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解老》摘登

2014-09-03 10:54蔡廷干
语料库语言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串珠道德经老子

蔡廷干

《老解老》摘登

蔡廷干

编者按

民国海军将领、外交家蔡廷干1922年自行刊印了《道德经》逐字索引《老解老》。该书实为我国最早的逐字索引。如该书自叙、序言所述,“古今注老数十百家……读注愈多而理解愈晦。”……“ 《老解老》一书……以经证经,字字皆原经之注脚。”其核心思想正合“文本之外无意义”的短语学释义法。

本期摘登《老解老》序跋、体例说明及部分逐字索引(蔡氏称“串珠”)正文,以揭示《老解老》的编制缘由、理念及操作方法。

此次摘登文字由许家金誊录,李文中、许家金、吴进善多次审校文字及句读。学识所限,难免有不察之错,望读者指正。

《老子道德经》乃晚年所著。盖愤时嫉世,郁之久而发于词。太史公称为微妙难识,宝琦不学,尝受而读之。觉旨远而辞文于治乱兴衰之理,言之深切。著名而皆归于道德。其第十一章有言,“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二语可为全书之关键。夫祸莫大于不知足,天下之乱皆由于嗜欲多而贪鄙之事起。举世胶胶扰扰,小则竞争,大则杀戮,终无宁息。苟在上者,能以清净寡欲本身作则,天下皆相安于简朴,不尚机智,庶陵犯争夺之风,可以稍止。嗟乎!此汉文帝崇黄老之学,所以弼成西京之治也。今世衰道微,祸患相寻无已。其有能读老子之书,崇老子之学,必可风行海内,息事宁人。当如佛氏所说,普渡众生。吾友蔡君耀堂,粤东嵚奇士也,深于老子之学,观其一生,慈俭不为天下先,恒存知足之心。居官交友,惟以退让为主,宠辱不惊,是真能读老子者。尝著《老解老》一书,散全经之文句栉字,比以为串珠。虽不加一语诠释,而以经证经,字字皆原经之注脚。洵为老子之功臣。耀堂年逾六十而精力弥强,其于清净无为之旨,殆深造有得,可谓好学湛思者矣。兹闻将以写本付枣梨,爰书数语以弁简端。倘柄政者咸能手执一编,宗“无欲以静”一语而定天下,是不仅耀堂与宝琦所厚望也夫。

壬戌夏五泉唐孙宝琦

《老解老》自叙

古今治乱兴衰之原,出于政治,蒸于风俗,渍于人心,而导之者学说也。春秋时,王纲解钮,周室陵夷,孔子作《春秋》以寄其斧钺之权,而天下懍然,知有名分。战国诸侯王争城攘地,膏血原野。孟子明仁义,斥功利以正之。而黔黎之祸,得稍苏息,两圣人之勤勤为此者,岂好事哉?凡所以尽其维持运会之责,冀以挽回天地之杀机而已。夫民之生也,井里以安之,教泽以濡之,何尝不忻然欲自顺其乐,生之性哉!自一二桀黠者,倡为异论怪说,以树法纪之敌,而强有力者利用之,恣其意之所欲为,而天下之祸始亟矣。衰周之罪,以横议之处士为最,而诸侯之放恣次之。始皇有鉴于此,故于戎首,毅然冒天下之不韪,痛锄之而不惜。世或以焚书坑儒为始皇罪,不知其所坑者战国游说策士之遗,而所焚者皆纵横诡谲之说,足以诬世贼民者,摧陷而廓清之。此其功固不在抑洪水驱猛兽下也。虽然秦知防乱之策,而不知所以致治之方。斯则惑矣。若夫汉则不然,自曹参为相,一以清净,宁一为政本,一时士大夫油然从风,蔚为治术,渐为士习,积为人心,朝野无事者四百余年。是则黄老治世之明效大验也。予尝闻黄老之说,欲师其学而用之。顾其书不少概见,世所传者,独老子《道德经》两卷。其旨微,其词奥,其义广博而无涯。予既潜心此书者十有余年,时有一得之见,颇思译述以质诸当世,行役忽忽有志焉而未逮也。横览挽近各国日思扩张军备,以争执世界之牛耳。深虑春秋战国之局复见于今日,方惜无有举老子“佳兵不祥”之戒以为警觉者,乃野心家复饰为武装和平之说,以巧肆之阴谋未几,果演成欧洲绝后空前之大剧。方战争极烈时,上际九天,下穷九洲,莫不有鹰瞵虎视之迹,几若天下果可以力征经营焉,又乌知今日公理战胜武力之不可恃如此耶。我国近十年间诡波谲云,苍生之痍,固不堪设想,然而天道好还,其拥兵自重者,卒莫不受厝火自焚之祸。外观大势,内察国情,益叹今日救世之策,非老学不为功。或疑老学清静无为,恐不足以济变,不知其量宏,持以涵盖一切而有余;其力伟,借以解万类之纠纷而无所滞。彼无为者,浑其名而已,非无其具也,泯其迹而已,非无其功也。予生平笃信老氏之学说如此。年来因更,覃思旧业,萃古今注老数十百家而遍肄之,将以穷其赜而会其通。乃读注愈多而理解愈晦。在作者非不各竭其聪明才力,以钻研淬砺于老氏一言一字之中,其实支离曼衍,去“玄之又玄”之真际不知几千万里,然后叹犹龙之妙不可方物!而绝诣之未易以浅见求也,遂乃尽弃旧注,专致力于经文,而有《串珠》之编。由是批郤导窍,以求之于经:如人三万六千毛孔,孔孔疏达,三百六十骨节,节节灵通。虽不加一字诠释,而篇中之八百有四不二字,字字皆原经之注脚。因其以经证经也,故命之曰《老解老》云。夫老学之体如镜然,虽涵虚无迹,而万象燦然其中。老学之用,如砭石然。术者果切证而施之,无不立验。语曰:通经非难,通经而能致用则难。苟读是经者,探老学之精微有以措诸实用,庶几挽劫运而致大同之极轨焉,是则区区之私所馨香默祷者乎?

中华民国十年二月八日,岁次辛酉。计成书之日与干阅世之年适为一周甲子,亦巧合也。

蔡廷干志于公府礼官处。

凡例

经文炳如日星,见浅见深,固随人自别。然钩元提要,亦读书者必不可少之功。自问研老数十年,颇有心得。故特揭读法数则著于卷端,蠡管之谈,或亦壤流之助。

此书既名《老解老》,自不容有一字之注释,惟首章“有名”、“无名”、“有欲”、“无欲”,鄙意既与历来句读有异,故别加疏释冠于经前。

经文字句各本微有异同,是编悉依《武英殿本》为断。惟全经“玄”字凡十有一,殿本因避讳改用“元”字,兹则仍从古本。

经文字数各本不同,甚有强省语词以求合五千言之数者,未免过泥。是编依《殿本》八十一章,计五千二百五十八字。其不同之字,凡八百有四,命曰《道德经》“不二字”。

是编取八百有四不二字,依经序列号,每字标明计用若干次,并逐句详载原文。初阅似嫌繁复,然细心体认,则字与字相策应,句与句相融通,章与章相衔接,散之则烂若千珍,合之则融成一片,故名曰“串珠”。

串珠之字皆顺经叙,兹为便于检查起见。以经字笔画之繁简为先后,另编目录附于卷尾。

本书检阅之例,于经文中随意取其一句,句取其一字,而求之目录,由目录而求之串珠,而求之经文。如欲检“行不言之教”一句,随意取“行”字,默数之计六画,查目录六画,“行”字下号码“六五”,再检串珠“六五”号,得“行不言之教”句。句首标数为二,即知此句在本经第二章也,余仿此。

串珠内,有字体同而字义不同者,照不二字例,概从字体,以免重载。

《老子道德经》串珠

道一

(编者注:此处“一”表明“串珠”第一号为“道”字串珠)

共用七十六次

一道可道非常道○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八故几于道○九功遂身退天之道○十四执古之道○是谓道纪○十五保此道者不欲盈○十六天乃道○道乃久○十八大道废○二十一惟道是从○道之为物○二十三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二十四其在道也○故有道者不处○二十五字之曰道○故道大○天法道○道法自然○三十以道佐人主者○是谓不道○不道早巳○三十一故有道者不处○三十二道常无名○譬道之在天下○三十四大道氾兮○三十五道之出口○三十七道常无为○三十八故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四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一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二道生一○四十六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四十七见天道○四十八为道日损○五十一道生之○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故道生之○五十三行于大道○大道甚夷○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五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九长生久视之道○六十以道莅天下○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六十五古之善为道者○六十七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七十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道损有余○人之道则不然○唯有道者○七十九天道无亲○八十一天之道○圣人之道○

(编者注:每句前数字为《道德经》八十一章章节序列号。同一章序列号只列一次。每个例句中间以○间隔。)

图1.《老解老》书影

图2.《老解老》书影(续)

《老子道德经》不二字目录

一画计一字

一:一八八

二画共八字

乃:三一五

九:七三八

二:五八四

人:六二

入:五九五

力:五一九

十:二一三

又:三一

跋一

庚申三月。

蔡耀堂先生著《老解老》既成,授超而语之曰:老子为救世大英雄。所传《道德五千言》,一厄于经生之误解,再厄于文人之肓用,遂令千古经纶,埋沈于不觉,予甚惜焉。因举平日所心得者,为超纵横而剖晰之,滔滔数千言不绝窃意。

先生所著,必疏举百家,独标异说。及读串珠,仅就经文句栉字比,略无一语注释。疑而请益。

先生因复出所藏古今老注数十家及自删旧稿相示。慨然曰:老子绝顶聪明,自来注家,才力皆不知出其下几许。如何能梦见犹龙境界。与其以蠡测海,何如以海注海之涵蓄无遗;与其以管窥天,何如以天际天之包罗无外。《老解老》之作,意盖取此。超夙爱老庄诸书,平时研索,间有一二新义。辄标举以自矜创获,及闻先生此论,乃始爽然。

壬戌正月,先生自太平洋会议归,喜谓超云,予读老数十年,向皆空谈,今日始获有实际矣。先是华会弥兵,持异论者不无疑虑。比先生游美,每有演讲,辄举老子“佳兵不祥”及“战胜以丧礼处之”诸说,以相警觉。其影响于人心者既深,因之协助于国交者遂大。通经致用,先生尝服膺此言。今果力行之。宜乎快慰乃尔。既而奉令主任修改通商税则。濒行,大总统赠联云:学道老氏五千字,治军孙子十三篇。先生莅沪后,会务繁重,公余又从事翻译唐宋诸诗,略无暇晷,遂不复商量旧学。而中西人士,闻《老解老》之名,索观者趾相接,不得已,遂付钦版。超既读此书有年,今又随差驻沪,幸与校勘之役。因书所受教于先生者如此。

高超谨跋。

跋二

列国扰攘,上下交征,道德沦亡,岁无宁日。老氏生周之季,慨夫御天下者之失其道也,乃有《五千言》之作。其言曰“使民不争”。曰“知其荣,守其辱”,终明揭其旨。曰“佳兵不祥”。其意可深长思矣。而世之读《老子》者,每目为“清净无为”之学,大可异己。

耀堂先生服膺老氏有年,惧经旨之日久而愈晦也。爰本其所得,以老解老,经后串珠一卷于老氏之微言大义。前后引证,若合符契,不必别求笺注,而老氏之旨自明。匪独开读书者之创例,抑亦实为老氏之功臣。嗟乎,今何世乎?环顾神州,先民不作,吾不知读是经者其感念当复何如也?

壬戌四月东台吴心毂谨识。

跋三

春秋之世,列国兵争,强陵弱,众暴寡,纷纷扰扰,遂至道德沦丧,祸乱侵寻,此无他,多欲不知足,有以中之耳。老子生当其时,悲之悯之,于是乎有《道德经》之作。其立言,以“无为守静,知足不争”使天下相安于无事为主旨,洵救世不刊之论也。后之读是书者,等于参同悟真,目为修养之学,差矣谬矣。

耀堂先生寝馈是书,既深且久。观其一生,与人接物,治家服官,息息与书旨相契合,是真能读是书者欤。近将是书编而诠之,颜曰《老解老》。其释首章于有无两者,明其句读,独得真谛,道前人所未道。至于串珠,萃而聚之,会而通之,以经证经,不解自解。诚为读是书者之南针也。因付剞劂,谨任校勘,爰跋数语,以表钦佩。

民国十一年,壬戌季夏,南海任荣杕谨跋。

蔡廷干编

黄寿松、高 超、吴心毂、任荣杕 校

王树春、蔡永康、蔡伯康、蔡康普 录

蔡廷干生平、学术介评

蔡廷干(1861-1935),字耀堂,广东香山(今珠海)人。1873年,蔡廷干受清廷委派,作为容闳组织的第二批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归国后,入“大沽水雷学堂”学习,毕业后被派往福建水师。1885年参加了中法马江海战。1888年调往北洋水师,后任“福龙”号鱼雷艇管带(舰长)。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弹尽被俘。《马关条约》后遣返回国,历任北洋政府海军副司令、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代理内阁总理、外交总长等职。

蔡廷干后厌政隐退,专心治学,中西兼修。于中国经典考据方面,尝携妻儿历经数载精编《老子道德经》逐字索引(串珠),自命《老解老》。年六十成书,自行刊印,仅寄送同僚友好,故《老解老》存世稀少;于中华文化西传方面,一部《唐诗英韵》(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2年出版)可集中反映蔡氏对中英双语及英文诗歌的驾驭之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唐诗英韵》应当是最早的中国本土译者独立完成的英译古诗集。他以每两个英语音节对译一个汉字,构成一个音步,并采用抑扬格偶句诗为主要的格律韵制,译出唐宋绝句122首。在意境和炼字方面,也极尽巧思。恬静归隐的道家情怀和温婉幽怨的宫妇泣诉,在蔡廷干笔下都能以精当优美的英文传译。如今品读这些英诗,其形神意韵不输任一中外译界名家。

蔡译唐诗一首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Midnight thoughts

My bed was radiant with a shining light

Which I, in wonder, took for frost so bright.

With upraised head the shining moon I spied,

With drooping head I thought of home and sighed.

蔡廷干常被称为儒将。他个人命运发展轨迹,大致经历学优从戎,兵败归仕,厌而治学。因其深受西方文化熏陶,所制《老解老》取法西方经典考据工具“勘靠灯”(concordance),创编了中国最早的逐字索引。又因英文功底深厚,将中国诗歌之最代表者译介给西方读者。

19世纪之交,国家至乱之时,蔡氏应运而生,也可谓奇才天降。其从军入仕多为辅弼之职:如协防丁汝昌、邓世昌,辅佐袁世凯、徐世昌,正野史籍皆述之不详。然而《老解老》、《唐诗英韵》在索引编制和汉诗英译领域都是开山力作。虽是初创,其功力之深,今人也不敢妄言超越。蔡廷干文武兼备,事事不空成就。穿越历史,若蔡氏专攻文史,谁能想会不会是又一个梁启超,再一个王国维?

猜你喜欢
串珠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简易金刚石串珠锯的设计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串珠里藏着数学
串珠中的数学
串珠里藏着数学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