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及对策

2014-09-09 16:39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辽宁辽阳111003
商业会计 2014年16期
关键词:技能型会计专业职业道德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辽宁辽阳 111003)

高校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会计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并取得卓越成效,但受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的制约,高校会计教育仍滞后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简单的对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质量要求,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按照不同的培养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主要培养拔尖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重点财经院校应主要培养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一般高等院校应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所谓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是指将会计学的科学原理与会计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为社会谋取直接经济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专门的会计人才类型,主要指熟练掌握一线生产实践的会计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的会计技术或专业人才。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学生毕业后具有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一是知识结构上强调实践性。在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选用方面应特别注重基础、成熟和适用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对于前沿性未知领域以及学科系统性等方面则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必太过关注。二是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实践性,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特别要求对基本会计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不是强调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三是培养过程强调实践性。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可以熟练会计技能操作,而不必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有过高要求。此外,要把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许萍(2006)的调查表明,我国实务界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已经扩大,由局限于会计知识转向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而我国的会计教育对这一趋势显得反应滞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应该是一种急功近利和短视的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为应用而应用的教育,而应重视对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反应,本着对社会长远发展和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负责的态度,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当前高校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有些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先后衔接,比如同时开设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上会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困难;还有些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个别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重要课程的学时安排较少,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偏重于理论课,实践课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较低,专业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参与和理解领悟操作的机会。而且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一般仅限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手工实验课,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实践课。

(二)实践课程单一,实验室建设流于形式

高校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就要结合大多数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比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要从事成本管理工作,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很少有实践课安排,也很少有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使得学生只熟悉会计核算,不清楚如何进行会计管理,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从事的实际工作,达不到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现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有实验室建设的内容,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审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但目前而言,最有成效的实验室应当是会计手工实验室,而其他实验室要么缺少硬件,要么缺少软件,要么干脆和会计手工实验室合并成一个实验室,只是纸上谈兵。

(三)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

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甚至还有一些学校至今仍没有专门开设独立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这样学生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就缺乏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对财务法规、会计职业信念、责任、义务、尊严、节操等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缺乏了解,难以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实、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提高高校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育部指定课程;二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三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特点增设的课程。应用技能型会计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等。对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要保证学时充足,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地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叠。比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在有些章节是有交叉的,这就要在教学计划中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其次,专业基础课程不可偏废。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会计英语、ERP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这些课程对于奠定专业基础、扩展学生思维非常重要,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所以在课程安排方面不能偏废。另外,根据各学校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还可开设资产评估、预算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与专业核心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为输送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会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会计模拟实验、现场会计业务流程参观、课堂运用实物教具模拟操练、毕业实习等。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成为各类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如果设计、组织的合理,它具有其他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既是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想象、思考、推测和判断结论的过程,可以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创造条件,降低社会使用会计人才的成本,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会计专业实验室主要分为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成本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等。学校要重视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并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和软硬件等配套设施。其次,结合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开展ERP沙盘模拟大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实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勤于实验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另外,实践类课程要尽量聘请来自企业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他们不仅可以传授会计实践经验,还可以将一些职业素养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教学的始终

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对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真实、准确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理论和技能,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加上市场经济自身所固有的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自发性等特征,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腐败问题、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都会给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问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开设 《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类和职业道德类的相关课程,而是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可以精选一些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案例,分别穿插在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等教材的相关章节,这样不仅可以使会计教材具有浓厚的道德氛围,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各种情形下会计人员应当如何做出选择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和指点,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对会计职业道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了解到职业道德不仅保护了公众的利益,更是会计人员自我保护的武器。

猜你喜欢
技能型会计专业职业道德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和突破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