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抑素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08-29 03:24吴寿兴
河北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

吴寿兴

·论著·

胱抑素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寿兴

目的 探讨血浆胱抑素C(Cys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査结果有无粥样斑块,将131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PENIA)检测血浆CysC 含量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生化指标,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及血浆CysC水平,TG、TC、LDL-C、FIB、HCY水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HCY和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ysC与HCY、年龄存在正相关(r=0.457、0.436,P<0.01)。结论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并与HCY水平、患者年龄等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胱抑素C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1]。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一个评价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近年来研究显示[3],在多种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出CysC的异常表达,并且发现CysC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CysC水平,观察 CysC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为脑梗死的治疗找到新的靶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995年)。并经头颅CT及MRI检查、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B超检查证实。排除标准:血清肌酐、尿素氮提示存在肾功能损害者;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既往有颅脑外伤史、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及遗传性疾病等严重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査结果有无粥样斑块,131例患者分为斑块组70例和对照组61例。斑块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 50~85 岁,平均年龄(66±4)岁;有吸烟史21例、饮酒史12例、高血压史45例、糖尿病史23例、冠心病史19例。对照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52.3±2.3)岁;有吸烟史16例、饮酒史7例、高血压史33例、糖尿病史18例、冠心病史16例。

1.2 标本采集 患者与入院后次日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取样后立即送生化室检测,血浆CysC 含量测定采用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PENIA)检测。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α(LP-α)等生化指标。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ATL公司,探头频率为7.5 MHz)于患者入院后24 h内分别测量左、右颈总动脉远端 10 mm 处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连续测量3次取双侧平均值即为平均颈动脉IMT, IMT≤0.9 mm 为正常值,1.0 mm≤IMT<1.2 mm 为内膜增厚,IMT≥1.2 mm局部或广泛隆起为粥样斑块形成[4]。所有操作由专门超声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2 结果

2.1 2组传统危险因素比较 2组一般临床资料中性别比、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传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生化指标中HDL-C、LP-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ysC、TG、TC、LDL-C、FIB、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ysC、HCY水平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传统危险因素比较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HCY和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CysC与HCY、年龄相关性分析 CysC与HCY、年龄存在正相关(r=0.457、0.436,P<0.01),而年龄与HCY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132,P>0.05)。

3 讨论

CysC是一种非糖基化的蛋白,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庭成员之一,既往被作为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志物。CysC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参与蛋白水解的调控,使细胞免受不适当的内源性及外源性蛋白酶水解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CysC几乎在所有有核细胞恒定表达,不受炎性因子、溶血以及三酰甘油等影响,是典型的分泌型蛋白质,其在脑脊液中的含量最高,尿中的浓度最低。近年来研究显示CysC与血脂、血糖、血压、组织蛋白酶等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及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CysC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及其稳定性有关[5],提示Cys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Ni等[6]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外周血中CysC的表达下降,而组织蛋白酶呈过度表达。Hasegawa等[7]报道显示,在肾功能正常人群中,血清CysC高表达与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密切有关[5]。CysC表达水平的上升与非钙化斑块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可能直接参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8]。国内研究也表明,CysC 在多个环节参与了血管的损伤,CysC水平的升高可用于预测心梗的发生,并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9],已被证明其为预测心血管疾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本研究通过对2组患者血浆CysC水平比较发现,斑块组血浆Cys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CysC水平的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为进一步了解CysC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对本研究所收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传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CysC、年龄、TG、TC、LDL-C、FIB、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进一步做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CysC和HCY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表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中,CysC 与HCY的相关性最大,年龄次之。HCY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在体内极易氧化而形成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使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用减退[10,11],并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损伤。同时HCY与CysC密切相关,CysC可以抑制 HCY分解过程中的酶,升高外周血中HCY的浓度,并与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等相互作用并加重血管损伤,并且在早期肾功能轻度损伤时就可以导致CysC水平的显著升高。本研究中仅次于HCY的另一个危险因素是年龄因素,其原因可能是斑块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下降较快,影响了CysC 的清除[12];此外,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长期慢性疾病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导致CysC代谢的改变[13]。

综上所述,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由于CysC水平失衡引起,并与HCY、患者年龄等其它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 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包头医学,2010,34:1-3.

2 高瑞丽,牟方波,郭鹏.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77-178.

3 赵德强,潘速跃,陈建辉,等.脑梗死与胱抑素C的关系.南方医科大学报,2009,29:807-808.

4 任卫东,唐力主编.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0-102.

5 Imai A,Komatsu S,Ohara T,et al.Serum cystatin C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stage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orphology on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Atherosclerosis,2011,218:350-355.

6 Ni Li,Cystatin C.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in Chinese.Stroke,2007,37:3287-3288.

7 Hasegawa A,Naruse M,Hitoshi S,et al.Regulation of glial development by Cystatin C.Neurochem,2007,100:12-22.

8 Ozer BA,Dursun B,Baykal A,et al.Can cystatin C is a better marker for the ealy detection of renal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ve patients.Ren Fail,2005,27:247-253.

9 赵秀芳,司一民.老年高血压病血小板聚集率和胱抑素C关系的研究.心血管康复杂志,2010,19:136-137.

10 刘军须,张敬各,王树人,等.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细胞-氧化氮合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7,22:508-511.

11 唐燕,李瑞瑞,姚恩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 C 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农垦医学,2012,34:23-25.

12 汪 飞,储照虎.胱抑素C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309-311.

13 林红霞,樊锦秀,陈琪.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半胱氨酸酶抑制剂C变化及临床意义.现代实用医学,2008,12:682-685.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3.018

515100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神经内科

R 972.6

A

1002-7386(2014)03-0365-03

2013-07-19)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