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方式研究

2014-08-16 09:10杨亚柳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技型集群企业

杨亚柳,木 薇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方式研究

杨亚柳,木 薇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基于创业观对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从集群形成驱动力角度分析了自发型和外生型企业集群的具体生成方式,并以波特的钻石模型视角进一步探讨了促使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决定因素两两双向作用,构成了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环境因素,机会的涌现和政府的管控两个辅助因素助推了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成功创立。政府、环境与机会的互动促使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以孵化型、自发型、裂变型、中卫型、外向型等方式衍生出来,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内生型;外生型;集群要素

我国科技型创业企业始于1980年代初[1]。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市场导向性的技术开发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制,使得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技术的快速更新与替代,使得技术资源和技术革新成为助推科技型创业企业强劲发展以及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然而,相关资源与能力却很难实现企业内部的自生成,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因此,集群化发展能很好适应这一经济发展要求。随着集群现象的不断涌现,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在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已成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这对国家内生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创业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涵义及特征

由于研究背景和目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企业集群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视角,将集群归纳为坐落在特定的区域空间的,以相似性或互补性为特征,集聚在一起的企业、组织及有关中介机构,构成群落式发展[2]。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则从组织理论视角,把中小企业集群的含义归纳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专业化分工及协同效应集聚发展的一种中间性组织[3]。这种集群结构介于传统的科层组织与纯市场组织之间,但相比多变性的市场组织,它更加稳固;相比强制性的科层组织,则更加高效灵活。作为企业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所研究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是由独立自主同时又相互关联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在某一区位空间的集聚而形成的网络组织。

除具有一般企业集群所具有的特征外,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突出特征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业企业集群生成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家具有崇尚创新、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独特思维模式。冒险的创业精神还体现在集群内劳动力在公司间频繁的流动性。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胆魄,孕育着创业生机,造就了创业的丰沃土壤。二是新兴技术知识集聚,高级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对新资源的开发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赢得技术优势。因此,一方面,集群中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占企业总费用的比例较高,导致其主要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集群内高级技术人才密集,对高级人才需求量大,在科技型产业中对劳动质量和有效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三是投入大,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工艺复杂,研发费用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从事技术创新。在创业期,各种技术和经营活动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低,其创业成功的概率也较低。然而,一旦创业成功,科技型创业企业凭借其高技术特征,将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比一般企业高得多的收益水平。

2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方式

由于学术领域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集群的分类也呈现出多样化。有的学者从企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力角度,将企业集群分为内生型企业集群和外生型企业集群[4]。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分类标准,对两种类型下集群的生成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2.1 内生型

内生型意指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主要依靠本地企业发展形成,是一种区域集群自生成模式;本研究在实证观察中发现,大部分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形成归于该种形式[5]。此种类型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由自身内在因素演化生成,构成集群主体的企业属于当地企业,这种集群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所包含的集群生成方式有孵化型、裂变型和自发型三种。

2.1.1 孵化型

孵化型是指在孵化器的孵化培养下,科技型创业企业不断涌现且日趋集聚,形成内部关联的集群形式[6]。孵化器是一种为创业者创立企业提供综合帮助,促使创业成功的中介组织,对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企业诞生与成长、提高创业成活率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在此,政府颁布的各种政策措施以及在政府行政推动下建立的组织机构,如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体、中介服务机构等,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孵化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源于新创企业必然面对的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7]。刚刚成立的新创企业,往往在资源、信誉、内部流程、外部网络等诸多方面遭遇到缺陷,而这些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加之全球化趋势下的竞争以及技术知识的时效性,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科技型新创业企业遭遇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终究独木难支。而借助孵化器孵化功能培育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有利于强化创业企业间的彼此协作与沟通,从根本上规避不良竞争,降低科技型创业的新进入缺陷,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孵化器为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初期成长提供场地、机器设备、资金、信息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等服务。孵化器作为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凭借其配套设施的完善、服务的健全以及政府的扶植,加速推动科技型创业者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移。

我国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孵化器,不仅承担着完善自身服务体系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培育整个产业发展、建立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重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孵化器都是由政府划拨土地并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大量资金兴建的,一般把孵化器设计成一个小型科技园,硬件设施建设较完备,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创业企业。科技型创业企业孵化器主要是由政府投资,与政府部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成为企业与政府间联系的桥梁。

2.1.2 裂变型

裂变型是指大企业或大公司改造、分拆形成多个独立经营的规模相当的新创企业。大企业的关键人力资源凭借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被分配到新创企业中,负责部分业务的生产经营管理。马歇尔在其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书中提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与规模不经济效应[8]。企业边界的确定源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所取得的边际收益,与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市场及其他组织个体发生排斥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相一致。企业在此边界规模上继续扩大,就会面临经济效益递减的局面。因此,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下的大企业或大公司,经过合理的改造、拆分,分解为与原大企业、大公司类型相似的各个独立经营的新创企业,从而集聚为专业性的、拥有创新活力的柔性化企业集群。经过裂变的企业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业务或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这种创业的成功率较高,因为企业环境是创业者所充分熟悉的,原企业可以提供制造设备、供应商网络、技术资源、各类人才、营销网络甚至企业品牌,从而有效地分散了风险。企业改造、分拆使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由原来的垂直统合型向分散型转变,企业灵活性增强,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增强。创业企业间不论是紧密的垂直关系还是横向关系,在特定地域集中,有利于企业间充分利用集群带来的知识溢出、网络系统、市场机遇等优势,在业务上开展沟通与交流,或在技术创新上通过竞争,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科技型创业企业之间构成以地域为基础的企业网络,逐渐形成相互关联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

2.1.3 自发型

Saxenian认为,在某些时候,企业集群的形成归功于先驱创业者的创业成功[9]。先驱创业者在特定区域成功创建企业,加之政策的扶持,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这种创业氛围的适宜性激发潜在创业者进行模仿,在同一区域建立企业,呈现出对初始创业区域选择的路径跟随性。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该地区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钻石模型体系的部分条件[2]。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某些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形成源于自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大力扶植对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科技型创业企业要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变,总是选址在为它提供最大经济价值的地方,如接近产品销售市场、知识技术密集或所需的生产要素所在地。一旦企业确定下来,其他潜在创业者为了获得地理集聚所带来的单个企业难以获得的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创新技术等优势,而选择与企业为邻。正如韦伯的观点,这种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企业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和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只有集聚点位于决定性等差费用曲线内或曲线上时,集聚才可生成[10]。即从最初的单个个体演变成为小群落,从小群落演变成大群落。林健、李焕荣等对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指出,随着集群化规模的扩大,其集聚效益也在不断增强,对集群外的企业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强,使得新的中间投入的使用者、生产商以及供应商不断加入进来,反过来,更加吸引新的加入者,群内企业也更加专业化,形成较强的累积效应,从而促进集群化的良性循环[11]。

2.2 外生型

外生型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是由区域外企业在本地落户所引发的相关科技创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12]。其构成核心是外来企业,这些企业受到集群区域内某种特别优势的吸引,如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等,迁移到该区域并带动区域内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其所包含的集群生成方式有中卫型和外向型两种。

2.2.1 中卫型

中卫式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基本形态是以从区域外引进的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新引进企业与周边多个小型的依靠科技型创业生成的配套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13]。其特点是大型制造企业虽不是创业企业,但是,由于它能为集群提供产业链基础而成为集群的核心,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技术管理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大量中小创业企业围绕此核心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原材料的供应,与核心企业形成以供应为主的关联关系;集群的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变革,周围的创业企业主要是跟随性的技术研发。

业务外包是中卫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力[14]。所谓业务外包,是某一企业(称为发包方)通过与外部其他企业(称承包方)签订契约,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业务或机能外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形式。大型制造企业在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等系列价值链环节中,将自身非核心环节的责任通过外包的形式抛射出去,吸引外部厂商承接相关业务,同时外部厂商又可把承接业务进行分解、展开,向下一级外部厂商的外包活动,从而演化成为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中心,多级外部企业构筑的企业集群。为大型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非常具有吸引力,其收益往往是可持续的,同时还可以与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并从中获取资源以及知识学习等,这些都是新创企业涌现的诱因。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成为二级、三级供应商,甚至逐渐成为一级配套商,形成创业企业集群格局。

2.2.2 外向型

与中卫式的类型相似,外向型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同样拥有一个“外生核”,只不过这个“外生核”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某些地区,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当地的人力资源情况、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吸引力等,特别是政府赋予的外资优惠政策,能够不断吸引跨国公司对该区域投资设厂,建立外向型的生产制造业基地,进而发展演化为相关的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形成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或由跨国公司在华机构引发当地企业发展而形成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

建立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基础上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并不意味着集群中所有主体都是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而是指跨国公司投资设立先驱型企业及相关机构,依靠这些企业与机构吸引跟随创业者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使得集群中企业数量增加、集群结构逐步完善,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跟进式的投资。相关研究显示,跨国公司在特定区域进行集中投资会获得比分散投资更大的收益,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15]。因此,遵循“投资—集群形成—再投资—集群发展”的路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同时也为跨国公司带来了分散投资所不能比拟的规模化收益。如中国东莞形成的科技型IT产业群就是一个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形成企业集群的案例[16]。东莞企业集群的构成主要是台资企业和港资企业,其最初由台湾致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石碣镇创建的第一家电脑产品公司——东聚电业有限公司。因跟随者的模仿效应,随后又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IT企业在此落户,同时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学校、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开始出现并逐渐繁荣,专业化技术人才供给增多,进而不断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本地创业企业的诞生,从而发展到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如杜邦、诺基亚、三星、雀巢制造商等,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17]。

跨国公司在华机构引发当地企业发展的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基本形态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跨国企业通过控股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组建研发中心、整合产业基地等,和周边多个本地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其特点是外资企业对于企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间接孕育作用,孕育了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员,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围本地企业的创业者多半是从外资企业逃脱,凭借其在外资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创建与外资企业业务相类似的企业。因良好的市场需求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外资企业对此并不打击报复,而是采用鼓励支持手段,试图利用集群的集聚效应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由跨国公司在华机构引发当地企业形成科技型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是南海盐步的内衣集群。1979年,香港戴丽斯有限公司同盐步实业总公司合作设厂,加工内衣胸围出口,致使国内的内衣产品首次销往美国市场,也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出口内衣的厂商,使盐步成为中国现代内衣的发祥地[18]。投资办厂的成功,不仅促进了盐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该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制造内衣胸围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力量,从而为盐步内衣行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从原厂出来的员工开始自己创业办工厂,共享外资企业的供应商网络和销售渠道以及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促进南海盐步内衣企业集群的形成。

3 影响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生成的主要因素

当代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2],而产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于是,提出了用以解释国家(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如何赢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由四个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构成。本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探索促进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生成的影响因素。

3.1 生产要素

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来说,作为诱导因素的生产要素优势,应该主要表现在高级要素层面,如高科技、技术人员、创业精神与氛围以及共享性资源。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以智力人才密集、产品技术含量高、管理现代化和技术领先为特征,高级生产要素对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有着内在的、天然的依赖性。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具有知识要素密集、增值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科学技术是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高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产业的聚集和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促进了专业人才的涌入,满足了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中国不缺少创业,但缺乏创业文化,即创业精神与氛围所营造的创业文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这里的“制度”究其内涵即是学界所提倡的创业精神与氛围。这种创业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不断创新、勇敢承担风险和主动进取的行为。在创业精神与氛围的营造中,企业家充分发挥冒险精神和创业勇气,勇于改变现状,进行创造性破坏。

Molina-Morales认为,共享性资源是能够被集群内企业共享的无形资产和能力,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能力,既不能被单个企业独有,也不易为集群外企业所获得[19]。这些共享性资源,如共同的声誉、集群的创新性知识、支持机构的参与程度,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了科技型创业企业在创建过程中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快速成长。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实现激励。政府鼓励科技创业与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做好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工作,并以优惠价格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吸引更多企业家创业。

3.2 需求条件

需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数量上的需求和质量上的需求。数量上的需求可以使需求产品的生产企业迅速集结成群,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经济;质量上的需求因消费者对产品、服务要求的苛刻或挑剔程度,将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和创造潜力,更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依据生成方式的差异性,其需求条件也存在着某种特殊性。孵化型、科技型创业企业,政府重点扶植某个产业,鼓励相关企业创业,因而该产业是有需求的,即政府政策导向。裂变型科技型创业企业,需求可能来自企业内部具有技术骨干力量和管理人才的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公司内部创业,将高管人员分配到创业公司负责某一业务或价值链上某一环节,从而形成上下游紧密、组织结构灵活、产业体系健全的有机系统。自发型科技型创业企业,需求可能来自一般性的市场需求。某一地区对某种产业需求强烈,在新的外部环境刺激以及利益诱因引导下,将有助于该地区形成和发展该种产业的企业集群。中卫型科技型创业企业,需求可能来自于大企业,既然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体系,那么创业企业嵌入其供应链就存在空间、存在需求。外向型科技型创业企业,需求可能更多地来自于良好的区域优势和政策环境,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入驻,进而刺激相关配套企业的出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型产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生力军,是孕育创新文化的理想境地,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人员以及观念上的支持。集群内企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还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如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组织、薪资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众多创业企业提供重要的科技成果、高科技人才,并帮助其造就人才,以满足创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政府投资于特定区域硬件设施建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专业化的培训,通过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吸引科技型创业企业进入,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门槛。由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研究周期长、投入量大,其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所以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要有高投入和承担高风险的资金来源,与发达的银行体系、风险投资公司、证券交易等金融机构灵活的融资作用结合就成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兴起的条件。创业企业在某一区域的集中,有助于强化竞争、聚集人才,加速信息、先进技术的扩散和技术创新,也促进企业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经济交流与和合作,从而形成中、上、下,结构完整、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的相互作用的柔性生产综合体,推动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与发展。

3.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战略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行业的竞争策略。企业的战略往往随市场和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行业竞争策略也随之变化以相适应。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来说,它与其他企业建立关联、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分工与协作都是出于发展的战略需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支持也是一种战略,这些促进集群形成的行为具有战略导向性。作为科技型创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围绕创业企业的经营主业展开,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

由于科技型创业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特征,其经营风险比普通的中小企业高。同样,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一般企业的影响,其承受的市场风险也比一般企业高。这些特征决定了创业企业必须熟知自身的条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产品开发战略、人才战略、市场战略及竞争战略,运用正确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掌握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而创造一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要求的企业内在动力机制。

在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中,关键的竞争是人才竞争,是智力资本的争夺利用。智力资本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战略资源,在科技型创业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企业更为突出。

3.5 政府的管控

政府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形成通过影响相关因素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政府的补贴、税收、教育等政策,影响到生产要素;政府制定的各种产品标准、模式,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政府出台的各种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反垄断法等又会影响到创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其竞争者。政府可直接在专业化培训、公共物品等方面提供支持,促使该地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资源和劳动力供给加以改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政府应完善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筑巢引凤,促进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形成,降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创业门槛。从法律、税收、财政支持、高新技术市场保护、银行贷款及价格政策方面,结合区位特点,努力改善外部环境,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孵化基金等方式,为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形成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科技型创业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大规模进行。

总之,政府应该从四个方面对科技型创业企业实行政策干预:第一,完善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降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创业门槛;第二,改善投资环境,构筑多元化的融资途径;第三,发展现代科技中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第四,引导和支持科技型创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3.6 机会的涌现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如创业机会、技术创新机会以及企业间协同的机会。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造就了企业家丰富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企业家创建和发展创业企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创业过程是附着在一个连续的社会关系的动态网络中,这个动态的网络促进着“企业家、资源和机会之间的链接”[20]。大量的研究证明,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社会关系网络越发达,能获得创业机会的信息越多,质量也越高。因此,企业家具有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倾向,进而更容易开展创业活动,促进新创企业的建立。创新网络的构建有赖于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集群内组织个体间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交流,推动了彼此间的信任与相互合作,同时也构成了技术创新的源泉,为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孕育着机会。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呈现系统化和有序化,激发企业间协同机会的产生,有助于企业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科技型创业企业之间依赖专业化的明细分工与相互合作寻求外部经济效应;各创业企业基于协同创新的信息互动与资源交换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集群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技术的快速扩散。

综上所述,在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存在着不均匀分布,完整钻石体系的目的是推动某一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趋向集聚化。完整钻石模型的六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彼此动态的环境,从而促使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四个决定性要素构成了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生成的环境因素,它强调的是宏观的、基础性的因素。两个辅助性因素是两个变数因素,它是不可控制和不可预测的。在决定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时,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图1。

图1 影响因素与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形成的关系

4 结束语

犹如生物群落一样,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它的出现、增长和发展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的渐进过程。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具备较强的集群竞争优势,能较好地应变市场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创业企业及创业产业的核心力,而且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维持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是关键,是保持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活力,避免衰退风险的保障。群内共同的人文背景、历史环境、经营方式的一致性,增强了企业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使科技型创业企业具有外部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应遵循科技型创业企业群落生成与演化的内在机制,因势利导,结合各区域实际加以应用。科技型创业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朱秀梅,张君立.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6):67-71

[2]Michael 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0

[3]J G Williamson.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5,13(14):1-84

[4]严北战.集群式产业链升级路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105-109

[5]肖敏,谢富纪.我国内生型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类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97-100

[6]林民书,郑文智,林莉.借助企业集群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8):44-47

[7]韩炜,薛红志.基于新进入缺陷的新企业成长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14-21

[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90-302

[9]Richard Pouder,Caron H St John.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4):1192-1222

[10]蔡莉,朱秀梅.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研究评述及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122-129

[11]林健,李焕荣.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4(15):25-29

[12]赵骅,白睿.外生型集群企业非集聚性迁移及应对[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102-107

[13]薛伟贤,陈小辉,张月华.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30-136

[14]胡瑶瑛,吴恒芝,孙彩.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衍生路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3):1-5

[15]林丽钦.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国家投资集聚的内在机理研究[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1):59-65

[16]张晓群.对东莞外生型IT产业群的解析[J].理论月刊,2009(4):158-160

[17]何云.产业群聚与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广东东莞的数码制造业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2(1):26-28

[18]陈雪梅,赵珂.南海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轨迹与共同规律[J].特区经济,2002(6):47-50

[19]Molina Morales FX.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7):277-294

[20]蔡莉,柳青.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9-24

(责任编辑:周博)

2014-02-12;

2014-05-31

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皖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绩效评价研究”(2014ykf26)。

杨亚柳(1986-),女,河北衡水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7.010

F204

A

1673-2006(2014)07-0031-06

猜你喜欢
科技型集群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