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智君:老舍茶馆应该什么味?

2014-08-15 11:01靳雯
齐鲁周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茶馆老舍

靳雯

老舍茶馆素有京城文化名片之称,也有人把它称为中国民俗博物馆。老舍茶馆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与现在的女老板尹智君和父亲尹盛喜所坚守的文化定位密不可分。

作为山东齐河人的尹智君,一直称老舍茶馆的传奇从头到脚透着的齐鲁文化的根儿,她说没有山东人的实诚,也不会有老舍茶馆的江湖地位。如今,她依然在探索老舍茶馆应该是什么味。

嫩肩膀挑起一副重担子

2003年6月,茶馆创始人尹盛喜去世前三天,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张字条:“让尹智君接受大碗茶公司、老舍茶馆。”

彼时非典肆虐,北京城里人心惶惶,老舍茶馆已近3个月没有营业,损失接近200万元。而且大部分员工歇业在家,茶馆账面上只剩下区区两万块钱,连着三个月没发工资。

“父亲给我留下的不是钱,而是一副沉重的担子。”作为父亲的小女儿,尹智君毕业于旅游饭店管理专业,1993年从中国大饭店调入老舍茶馆,她说在合资企业做五六年才能获得一个发展空间,来到老舍茶馆时间也许会缩短,但不少人却带着有色眼光看她,“因为是父亲的女儿,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就觉得是家族企业、裙带关系,你是来摘桃子的”。

事实上,父亲留给尹智君的是件别人穿过的旧旗袍,外加一个演员的电话本,她每天一边穿着“黄颜色、黑边,难看极了”的旗袍站在茶馆三楼做服务员,还负责与一些演员进行联络。“父亲从没说过应该怎么做,摔了跟头磕得头破血流,也都是你自己的事。”

11年过去了,尹智君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变成了老舍茶馆里的尹经理。对此,尹智君说当整个茶馆压到身上的时候,她想的最多的是“父亲写的是接受,不是接手,有强迫的意思”。

尽管是“强迫”, 尹智君依然得考虑茶馆扭亏为盈的事。“既然是茶馆,第一想到的当然是茶叶。”

尹智君说当初老舍茶馆影响力还没这么大,只从北京的一些茶叶公司进茶叶,后来随着企业不断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加,对茶品的要求也高了起来,便想着去原产地找好茶。于是,她跑到茶叶产区去寻茶,最终找到了没有污染的无名新秀浙江新昌大佛龙井茶。

“对于非典时期不能正常营业的老舍茶馆,推销茶叶显然是个好办法。”说起当初,尹智君笑了。当初她却没有笑,只有急。急的她带着整个团队给旧客户翻来覆去地打电话、发短信,“最终依靠信誉和影响力,一个月卖出了20多万元的大佛龙井。”

后来连战访问大陆,一下子让尹智君找到了推销茶叶的突破口。

之前,所有名人政要到老舍茶馆里来,差不多都是“坐下了才知道”。连战要来,新闻联播已经提前告知了。因此,尹智君借机将60万元大佛龙井茶送到各星级宾馆推广。她说生意都会有节点,抓准了节点也就有了发展机遇。

2005年4月28日,大佛龙井端到来老舍茶馆喝茶的连战面前,期间还穿插有老北京特色的大碗盖茶“茉莉花茶”。“那些天,记者们一直问连战喝的什么茶,大佛龙井也就一下子出名了。”

老舍茶馆借此扭亏为盈,尹智君却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因为大碗茶摊,曾对父亲生出“恨”

有个场景萦绕许多人的脑际:高高的前门楼,灰砖城墙旁,茶摊毗连,大碗盛满黄色茶水,不时有行人饮茶小憩,更有扎堆车夫袒胸露怀,仰脖豪饮……再配以一京腔京调的京韵大鼓,可谓一幅京味十足的饮茶风情图。

尹智君说,那情景正是老舍茶馆的前身。

1979年,尹盛喜辞职创业,1个炉灶,6把水壶,100个粗瓷碗,20来个待业青年,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就是前门十字路口摆的一个大碗茶摊,当时叫青年茶社。”

尹智君说当时卖的是最便宜的茉莉花茶汤,木桌与条凳摆在露天,服务员一手拿长把舀子,一手端蓝边大碗高声叫喊。这让老艺术家阎肃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

那年底,青年茶社盈利11万元,年轻员工月底还有奖金发。对此,尹智君却称不喜欢那时的父亲,甚至用了一个“恨”字来解释。“父亲卖大碗茶时我正上小学,每次填表写父亲的职业都不好意思,别人的父母都是干部、老师、工人,我爸却是个卖大碗茶的。那会儿还跟着奶奶住,和我们家就隔一条胡同,我却天天不回家。”

自从办起大碗茶摊,父亲基本没了家的概念,父女俩一个月见不一次是常事。后来海南、深圳有了分公司,每到过节父亲都去外地陪员工,差不多十几年没在家过过春节。“也就生出‘恨的感觉,觉得他应该是一普通父亲,哪怕是个修自行车或卖菜的,只要能得到父爱,心里就满足。”

这股恨意直至进入老舍茶馆,尹智君说才得以改变。

2003年非典过后,尹智君重操父亲的旧业,在老舍茶馆门口重新摆开了茶摊,布幌子上写着三个字:“老二分”。二十余年后,老舍茶馆大碗茶依旧售价二分钱。“此时,我的思想发生骤变,感觉‘老二分是一种精神,什么都可以变,但精神得坚守。”

商业怎样与文化联姻

事实上,面对咖啡文化的冲击,茶馆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正在不断受到冲击。

有调查显示,如今北京茶艺馆近千家,经营状况是“三三制”:1/3亏损、1/3微利,1/3经营正常。此种情况下,老舍茶馆却成了“文化名片”。

“‘京味儿是老舍茶馆成功的要素。”尹智君说这与老舍茶馆的灵魂人物,父亲尹盛喜关系密切。“父亲非常喜欢民族文化,从小喜欢琴棋书画和吹拉弹唱,所以茶馆注意对文化之根的培养。”

1988年,尹盛喜创办的青年茶社更名为老舍茶馆。重新开张那天,老舍夫人胡潔青和儿子舒乙都去了,胡潔青说:“开茶馆挺好,就是别过两天变成卖袄、卖裤子的百货了。”

事实上,正是卖百货养活了一直赔钱的老舍茶馆。

彼时,正是北京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盛行时,许多著名老艺人、老演员多年没有演出机会,赋闲在家。老舍茶馆的老员工王建辉告诉记者,首次去天津邀请马三立来京演出时,马老先生“胳膊上套着红袖标,正在天津街道上看自行车呢”。

之后,700多平米的老舍茶馆,便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舞台。侯宝林、马季、姜昆、梅葆玖等都曾来此演出,但王建辉说老舍茶馆盈利之前,所有曲艺演出全部是亏损经营,一直“在用百货销售的利润补贴传统演艺事业”。

尹智君说茶馆当年生意不好时,有次演出演员30多人,看节目的人才11个。“我就坐在演出大厅里,感觉浑身上下打冷颤。”

随着后来老舍茶馆的盈利,尹智君说问题也渐渐出来了,有客人说节目太土,应该有些变化,甚至有南方人说这根本不能叫茶馆,茶馆得有小桥流水,得有平台楼阁,“这样的京味杂烩,至多是讨巧外国人和社会不同人员的集散地。”因此,尹智君后来花大力气对老舍茶馆进行了改造,不过3600平米的地方,囊括了老北京野茶馆、书茶馆、清音桌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和大茶馆六种茶馆样式。缩短节目表演时间的同时,她让部分鼓书使用伴奏带,配上现代歌舞表演,不但保留了原有风味,还使艺术形式有了变化。

改变就是力量。“后来不断递增的经济效益,证明我们的一些改变是对的。”

尹智君说一手牵文化,一手牵商业,这成了老舍茶馆的发展方向。当然,作为老舍茶馆新的掌门人,尹智君的故事还没完,但每一个华灯初上的时刻,古香古色、高悬宫灯的老舍茶馆,总会让人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再过十年、二十年,老舍茶馆还是这样一种味道吗?”

对此,尹智君面含微笑不作答,只说:“十年、二十年之后,还是得你自己来品味。”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馆老舍
《茶馆》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我给动物开茶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