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观察

2014-08-23 05:56简红瑜田锋平刘青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7期
关键词:结合力酮体酮症

简红瑜 田锋平 刘青平

(浙江省安吉中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观察

简红瑜 田锋平 刘青平

(浙江省安吉中医院,浙江 安吉 313300)

目的 探究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10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独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酮体消失时间及7 h内RI用量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间及24内RI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钠、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增加幅度更大(均P<0.05)。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效果显著,较单独西药疗效明显提高,能较快的降低患者的血糖,并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的并发症中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最为常见,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严重者可出现昏迷[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疗效更佳,且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为此,笔者对收治的100名DKA急症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安吉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 27 例,女性 23 例;年龄 16~77 岁,平均(51.4±5.3)岁;平均病程(5.2±1.4)年。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 15~75 岁,平均(53.3±4.4)岁;平均病程(5.6±2.1)年。将治疗组患者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消渴证诊断后,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型和燥热炽盛、内陷心包型。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西医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RI)、补钾、纠正酸中毒、并发症的治疗等。血糖>13.9 mmol/L的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液,并持续静脉滴注 RI,RI用量按照 0.1 U/(kg·h)进行计算。对于血糖低于此浓度者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液治疗,补液量为开始时补液1000~2000 mL,之后每隔5~6 h再输入1000 mL液体,补液速度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对于血糖<13.9 mmol/L的患者可选择持续静脉滴注或皮下、肌肉注射RI,持续静滴时给予RI 2~4 U/h,皮下、肌肉注射为每2~4小时注射RI 4~8 U。若患者治疗前血糖在33.3 mmol/L以上水平时,直接静脉推注10~20 U的RI,然后静脉滴注维持治疗。RI最佳使用剂量是保持血糖下降速度为3.3~3.9 mmol/(L·h)。 补钾一般在输液后开始,根据患者电解质、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补钾及纠正酸中毒治疗,血钾低于4 mmol/L时开始补充1 g/h的氯化钾,血钾高于5.5 mmol/L时停止补钾,根据患者的缺钾程度进行用量及速度调整。加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无尿者给予速尿等防治并发症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处方:麦冬、太子参、山药、丹参各15 g,五味子、玄参、杜仲各10 g,黄芪、黄精、地骨皮各20 g,葛根12 g。胃火炽盛者加生石膏20 g,知母15 g,对于痰火旺盛者加用黄连5 g,制半夏10 g;对于血瘀者加当归、赤芍各10 g。以上药物水煎至500 mL,每日1剂,每周为1个疗程,共服用2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尿酮体消失时间、RI用量情况,评价两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 (2)评价标准[3-4]:若患者症状24 h内缓解、尿酮体消失、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为显效。若患者症状24~72 h内缓解、尿酮体消失、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为有效。若症状未缓解,尿酮体未消失,二氧化碳结合力异常,记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钠、血钾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尿酮体消失时间、RI用量比较 见表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酮体消失时间及7 h内RI用量稍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间及24 h内RI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血糖控制、酮体消失时间、RI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控制、酮体消失时间、RI用量比较(±s)

24 h内RI用量(U)观察组 20.28±9.21 31.68±16.51△对照组 21.56±8.79 35.69±18.35组 别 7 h内RI用量(U)n 尿酮体消失时间(h)50 50血糖降至13.9 mmol/L 时间(h)7.03±3.24 3.1±1.47△7.46±2.71 3.9±1.9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钠、血钾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钠、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改善幅度更大(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钠、血钾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m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钠、血钾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m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钠 血钾观察组 治疗前 17.6±3.7(n=50) 治疗后 30.6±4.5*△对照组 治疗前 18.4±4.2 108.3±12.4 3.6±1.7 38.5±2.7*△ 5.0±0.7*△109.2±14.2 3.5±1.9(n=50) 治疗后 23.9±5.6*124.6±3.1* 4.3±1.0*

3 讨 论

DKA是糖尿病重症患者合并的一种并发症,多数发病较急,甚至出现昏迷现象。导致DKA的主要病因为胰岛素的缺乏以及升糖激素的反常增多,从而增加肝肾葡萄糖的产生,并减少外周对葡萄糖的利用,使得血糖升高。此外,脂肪、蛋白的代谢也受到严重的紊乱,脂肪分解增加,使得丙酮酸、乙酰乙酸大量生成,形成酮血症,最终导致酸中毒,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通透性增加易导致脱水[5]。据报道,引起DKA主要的诱因是感染,且停用降糖药、饮食不当、应激性因素等也会诱发DKA[6-7]。DKA患者多数具有糖尿病的病史,但仍有部分患者无糖尿病病史,且DKA典型症状不突出,极易导致临床误诊,因DKA早期患者的症状以腹痛为主,同时还伴有腹部压痛、反跳痛,故临床上将这类患者多误诊为急腹症。临床上对DKA的治疗包括补液纠正脱水及酸中毒,抗生素应用抗感染,补充胰岛素降低血糖,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这些均为西医治疗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DK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使尿酮体转阴。

中医学上认为,该病是属于“消渴”、“昏迷”的范畴,因患者长期食肥甘过甚而导致其体内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气机郁结,进而化火,火热灼津,这些均可发展成为消渴证。消渴症的根本是阴虚,患者多内蕴燥热,阴虚无力制阳而使阳气燥动生内热,上燔肺金则烦渴多饮,中灼胃脾则胃热消谷而多食[8]。DKA是一种危重证候,患者多出现昏迷,是在消渴病阴津极度耗损的情况下出现的,中医学上对其治疗多以清热养阴为主。本配方是良好中药配方,治疗中麦冬、太子参起到益气生津、养阴润肺之效,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等疗效,黄芪主要起益气固表,杜仲、山药既可健脾补肾,又能固肾益精,玄参主要是用于养阴生津之效,丹参活血祛瘀的疗效最为显著,葛根表现为退热生津之效[9-10]。诸药配伍起到补阴清热之效,能明显改善患者阴虚燥热的症状。

本研究针对DKA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效较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间较对照组短,24内RI用量较对照组少。该结果表明中药治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能迅速降低患者血糖,并能减少西医治疗中RI的用量,在控制高血糖、消除酮症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组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钠、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恢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佳。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独西医治疗,不仅疗效确切、病情改善较好,且疗程短,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王凤敏,陆莉.抢救酮症酸中毒患儿应用胰岛素泵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124-112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0.

[3]谌剑飞.糖尿病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19-221.

[4]Murase Y,Imagawa A,Hanafusa T,et al.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as a high risk group for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a nationwide 5-year-study in Japan[J].Diabetologia,2007,50(3):531-537.

[5]张丽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503-505.

[6]陈辉根,方吉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57-759.

[7]张云飞,李建君,孟繁烨,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22例的诊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3):2585-2586.

[8]吴石白,刘文君,关小宏,等.暴发性1型糖尿病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2012,7(1):65-67.

[9]曾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4):4440-4441.

[10]Bernd S,Kamila JC,Steffen G,et al.Defective awakening re-sponse to nocturnal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Plos Medicine,2007,4(2):361-369.

R587.2

B

1004-745X(2014)07-136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66

2014-01-05)

猜你喜欢
结合力酮体酮症
三种预处理工艺对汽轮发电机铝合金部件表面结合力的影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26例抢救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蓝莓采摘期结合力测试与变化趋势的分析
尿酮体“±”或“+”代表啥
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超高强度钢材料的大型复杂零件低氢脆镉工艺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纯铜表面纳米化后沉积镍磷合金镀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