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比较

2014-08-29 03:24韩玉平
河北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比夫拉米夫定抗病毒

韩玉平

·论著·

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比较

韩玉平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方法选取分娩的母婴资料均完备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90例,按照服用药物的差异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在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差异。结果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出生时及生后1年HBsAb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婴儿生后1年HBsAg 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婴儿在HBV感染率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显著,且两种药物无显著差异。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治疗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慢性乙肝病毒(HBV)导致的闻之色变的世界范围内严重传染性疾病。在我国10%~15%的孕妇为HBV携带者[1],而母婴传播是除了血液与性接触传播以外的重要传播途径,目前预防婴儿患病的主要途径是接种乙肝疫苗(Vaccine)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但仍有部分婴儿未得到保护。研究证实,宫内感染率随着母体HBV复制的增多而增长,因此有效限制HBV复制情况可能会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成功率[2]。作为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药物代表拉夫米定与替比夫定可在妊娠后期有效切断母婴传播途径,本文对比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两种药物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进行产前检查确诊后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母婴资料均完备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90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3]:实验室检查HBsAg、HBeAg均为阳性且HBV-DNA≥105 copies/ml。孕妇受孕前6个月至今未曾服用抗病毒药物、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排除患有其他自身肝性疾病,如酒精肝、肝硬化等,未见HIV、HCV、HDV等病毒感染,无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疾病,B超示胎儿发育正常。按照服用药物的差异随机将符合条件的孕妇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服药患者均同意接受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服药患者均从孕妇怀孕的28周起开始进行治疗,服药至婴儿产出6周为止。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替比夫定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对照组未服用药物。3组孕妇的婴儿在产出1 d和1个月后HBIG 100~200 U肌内注射,在出生日、1个月后及6个月后每次都接种20 μg Vaccine。

1.2.2 检测方法:3组患者在诊疗前与临产前进行肝功能检查、HBV-DNA水平检测。婴儿出生后未接种前及1年后检测HBV标志物。目前认为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标准是HBsAg持续6个月呈阳性。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临产前的HBV-DNA水平比较与新生儿出生时及生后1年HBsAg 、HBsAb 阳性率比较。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孕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HBV-DNA水平、总胆红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平均年龄(岁)孕期(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log10HBV⁃DNA(copies/ml)总胆红素(μmol/L)拉米夫定组26±431.5±1.921±178.3±1.08±10替比夫定组26±430.6±2.322±188.4±1.59±8对照组26±430.5±2.422±168.4±1.49±9 P值>0.05>0.05>0.05>0.05>0.05

2.2 3组患者临产前HBV-DNA比较与新生儿HBsAg、HBsAb阳性率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log10HBV-DNA,对照组log10HBV-DNA为(8.42±1.67) copies/ml,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出生时及生后1 年HBsAb阳性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婴儿生后1年HBsAg 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婴儿在HBV感染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HBV-DNA与新生儿HBsAg、HBsAb 阳性率比较 n=30,例(%)

3 讨论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极高的国家[4],主要是因为母婴垂直传播导致的高HBV感染率。Vaccine和HBIG的广泛推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HBV感染率,但是对于宫内阻断仍有十分之一的失败概率。为此,选择有效抑制HBV复制率的药物具有重大作用[5]。

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均属于核苷类药物,这类药物将直接对HBV的反转录酶起到抑制作用,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从而降低患者婴儿HBV 感染率,大幅度增加了保护性抗体的阳性率[6]。本研究发现,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出生时及生后1 年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婴儿生后1年HBsAg 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婴儿在HBV感染率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替比夫定的总体效果稍优于拉米夫定,对抑制HBV-DNA水平更加显著。由此可见,在妊娠晚期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的治疗,可有效阻断HBV的垂直传播。

临床研究发现,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但由于本次研究治疗过程未超过3个月,可有效降低耐药性的发生[7]。

综上所述,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显著,且两种药物无显著差异。

1 黄金莲,夏丽美,王明书.孕晚期孕妇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349-1340.

2 李萍,杨富强,郭红艳.联合免疫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观察.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96-197.

3 张丽菊,王玲.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561-563.

4 金清龙,王崇,闫红青,等.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拉米夫定及替比夫定对血清生化学和病毒学及肝脏组织学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069-4069.

5 腾建军.妊娠后期抗病毒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58-2059.

6 郭华,程时德.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414-416.

7 赖菁,严颖,麦丽,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比较.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349-353.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3.029

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一病区妇产科

R 512.62

A

1002-7386(2014)03-0389-02

2013-07-12)

猜你喜欢
比夫拉米夫定抗病毒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初次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