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7261例乳腺普查结果分析

2014-09-12 11:19熊美玲吴毓东孙正魁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普查患病率乳腺

熊美玲 吴毓东 孙正魁 张 超

2005年4月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和美国癌症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正式在中国启动,我院先后普查数量达到17 515人次。2009年7月我们曾对2005年5月-2009年5月的普查数据进行了1次分析和报道[1],现对2009年5月-2012年5月间普查对象的不同年龄、职业的乳腺疾病发病情况,普查分级与病理结果关系,乳腺癌高危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1次初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间我院进行乳腺普查的单位和个人共计7 261例女性,其中<30岁475例,30~39岁1 625例,40~49岁2 517例,50~59岁1 898例,60~69岁528例,70岁以上218例。

1.2 方法

所有参加乳腺普查的妇女首先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月经,孕、产、哺乳情况,乳腺疾病,活检史,癌症家族史,饮食习惯等。然后由专职的乳腺普查中心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乳腺临床查体、乳腺钼靶x线检查及乳腺超声检查,主检医师根据体检、钼靶x线检查及乳腺超声检查结果综合评价为良性、良性可能性大、恶性可能性大、恶性4个级别。对病变部位进一步做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明确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体检、乳腺钼靶、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的关系

行体检、乳腺钼靶、超声检查后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92例,确诊为乳腺癌7例(干部4例,企事业单位职工2例,教师1例),检出率0.10%,其中早期乳腺癌(将0期及Ⅰ期定义为早期癌,其余为非早期癌)4例,占57.14%。其他良性疾病85例,普查分级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见表1。经ROC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显示了较高的准确性。见图1。

2.2 乳腺疾病患病率

普查受检人数为7 261例,发现各类乳腺疾病共2 270例(31.26%)。其中乳腺增生1 962例(27.02%),乳腺囊肿172例(2.37%),纤维腺瘤73例(1.00%),导管内乳头状瘤17例(0.23%),乳腺癌7例(0.10%),其他(乳腺炎、脂肪瘤、副乳、退缩不全等)39例(1.72%)。

图1 体检、乳腺钼靶、超声联合普查方法诊断乳腺癌ROC曲线

普查分级病理检查结果良性恶性良性621良性可能性大141恶性可能性大81恶性14

2.3 乳腺癌的发病率和高危因素

普查共发现乳腺癌7例,检出率为100/10万。患者年龄38~56岁,中位年龄46岁;以40~49岁年龄组最为多见,占5例(71.43%)。乳腺癌与高危因素的关系见表2。

表2 乳腺癌高危因素分析(例,%)

影响因素乳腺癌(n=7)非乳腺癌(n=7254)P值年龄40~49岁5(71.43)2 512(34.63) 0.015一级亲属乳腺癌史1(14.29)29(0.40) 0.029 乳腺病史5(71.43)2 135(32.19) 0.027月经初潮<12岁3(42.86)854(11.77) 0.040未生育1(14.29)43(0.59) 0.042未哺乳2(28.57)274(3.78) 0.027 高脂饮食3(42.86)635(8.75) 0.018经常饮酒1(14.29)36(1.82) 0.040

2.4 不同职业患病情况

普查对象按工作性质分为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教师、商业性服务人员、家庭妇女及其他乳腺疾病患病干部794例,教师305例,企事业单位职工724例,商业服务人员242例,家庭妇女112例,其他93例。以干部乳腺疾病患病率最高,为42.32%;教师次之,为36.18%;家庭妇女最低,为16.77%。

2.5 乳腺疾病年龄分布

普查对象按年龄分布分为6组。乳腺增生病高发年龄为30~39岁,患病率为41.54%;乳腺囊肿高发年龄为30~39岁,患病率为3.82%,与乳腺增生呈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纤维腺瘤高发年龄为<30岁,患病率为7.79%;导管内乳头状瘤高发年龄为40~49岁,患病率为0.36%,乳腺癌高发年龄为40~49岁,患病率为0.20%。见表3。

表3 乳腺疾病年龄分布 (例,%)

年龄组/岁普查例数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其他<30475 142(29.89) 9(1.89) 37(7.79) 1(0.21) 0(0) 4(0.84)30~391 625 675(41.54) 62(3.82) 23(1.42) 4(0.25) 1(0.06) 9(0.55)40~492 517 978(38.86) 79(3.14) 11(0.44) 9(0.36) 5(0.20) 17(0.68)50~591 898 154(8.11) 17(0.90) 2(0.11) 3(0.16) 1(0.05) 7(0.37)60~69528 13(2.46) 4(0.76) 0(0) 0(0) 0(0) 0(0)>70218 0(0) 1(0.46) 0(0) 0(0) 0(0) 2(0.92)合计7 261 1 962(27.02) 172(2.37) 73(1.00) 17(0.23) 7(0.10) 39(0.54)

3 讨论

乳腺疾病的三级预防中的二级预防在乳腺癌的预防工作中有重要意义,主要是指临床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乳腺癌有较长的临床前期,又有可靠的检测手段,通过开展二级预防,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2]。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和美国癌症协会组织了29个肿瘤中心,对283 222例年龄在35岁以上的女性实施乳腺癌检测证实工程(BCDDP)。结果发现4 275例乳腺癌,发现乳腺癌病灶4 485个,其中早期癌灶3 557个,这些早期癌灶中有42.00%为临床隐匿性,仅靠乳腺X线摄影检出[3]。北美与欧洲的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乳腺癌普查计划或乳腺癌筛查工程,在加拿大,NBSS1和ENBSS2两项工程共对44 925 名女性进行了乳腺癌普查;在瑞典,有3项乳腺癌普查工程,受检人数为97 662人;在爱丁堡,有23 226 名女性受检。上述结果显示普查组发现的乳腺癌的死亡率比对照组减少3%~32%[4]。我国乳腺癌普查最早开展于1987 年,徐光炜等对北京的106 385人次女性进行了乳腺普查,检测时间为3 年,检出乳腺癌87 例(82/10万)。同时,天津市对市区内的近100万人口的普查,发现乳腺癌470例,5年存活率达到75.50%。随后在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展了乳腺癌普查,较突出和较大规模的有广州市的武秋林等和德州市的高俊平等报道的跨年度筛查分析[5-6],对发现早期乳腺癌和早期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4月,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和美国癌症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正式在中国启动。该项工程计划在6年内对全国的100万女性进行4次规范性乳腺普查,以期发现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在中国开展乳腺癌普查提供重要可靠的资料。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4年间10 254例乳腺普查工作结果示[1]:普查10 254人次,发现乳腺癌13例,检出率126.80/10万,其中早期乳腺癌(将0期及Ⅰ期定义为早期癌)9例,占总数的69.23%,与门诊发现早期乳腺癌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体检、乳腺钼靶x线和多普勒超声联合方法是乳腺癌普查的有效手段,普查可以发现更多的早期乳腺癌。

通过对体检、乳腺钼靶X线、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和乳腺癌高危因素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与2005年-2009年普查结果无明显差异,再次说明体检、乳腺钼靶、多普勒超声联合方法是进行乳腺癌普查的有效手段,普及宣传女性乳腺疾病防治基础知识,注重不同年龄段乳腺疾病的好发特点,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可能减少乳腺癌发生。当然,在乳腺普查的实际工作当中也有不少问题,就我院乳腺普查展开以来,普查对象受经济、社会及个人认知等因素的不同程度影响,很难做到全面。相对而言,干部、教师及事业单位职工普查程度较高,集体数比个人数要多,导致普查结果的相对狭隘性。在一些经济落后及低发城市,受制于经济等因素,普查工作很难得以有效开展,也难以保证广大妇女都能同等享受到普查工作带来的益处;由于东西方女性乳房的差别(东方女性乳房偏小,但结构更为致密),乳腺X线钼靶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同时受限于各地区普查医师水平,漏诊、误诊在所难免。普查开始的时间;普查间隔的时间尚无统一意见,间隔期癌、过度诊断导致的放射性损伤的问题等仍需解决。

[1] 马行天,孙正魁,熊美玲,等.江西省10254例乳腺癌普查资料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4):363-365.

[2] 李少林,任国胜,陈晓品,等.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1-104.

[3] Olsen AH,Njor S,Vejborg W,et al.Breast cancer mortality in Copenhagen after introduction of Nmmmography screening:cohort study〔J〕.BMJ,2005,330(5):220.

[4] Elmore JG,Armstrong K,Lehman CD,et al.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J〕.JAMA,2005,293(10):1245.

[5] 武秋林,曾芳玲,曾晓琴,等.广州市1994~2003年乳腺疾病筛查情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52-54.

[6] 高俊平,刘 倩,孟树芝,等.德州市市区1996~2003年妇女乳腺癌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2):139-140.

猜你喜欢
普查患病率乳腺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