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病位分布研究*

2014-08-23 05:56陈扬波陈勇毅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7期
关键词:证素病位危重

陈扬波 陈勇毅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病位分布研究*

陈扬波 陈勇毅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病位的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年至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及病位相关的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及病位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39篇,涉及中医证型56种,出现总频次93次。其中出现频率≥2%的证型共20种,占比61.29%。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38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证型共21种,占比81.72%。文献涉及中医病位10个,出现总频次43次。进行规范后,中医病位减至8个。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小肠、肝和肾,共占比88.37%。结论 本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肝、肾,但现有中医证型过于繁多,术语应用不规范,尚无法反映其分布规律。

危重患者 胃肠功能障碍 中医证型 中医病位 文献研究

重症医学科的危重病患者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其不但加重病症,而且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胃肠功能在危重病患者的疾病演变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重症医学研究热点之一[1-2]。目前系统研究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病位的资料相对较缺乏,探讨其分布规律特点对于中医药干预治疗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涉及中医证型及病位相关的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文献进行回顾整理与分析,以冀探索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及病位分布规律,为其规范研究提供循证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89至2013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全部文献。

1.2 文献纳入标准 选择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分析、治疗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文献,以及“辨证施护”、“专家经验介绍”、“理论叙述”、“综述” 等有进行辨证分型的文献。(1)描述临床具体中医证型及病位的文献;(2)对于综述性文献,参考其参考文献,选择原始文献纳入统计,如果综述中论述没有原始文献,按照综述的描述进行统计;(3)应用学会标准或行标、国标进行辨证的文献,按照其采用的标准进行分类,各项标准作为一篇文献纳入进行统计分析;(4)对于临床观察的报道,要求其患者入选符合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国际或国内公认的诊断标准;(5)一稿两投者以1篇计。

1.3 文献排除标准 (1)资料来源不清、数据前后不一致、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2)针对特定证型及病位或个别病例的研究;(3)内容雷同或数据重复使用;(4)无明确的中医证型及病位分类标准或辨证分型标准,信息不全的文献。

1.4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计算机检索1989年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全部文献。检索式(主题词/关键词):胃肠功能and中医。

1.5 评价与筛选方法 针对计算机检索出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合格文献;初步筛选后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再次进行筛选;将3个文献数据库中合格的文献进行对比,相同文献仅取1篇。

1.6 资料处理 将文献中涉及的中医证候及病位录入数据库,同时附录该文献的题目、杂志名称、页数、作者姓名等文献信息,建立文献数据库。规范中医证型及病位名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3]、《中医病证分类编码》规范中医证型及病位名称。对其未涉及的中医证型及病位名称,再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 《中医药学名词》[4]、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5]进行规范。对病位病性相同、名称略有差异、含义基本一致的中医证型及病位统一归类。对上述标准中没有涉及且不便归类的中医证型及病位予以保留。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软件对规范前后的中医证型及病位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得出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规范前后的中医证型及病位分布的基本情况。

2 结 果

2.1 规范前的中医证型分布 共检出583篇关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文献,最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文献39篇。按文献属性分:理论研究12篇,临床研究20篇,诊疗经验7篇。涉及中医证型56种,出现总频次93次。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共20种,占比61.29%;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湿热内蕴、阴虚、阳虚、亡阴、亡阳、气虚、血瘀、痰浊、胃肠瘀血、气虚血瘀、毒邪内蕴、毒热内盛、气机阻滞、湿热蕴结、肠胃不和等证型36种,占38.71%。见表1。

表1 规范前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规范后的中医证型分布 将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名称进行规范后,中医证型由56种减至38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共21种,占比81.72%;出现频率<2%的证候类型有:精枯血少、气虚血瘀、脾失运化、脾虚胃热、食积、湿浊内阻、脾胃两虚、脾肾两虚等证型17种,占18.28%。见表2。

表2 规范后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规范前的中医病位分布 符合纳入标准的39篇文献共涉及中医病位10个,出现总频次43次。其中病位在脾、胃出现频次各8次,分别占比18.60%;病位在肝、肾、大肠、小肠出现频次各5次,分别占比11.63%;病位在心、肺、肠出现频次各2次,分别占比4.65%;病位在心神出现频次1次,占比2.33%。见表3。

2.4 规范后的中医病位分布 将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位名称进行规范后,病位由10个减至8个。其中病位在脾、胃出现频次各8次,分别占比18.60%;病位在大肠、小肠出现频次各6次,分别占比13.95%;病位在肝、肾出现频次各5次,分别占比11.63%;病位在心出现频次3次,占比6.98%;病位在肺出现频次2次,占比4.65%。见表4。

表3 规范前病位分布统计表

表4 规范后病位分布统计表

3 讨 论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文献涉及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位共计10个,将其名称进行规范后,病位减至8个,且主要集中于脾、胃、大肠、小肠、肝和肾(共占比88.37%)。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大肠居小肠之下,主出糟粕,为肠胃变化之传道。可见脾、胃、大肠、小肠影响传化水谷,生化精微。《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又说明肝主疏泄对本病症起着重要作用。再者脾胃之运化受肾阳之温煦影响,而诸脏腑失调又“久病及肾”,可见本病症亦与肾脏关系密切。因此,本病主要病位在于脾、胃、大肠、小肠、肝和肾,符合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特点。

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现有文献涉及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共计56种;将其名称进行规范后,中医证型由56种减至38种;在此38种证候类型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21种,而频率<2%的证候类型有17种。可见目前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仍过于繁多,临床尚未形成公认标准,故应通过临床进一步研讨,简化、标准化其中医证型,以便于临床实际应用。

胃肠功能障碍属中医学 “痞满”、“泄泻”、“腹胀”、“腹痛”、“便秘”、“便血”等范畴。临床上由于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或昏迷而无法表述主观感受,主要依据医师的观察来判断胃肠功能障碍,而且目前本病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临床医师多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来辨证分型。因此,不但现有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型繁多复杂,而且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辨证分型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2)部分证型不规范;(3)多位作者采用的中医证型如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阴虚、阳虚、气滞证等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病症特点。临床中危重患者往往因为病情危重而病死率较高,临床病例收集难度较大。再者,危重患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辨证难度更胜一般病例。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在中医辨证中更加细致入微,而且需要真正中医师参与,真正中西医结合,以促进本病辨证水平的整体提高。目前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相关研究多以诊疗经验为主,我们更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关于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以确立统一、公认的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为今后中医药干预治疗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提供有效依据,也为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研究基础。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必须明确的基本诊断单元。临床所采集的各种证候,都是为了辨别证素,证素同者其证名应当相同,证素有异则其证名应有不同。所以,证素是辨证的关键。辨证规范,首先必须明确证素的具体内容,证素规范,是辨证规范、建立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6]。本病中医证型及病位繁多,而“证素辨证”执简驭繁,能揭示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与特点,故“证素”的研究将更有利于精确反映本病的病症特点,也有助于本病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医证型及病位标准,以更适用于临床掌握和应用。因此,大样本、多中心“证素”研究将会成为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病位研究的方向。

[1]李洁,杨志旭,范铁兵,等.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388-390.

[2]郭琪钰.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4.

[5]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26.

[6]朱文锋.证素内容的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5,11(1):11-13.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CHEN Yangbo,CHEN Yongyi.Tong 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Hangzhou310012,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Methods:Retriev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from 1989 to 2013,classify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establish the database,and standardize names of TCM syndrome,location of disease,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A total of 39 articles were involved including 56 kinds of TCM syndromes.The total frequency was 93 times.There were 20 kinds of TCM syndromes having frequency more than 2%,accounted for 61.29%.After standardization,TCM syndromes reduced to 38 kinds.There were 21 kinds of TCM syndromes having frequency more than 2%,accounted for 81.72%.The literatures involved 10 kinds of locations of disease.The total frequency was 43 times.After standardization,locations of disease reduced to 8 kinds.The disease mainly appeared in spleen,stomach,large intestine,small intestine,liver,and kidney,accounted for 88.37%.Conclusion:The diseases mainly locate in spleen,stomach,large intestine,small intestine,liver,and kidney.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CM syndromes.Terminology is lack of standardization.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 law of the diseas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TCM syndrome;Location of disease;Literature research

R278

A

1004-745X(2014)07-123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11

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ZB003)

2014-04-15)

猜你喜欢
证素病位危重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