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习阶段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4-09-02 13:19孔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施步骤分层走班总复习

孔进

[摘要]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传统班级授课很难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引入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总复习;分层走班;实施步骤;把握原则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效率高、规模化的特点,但也存在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问题,在初中数学复习阶段,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提高复习课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我们在初三数学复习阶段进行分层走班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分层走班的内涵

分层走班属于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组成若干个新的教学集体,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协同认同”的原则,确定学生所在班级,学生上数学课时,根据自己的程度到不同班级学习,教师也根据不同层次班级的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走班是年级内分层,它需由学校教导处进行组织,统一排课表,需要对学生进行跨班级的调动,是一种活动的、大范围的分层.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二战后在美国率先尝试并进行研究,后来在德国和澳大利亚也进行推广,我国也在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湖北和广东等地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 分层走班的实施步骤

1. 宣传动员阶段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家长和学生往往不了解,如果宣传得不到位,会使家长误解,并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实施前,一定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我们会召开家长会,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分层走班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不同班级的师资的配备情况等,让他们明白分层的实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2. 组建新班级并确定任课教师

我校每个年级有9~10个行政班,5个数学老师,我们就定5个层次班,再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位老师任教同一层次的班级. 例如,2013届我校有10个教学班,我们把1~5班分为甲小组,然后由教导处统一将这5个班的数学课调到同一节,6~10班分为乙小组,这几个班的数学课也调到同一节. 这是我们分层教学的分班表: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定要选好A层和E层的任课教师. A 层教学班的学生主要冲刺重点高中,应配备数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思路敏捷、善于开发学生思维、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深刻的教师. 而E教学班的学生是在数学上困难较多的学生,尤其需要配备威信高、教学经验丰富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让学生知道学校重视他们.

3. 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学生分层、分班

确定好任课教师之后,就可以进行学生的分班工作了. 分班时遵循的原则是“参考考试分数,看重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合理愿望”. 2013届初三我们有五个层次班,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我们根据学生至少四次正规考试的平均成绩(例如初三上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等,尽可能准确地分析学生数学学科的情况,把学生初步分层. (考试总分是120分)

在教师对学生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在数学上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合理地认识自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最后把关. 对于个别对自己认识不到位,选择和自己成绩差别过大的学生,老师会与他们个别分析正确选班的重要性. 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基本上都能到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中去.

4. 选定相应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教学

分班后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基础、习惯、接受能力,再选定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要求应该走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前面,其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跳一跳”就可以“摘苹果”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数学老师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A班的教学,参加的学生是冲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班级可以尽早地进行以专题为主的第二轮复习,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发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分析每个专题的主题,以及思想方法的共性等,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 所选的题目可以中考压轴题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B班教学,针对冲刺优秀的学生,他们普遍学习态度认真,但思维不够深刻,灵活性不够.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落实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串题”等变式教学,突出通解通法,渗透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从特殊到一般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所选题目是中考的解答题和压轴题的前2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对他们做过难的要求,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进行适当提高,使学生会做简单的综合应用题.

C 班教学,针对的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的学生. 由于教材的知识是螺旋上升的,知识点分散,这部分学生普遍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够,这就要求教师需重新组合初中知识点,尽量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尽量准确理解并记忆有关概念、法则、公式,可以把第一轮复习时间适当延长,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D班教学,所选题目是中考填空题、选择题及简单的解答题,主要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够、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的学生. 在课堂中,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如实数的有关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方程与不等式(组)、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与应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证明、图形变换、函数的简单应用等. 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讲课速度应尽量放慢,题目难度也应降低,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E班教学,主要针对学习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 针对这部分学生,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把初中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整理出来教给他们,如科学记数法、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组)的解法、轴对称的作图、简单的概率统计等,力求让他们掌握初中数学中能识记的部分.

■ 实施分层走班应把握的原则

1. 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分层走班

在初三总复习中,并不是越早分层走班越好,过早分层,容易让学生过早地自我心理定位. 初三的数学总复习一般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复习,以基础题型的复习和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训练为主,这时可以不用分层,等到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之后,一般在四月初或中旬,大部分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意愿,学生有了紧迫感,这时再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发展性原则

在分层走班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如原来选定最高层——A层的学生,如因跟不上相应的要求,可调整为B层,B层的学生如有潜力,就按A层的要求做,以此类推,促进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让学生在目标达成中看到自己的潜能.

3. 分层走班要与常规课堂有机结合

分层走班教学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不足. 一方面,教师的每节课都要每天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等来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方法和策略,选择合适的练习题,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地增大;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熟悉,这会带来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作业布置了很难批改,课后辅导也会因学生的跨班流动而变得较为困难. 因此,在最后的总复习过程中,我们每周只安排三堂分层走班课,保证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能和熟悉的科任老师交流.

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分层走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成绩有显著作用. 我校是一所普遍初中,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一直排在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在我们的带动下,我校其他科组,如物理、化学、英语科目也进行分层走班,取得较好效果,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分层走班能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增强教师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同时也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分层动态调节的准确性难以把握等. 如何完善分层走班模式,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endprint

[摘要]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传统班级授课很难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引入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总复习;分层走班;实施步骤;把握原则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效率高、规模化的特点,但也存在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问题,在初中数学复习阶段,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提高复习课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我们在初三数学复习阶段进行分层走班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分层走班的内涵

分层走班属于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组成若干个新的教学集体,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协同认同”的原则,确定学生所在班级,学生上数学课时,根据自己的程度到不同班级学习,教师也根据不同层次班级的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走班是年级内分层,它需由学校教导处进行组织,统一排课表,需要对学生进行跨班级的调动,是一种活动的、大范围的分层.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二战后在美国率先尝试并进行研究,后来在德国和澳大利亚也进行推广,我国也在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湖北和广东等地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 分层走班的实施步骤

1. 宣传动员阶段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家长和学生往往不了解,如果宣传得不到位,会使家长误解,并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实施前,一定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我们会召开家长会,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分层走班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不同班级的师资的配备情况等,让他们明白分层的实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2. 组建新班级并确定任课教师

我校每个年级有9~10个行政班,5个数学老师,我们就定5个层次班,再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位老师任教同一层次的班级. 例如,2013届我校有10个教学班,我们把1~5班分为甲小组,然后由教导处统一将这5个班的数学课调到同一节,6~10班分为乙小组,这几个班的数学课也调到同一节. 这是我们分层教学的分班表: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定要选好A层和E层的任课教师. A 层教学班的学生主要冲刺重点高中,应配备数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思路敏捷、善于开发学生思维、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深刻的教师. 而E教学班的学生是在数学上困难较多的学生,尤其需要配备威信高、教学经验丰富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让学生知道学校重视他们.

3. 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学生分层、分班

确定好任课教师之后,就可以进行学生的分班工作了. 分班时遵循的原则是“参考考试分数,看重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合理愿望”. 2013届初三我们有五个层次班,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我们根据学生至少四次正规考试的平均成绩(例如初三上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等,尽可能准确地分析学生数学学科的情况,把学生初步分层. (考试总分是120分)

在教师对学生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在数学上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合理地认识自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最后把关. 对于个别对自己认识不到位,选择和自己成绩差别过大的学生,老师会与他们个别分析正确选班的重要性. 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基本上都能到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中去.

4. 选定相应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教学

分班后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基础、习惯、接受能力,再选定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要求应该走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前面,其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跳一跳”就可以“摘苹果”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数学老师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A班的教学,参加的学生是冲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班级可以尽早地进行以专题为主的第二轮复习,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发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分析每个专题的主题,以及思想方法的共性等,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 所选的题目可以中考压轴题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B班教学,针对冲刺优秀的学生,他们普遍学习态度认真,但思维不够深刻,灵活性不够.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落实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串题”等变式教学,突出通解通法,渗透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从特殊到一般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所选题目是中考的解答题和压轴题的前2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对他们做过难的要求,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进行适当提高,使学生会做简单的综合应用题.

C 班教学,针对的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的学生. 由于教材的知识是螺旋上升的,知识点分散,这部分学生普遍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够,这就要求教师需重新组合初中知识点,尽量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尽量准确理解并记忆有关概念、法则、公式,可以把第一轮复习时间适当延长,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D班教学,所选题目是中考填空题、选择题及简单的解答题,主要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够、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的学生. 在课堂中,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如实数的有关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方程与不等式(组)、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与应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证明、图形变换、函数的简单应用等. 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讲课速度应尽量放慢,题目难度也应降低,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E班教学,主要针对学习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 针对这部分学生,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把初中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整理出来教给他们,如科学记数法、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组)的解法、轴对称的作图、简单的概率统计等,力求让他们掌握初中数学中能识记的部分.

■ 实施分层走班应把握的原则

1. 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分层走班

在初三总复习中,并不是越早分层走班越好,过早分层,容易让学生过早地自我心理定位. 初三的数学总复习一般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复习,以基础题型的复习和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训练为主,这时可以不用分层,等到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之后,一般在四月初或中旬,大部分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意愿,学生有了紧迫感,这时再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发展性原则

在分层走班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如原来选定最高层——A层的学生,如因跟不上相应的要求,可调整为B层,B层的学生如有潜力,就按A层的要求做,以此类推,促进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让学生在目标达成中看到自己的潜能.

3. 分层走班要与常规课堂有机结合

分层走班教学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不足. 一方面,教师的每节课都要每天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等来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方法和策略,选择合适的练习题,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地增大;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熟悉,这会带来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作业布置了很难批改,课后辅导也会因学生的跨班流动而变得较为困难. 因此,在最后的总复习过程中,我们每周只安排三堂分层走班课,保证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能和熟悉的科任老师交流.

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分层走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成绩有显著作用. 我校是一所普遍初中,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一直排在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在我们的带动下,我校其他科组,如物理、化学、英语科目也进行分层走班,取得较好效果,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分层走班能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增强教师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同时也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分层动态调节的准确性难以把握等. 如何完善分层走班模式,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endprint

[摘要]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传统班级授课很难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引入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总复习;分层走班;实施步骤;把握原则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效率高、规模化的特点,但也存在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问题,在初中数学复习阶段,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提高复习课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我们在初三数学复习阶段进行分层走班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分层走班的内涵

分层走班属于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组成若干个新的教学集体,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协同认同”的原则,确定学生所在班级,学生上数学课时,根据自己的程度到不同班级学习,教师也根据不同层次班级的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走班是年级内分层,它需由学校教导处进行组织,统一排课表,需要对学生进行跨班级的调动,是一种活动的、大范围的分层.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二战后在美国率先尝试并进行研究,后来在德国和澳大利亚也进行推广,我国也在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湖北和广东等地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 分层走班的实施步骤

1. 宣传动员阶段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家长和学生往往不了解,如果宣传得不到位,会使家长误解,并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实施前,一定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我们会召开家长会,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分层走班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不同班级的师资的配备情况等,让他们明白分层的实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2. 组建新班级并确定任课教师

我校每个年级有9~10个行政班,5个数学老师,我们就定5个层次班,再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位老师任教同一层次的班级. 例如,2013届我校有10个教学班,我们把1~5班分为甲小组,然后由教导处统一将这5个班的数学课调到同一节,6~10班分为乙小组,这几个班的数学课也调到同一节. 这是我们分层教学的分班表: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定要选好A层和E层的任课教师. A 层教学班的学生主要冲刺重点高中,应配备数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思路敏捷、善于开发学生思维、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深刻的教师. 而E教学班的学生是在数学上困难较多的学生,尤其需要配备威信高、教学经验丰富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让学生知道学校重视他们.

3. 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学生分层、分班

确定好任课教师之后,就可以进行学生的分班工作了. 分班时遵循的原则是“参考考试分数,看重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合理愿望”. 2013届初三我们有五个层次班,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我们根据学生至少四次正规考试的平均成绩(例如初三上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等,尽可能准确地分析学生数学学科的情况,把学生初步分层. (考试总分是120分)

在教师对学生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在数学上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合理地认识自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最后把关. 对于个别对自己认识不到位,选择和自己成绩差别过大的学生,老师会与他们个别分析正确选班的重要性. 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基本上都能到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中去.

4. 选定相应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教学

分班后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基础、习惯、接受能力,再选定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要求应该走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前面,其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跳一跳”就可以“摘苹果”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数学老师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A班的教学,参加的学生是冲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班级可以尽早地进行以专题为主的第二轮复习,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发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分析每个专题的主题,以及思想方法的共性等,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 所选的题目可以中考压轴题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B班教学,针对冲刺优秀的学生,他们普遍学习态度认真,但思维不够深刻,灵活性不够.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落实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串题”等变式教学,突出通解通法,渗透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从特殊到一般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所选题目是中考的解答题和压轴题的前2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对他们做过难的要求,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进行适当提高,使学生会做简单的综合应用题.

C 班教学,针对的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的学生. 由于教材的知识是螺旋上升的,知识点分散,这部分学生普遍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够,这就要求教师需重新组合初中知识点,尽量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尽量准确理解并记忆有关概念、法则、公式,可以把第一轮复习时间适当延长,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D班教学,所选题目是中考填空题、选择题及简单的解答题,主要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够、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的学生. 在课堂中,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如实数的有关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方程与不等式(组)、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与应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证明、图形变换、函数的简单应用等. 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讲课速度应尽量放慢,题目难度也应降低,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E班教学,主要针对学习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 针对这部分学生,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把初中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整理出来教给他们,如科学记数法、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组)的解法、轴对称的作图、简单的概率统计等,力求让他们掌握初中数学中能识记的部分.

■ 实施分层走班应把握的原则

1. 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分层走班

在初三总复习中,并不是越早分层走班越好,过早分层,容易让学生过早地自我心理定位. 初三的数学总复习一般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复习,以基础题型的复习和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训练为主,这时可以不用分层,等到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之后,一般在四月初或中旬,大部分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意愿,学生有了紧迫感,这时再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发展性原则

在分层走班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如原来选定最高层——A层的学生,如因跟不上相应的要求,可调整为B层,B层的学生如有潜力,就按A层的要求做,以此类推,促进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让学生在目标达成中看到自己的潜能.

3. 分层走班要与常规课堂有机结合

分层走班教学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不足. 一方面,教师的每节课都要每天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等来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方法和策略,选择合适的练习题,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地增大;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熟悉,这会带来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作业布置了很难批改,课后辅导也会因学生的跨班流动而变得较为困难. 因此,在最后的总复习过程中,我们每周只安排三堂分层走班课,保证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能和熟悉的科任老师交流.

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分层走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成绩有显著作用. 我校是一所普遍初中,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一直排在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在我们的带动下,我校其他科组,如物理、化学、英语科目也进行分层走班,取得较好效果,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得到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分层走班能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增强教师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同时也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分层动态调节的准确性难以把握等. 如何完善分层走班模式,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步骤分层走班总复习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对话的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师提问研究
人才培养中的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复习教学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分层走班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的研究
对小学语文“课内素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