嘘寒问暖,体恤有加。一方面作为部落女性代表,出身武将世家,扬鞭策马,展现出草原少数民族女性的独特魅力。作为萨布素的母亲,从小培养他教育他,是一位慈母。她刚烈、独立又具有母性温柔的双重性格,尽显草原上少数民族妇女的本色。

波尔辰妈妈是宁古塔部落赫赫有名的部落女首领,身材魁梧、性格泼辣,热情大度又不拘小节。文中曾有这样记述,“她身披皮大哈,穿着羽毛扎成的彩裙子,耳朵上戴着一副大银环,走起路来哗啦哗啦直响,还闪着银光,显的很威风”③,单从细致的肖像描写中可了解到北方东海人常见的装束,可以体会到部落首领,虽为女性却依旧气度不凡,有着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不羁的性格,有着无约束的热烈和奔放。作为宁古塔部落的穆昆达的她,处处身体力行,对规定的族法始终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她的刚毅、认真,使得全族人民都深深信服。“扯开嗓子”大喊着招待客人,用北方女真族特有的礼仪招待客人,以波尔辰妈妈为代表的满族女性,她们的热情好客,火辣奔放与荒凉的草原和苦寒的烈风融为一体,在这种荒凉的环境中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热度,还有血浓于水的部族亲情。

三、精妙绝伦的语言运用

《萨大人传》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充分体现出满族说部的通俗易懂的独特文学艺术特点。它将真实的历史史料增以文学化的修饰色彩,同时又不失历史史料的真实本真,使文章富有生动性和吸引力。文中涉及满族民间传统习俗,如祭祀、成人礼等。文中对围猎习俗有这样详细的描述:

“合围开始了。各个围场的旗兵,已经靠拢到一起,五百多人的猎队,在林中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包围圈。天空中,被惊起的山禽野鸟,呼啦啦飞起来;草丛里,惊恐的獐狍鹿兔拼命逃窜,狡猾的狐貂四处躲藏,凶狠的虎豹熊猪大声嗥叫着,妄图冲出包围圈。沙尔虎达一声令下,顿时号角聚响,万箭齐发,能骑善射的八旗兵个个大显身手,不到半晌,猎物就堆成了个小山似的”④

通过细致的场面描写,事物各种动态的变换,展现出满族围猎之时的紧张、激烈并且宏大的场面。文中通过对各个人物服饰穿着的细节描写,也展现出满族民间衣着传统。如文中这样记述道:

“他头戴貉绒帽子,脖子上围着白兔皮的长穗儿围脖儿。身上穿着毛朝里、白皮板儿朝外的狍皮布贡齐德力,一直盖到脚面,腰间系一条黄腰带,罩着一件海豹皮的坎肩。裤子外边套着一条皮套裤,脚登水獭皮的温得,肩上背着个鹿皮褡裢”⑤

作者对于人物服饰穿着的描写着墨颇多,一方面展现满族人民善于骑射、围猎的自由潇洒的气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北方宁古塔地区终日苦寒的自然环境。

满族说部作为口头民间艺术,文中口语化的表述形式极为常见。北方地方方言、满语和标准的书面语相结合,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语言遗存,又给读者带来轻松易读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使情节内容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更符合口头艺术的特点。《萨大人传》作为一部影响非凡的满族说部著作,在文章的叙事语言上,充分应和了满族说唱文学口耳相传的传统,对满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注 释:

①②③⑤富育光讲述,于敏整理.萨大人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7:169,44,94,382.

④傅英仁讲述,程迅、王宏刚整理.萨布素将军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7:69.

[1]富育光讲述,于敏整理.萨大人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J].民族文学研究,1999,(3).

猜你喜欢
哈勒宁古塔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行书杨宾《宁古塔杂诗》
孛儿罕哈勒敦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