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2014-09-25 17:07赵兆兵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比划条形折线

赵兆兵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比划条形折线
不同杀青处理对条形“宜宾早茶”品质的影响
你来比划我来猜
四年级《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五分钟教你读懂疫情分析报告
在你胸口比划一个李佳琦
你比划我来猜
判断折线自相交的完备算法与快速显示技术
章鱼贝贝奇遇记
折线
折线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