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导平仪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2014-08-23 05:56冯丽萍李科信苏国华满慧静杨清然王艳玲王化刚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7期
关键词:经络肌力偏瘫

冯丽萍 李科信 苏国华 满慧静 杨清然 王艳玲 王化刚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经络导平仪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冯丽萍 李科信 苏国华 满慧静 杨清然 王艳玲 王化刚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目的 观察经络导平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应用传统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经络导平疗法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运动功能按照Fugl-Meyer(FMA)评分法评定,肌力按Lovett评定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肌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1个月后有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好,治疗2个月后两组间评分差异有差异显著(P<0.01)。结论 经络导平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

脑卒中 偏瘫 经络导平仪

脑卒中后患者常伴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早已被国内外的研究所证实[1]。传统的康复功能训练配合经络导平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起到综合治疗,本研究拟观察综合应用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至2013年9月脑卒中后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00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有CT或MRI的影像学诊断;年龄40~75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开始康复时间在两周内。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带有心脏起搏器者;有认知障碍不能交谈者;脑出血严重者;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功能训练。(1)促进技术疗法[3],每日 1~2 次,每次 45 min;(2)运动疗法[4],每日 1 次,每次 40 min;(3)作业疗法[5],每日1 次,每次 45 min;(4)低频脉冲电治疗[6],每日 1 次,每次20 min。共治疗2个月。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除传统的康复功能训练外,根据病情需要把电极片放在主穴与配穴上,主穴为大椎、双风池、命门、双肾俞、腰阳关、至阳,配穴为曲池、外关、合谷、神门、肱中、手三里、养老、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劳宫。频率2.5 Hz,时间为30 min,全部采用自动换极。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1.3 疗效标准 两个人同时评估,治疗前评估1次,1个月后评估1次,2个月后再评1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各项最高为2分,上肢33项,共66分;下肢17项,共34分;上下肢共100分;肌力按Lovett评定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评定[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2。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肌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当 (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肌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得到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P<0.05,△△P<0.0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6.2±22.20(n=100) 1 个月 64.1±21.73**△△2 个月 73.4±22.30**△△对照组 治疗前 34.±23.10(n=100) 1个月 42.8±27.20*2个月 51.1±28.01**组 别Fugl-Meyer评分 肌力评分30.53±21.11 28.12±23.22 64.03±21.89**△△ 65.3±21.73**△△75.44±20.23**△△ 73.4±22.30**△△36.55±25.90 35.1±24.11 42.26±27.95* 42.3±27.60*55.16±28.01** 53.6±28.03**

3 讨 论

脑卒中后大部分偏瘫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后的日常生存质量和社会活动能力[8]。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康复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9]。传统的康复方法主要是针对患者机体障碍状况,利用躯体运动,借助于康复器械的运动、牵引、按摩等生物力学原理,通过患者自身的力量或康复治疗师的辅助操作所进行的主动或被动运动。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现代康复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康复治疗方法。传统的康复方法主要针对机体的神经肌肉,而缺乏了中医在经络和穴位上对机体的影响作用。

经络导平仪是以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量子医学为理论基础,融合了TENS治疗方法、低周波治疗仪、超刺激治疗仪、神经通脊治疗仪、高电压治疗仪等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的优点,与传统的穴位针灸治疗相结合,采用直流脉冲超过电压(最高3000 Vpp),通过经络、穴位,对人体病理经络进行强制性疏导,使人体第三循环系统-电子系统运动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同时具备直流电场对人体所产生的治疗作用。

从上述结果看,康复治疗前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由中型提高到轻型50例,重型提高到中型43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Fugl-Meyer主要评定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显示两组评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显示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提示康复治疗的良好效果。

[1]Teaversa R,Cicinelli P,Bassi A,et al.Mapping of motorcortic are organization after strok[J].Stroke,1997,28(1):1102-1171.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董薇红,程安龙,陶泉,等.促进技术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随机对照观察[J].现代康复,2001,5(10):119.

[4]袁忠阳,喻雯.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95-96.

[5]赵宁,陶文静,马达.浅谈作业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3,5(4):107-108.

[6]付风昌,杨梅云,李金楼,等.低频脉冲电治疗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4):252.

[7]恽晓平.康复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56.

[8]Page SJ,Levine P,Sisto SA,et al.A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Clin Rehabi,2001,15:233-240.

[9]黄晓琳,陆敏.不同康复治疗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5):351-353.

R743.9

B

1004-745X(2014)07-138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80

2014-01-10)

猜你喜欢
经络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