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课程体系 培育美丽学子

2014-09-09 17:22张德广
中国德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会教学内容德育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蓝图和依据。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在课程建设中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提高质量”为指导,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有特长”为培养目标,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结合学生实际和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力求培育出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全面发展的美丽学子。

国家课程校本化

美国学者L.迪.芬克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中指出:在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习经历中,学生会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的高度活力。为此,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整体把握学科本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有意义的课堂”的探索。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维和谐、四个环节”。

“一个中心”旨在“师生合作共赢,共同成长”。要创设有生命意义的课堂,师生共同享受这个发展过程的幸福。“两个原则”分别是“整体把握学科本质”和“实施学案导学”。导学案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教学本质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是对教学内容精选后设计出的问题串,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的一个个问题,唤醒学生的经验,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三维和谐”是指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和谐发展。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价值追求、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式选择三者需要和谐发展。“四个环节”是“创设情境、问题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归纳整理→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教师的引导、示范、点拨、总结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展示、点评形成了一对一的教与学的形式。

这种探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受的一个途径。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成长,不断获取新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所需要的、学生所感到亲切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欣赏,体验到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专业快乐,享受课堂教学的幸福,体验到事业的成熟感和自己的价值实现,提升职业幸福感。

校本课程多元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结合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开发了一系列为学生所喜爱的、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课程板块进行区分组合。主要有:语文阅读、数学素养、英语听说、物理实验、时事播报、音乐、美术、历史、生物、地理、剪纸、足球、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合唱、心理、粉笔字画等等30多个学科。内容多样、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展开,从教师每一课时教学的设计到课堂的实施,从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到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双向自主选修课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着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课程主题化

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身心特点,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通过课程、班队活动等形态,有计划、有目的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精心选择德育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得到健康成长。

一是围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三十二个核心词,形成学校三十二个德育教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

二是分层德育。针对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渐进丰富和提升。

初一和高一年级重点开展以行为规范、文明礼仪、集体主义和心理健康等养成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青春期和思想变化较大,因此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志存高远,完善人格。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更加成熟,面临升学,需要选择和确定今后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重点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自主自强、生涯规划教育。

三是每月一节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与特长培养。每年三月为“读书节”,四月为“微小体育节”,五月为“合唱节”;六月为“健康教育节”;九月为“弘扬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习惯”;十月为“综合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12月为“艺术节”。每次活动都围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彰显个性,展示风采”的宗旨来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活动课程系列化

在学校中有一种周期性的、即时发生的教育活动,我们用德育小课程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教育系列。德育小课程,强调的是抓住小事、细节开展教育,通过课程的形式相对固化下来,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步骤、有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有活动的展示与交流。

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是每个学年度到时间就要做的活动,以小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学校系列活动课程。父亲节、母亲节、三八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进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节、“七一”、“12.9”等纪念日进行责任教育;国内外、校内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充实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社会视野,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把绿地管理、礼仪示范、校外人员来校后的学校介绍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完成,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假期参加以服务社区、了解社会为主题的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学生社团自主化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播、活跃了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学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各类社团20余个,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场地,系统谋划,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时间列入课表,多方位搭建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这些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也给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这些学生爱学乐学的活动使学生提高了积极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使学生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更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之目的。

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求真求实抓过程管理、求新求异促全面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开拓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绚丽的画卷。■

【张德广,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志峰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蓝图和依据。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在课程建设中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提高质量”为指导,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有特长”为培养目标,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结合学生实际和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力求培育出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全面发展的美丽学子。

国家课程校本化

美国学者L.迪.芬克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中指出:在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习经历中,学生会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的高度活力。为此,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整体把握学科本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有意义的课堂”的探索。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维和谐、四个环节”。

“一个中心”旨在“师生合作共赢,共同成长”。要创设有生命意义的课堂,师生共同享受这个发展过程的幸福。“两个原则”分别是“整体把握学科本质”和“实施学案导学”。导学案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教学本质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是对教学内容精选后设计出的问题串,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的一个个问题,唤醒学生的经验,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三维和谐”是指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和谐发展。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价值追求、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式选择三者需要和谐发展。“四个环节”是“创设情境、问题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归纳整理→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教师的引导、示范、点拨、总结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展示、点评形成了一对一的教与学的形式。

这种探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受的一个途径。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成长,不断获取新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所需要的、学生所感到亲切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欣赏,体验到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专业快乐,享受课堂教学的幸福,体验到事业的成熟感和自己的价值实现,提升职业幸福感。

校本课程多元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结合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开发了一系列为学生所喜爱的、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课程板块进行区分组合。主要有:语文阅读、数学素养、英语听说、物理实验、时事播报、音乐、美术、历史、生物、地理、剪纸、足球、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合唱、心理、粉笔字画等等30多个学科。内容多样、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展开,从教师每一课时教学的设计到课堂的实施,从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到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双向自主选修课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着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课程主题化

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身心特点,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通过课程、班队活动等形态,有计划、有目的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精心选择德育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得到健康成长。

一是围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三十二个核心词,形成学校三十二个德育教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

二是分层德育。针对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渐进丰富和提升。

初一和高一年级重点开展以行为规范、文明礼仪、集体主义和心理健康等养成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青春期和思想变化较大,因此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志存高远,完善人格。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更加成熟,面临升学,需要选择和确定今后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重点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自主自强、生涯规划教育。

三是每月一节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与特长培养。每年三月为“读书节”,四月为“微小体育节”,五月为“合唱节”;六月为“健康教育节”;九月为“弘扬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习惯”;十月为“综合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12月为“艺术节”。每次活动都围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彰显个性,展示风采”的宗旨来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活动课程系列化

在学校中有一种周期性的、即时发生的教育活动,我们用德育小课程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教育系列。德育小课程,强调的是抓住小事、细节开展教育,通过课程的形式相对固化下来,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步骤、有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有活动的展示与交流。

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是每个学年度到时间就要做的活动,以小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学校系列活动课程。父亲节、母亲节、三八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进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节、“七一”、“12.9”等纪念日进行责任教育;国内外、校内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充实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社会视野,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把绿地管理、礼仪示范、校外人员来校后的学校介绍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完成,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假期参加以服务社区、了解社会为主题的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学生社团自主化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播、活跃了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学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各类社团20余个,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场地,系统谋划,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时间列入课表,多方位搭建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这些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也给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这些学生爱学乐学的活动使学生提高了积极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使学生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更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之目的。

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求真求实抓过程管理、求新求异促全面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开拓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绚丽的画卷。■

【张德广,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志峰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蓝图和依据。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在课程建设中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提高质量”为指导,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有特长”为培养目标,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结合学生实际和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力求培育出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全面发展的美丽学子。

国家课程校本化

美国学者L.迪.芬克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中指出:在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习经历中,学生会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的高度活力。为此,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整体把握学科本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有意义的课堂”的探索。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维和谐、四个环节”。

“一个中心”旨在“师生合作共赢,共同成长”。要创设有生命意义的课堂,师生共同享受这个发展过程的幸福。“两个原则”分别是“整体把握学科本质”和“实施学案导学”。导学案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教学本质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是对教学内容精选后设计出的问题串,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的一个个问题,唤醒学生的经验,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三维和谐”是指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和谐发展。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价值追求、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式选择三者需要和谐发展。“四个环节”是“创设情境、问题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归纳整理→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教师的引导、示范、点拨、总结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展示、点评形成了一对一的教与学的形式。

这种探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受的一个途径。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成长,不断获取新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所需要的、学生所感到亲切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欣赏,体验到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专业快乐,享受课堂教学的幸福,体验到事业的成熟感和自己的价值实现,提升职业幸福感。

校本课程多元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学校特色的构建,又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结合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开发了一系列为学生所喜爱的、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课程板块进行区分组合。主要有:语文阅读、数学素养、英语听说、物理实验、时事播报、音乐、美术、历史、生物、地理、剪纸、足球、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合唱、心理、粉笔字画等等30多个学科。内容多样、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从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展开,从教师每一课时教学的设计到课堂的实施,从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到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双向自主选修课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着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课程主题化

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身心特点,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通过课程、班队活动等形态,有计划、有目的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精心选择德育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得到健康成长。

一是围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德”三十二个核心词,形成学校三十二个德育教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

二是分层德育。针对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渐进丰富和提升。

初一和高一年级重点开展以行为规范、文明礼仪、集体主义和心理健康等养成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青春期和思想变化较大,因此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志存高远,完善人格。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更加成熟,面临升学,需要选择和确定今后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重点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自主自强、生涯规划教育。

三是每月一节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与特长培养。每年三月为“读书节”,四月为“微小体育节”,五月为“合唱节”;六月为“健康教育节”;九月为“弘扬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习惯”;十月为“综合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12月为“艺术节”。每次活动都围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彰显个性,展示风采”的宗旨来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活动课程系列化

在学校中有一种周期性的、即时发生的教育活动,我们用德育小课程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教育系列。德育小课程,强调的是抓住小事、细节开展教育,通过课程的形式相对固化下来,有活动的目标、有活动的步骤、有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有活动的展示与交流。

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是每个学年度到时间就要做的活动,以小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学校系列活动课程。父亲节、母亲节、三八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进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节、“七一”、“12.9”等纪念日进行责任教育;国内外、校内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充实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社会视野,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把绿地管理、礼仪示范、校外人员来校后的学校介绍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完成,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假期参加以服务社区、了解社会为主题的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学生社团自主化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播、活跃了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学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各类社团20余个,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场地,系统谋划,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时间列入课表,多方位搭建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这些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也给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这些学生爱学乐学的活动使学生提高了积极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发展了特长,使学生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更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之目的。

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求真求实抓过程管理、求新求异促全面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开拓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绚丽的画卷。■

【张德广,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庄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志峰

猜你喜欢
学会教学内容德育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会分享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