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4-10-23 17:34李鑫楠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10期
关键词:情绪状态大学生

李鑫楠

摘要:探讨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为从运动强度和项目的角度选择合理的运动方案,以及运动引发不同情绪状态的角度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研究采用混合设计,选取30名大学生,使用羽毛球+趣味比赛运动实施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使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分别测查被试运动干预前和运动干预后,在四个维度,即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会对大学生情绪状态产生选择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短时有氧运动;中等强度;情绪状态

一、前言

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emotion)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1]。所以,情绪是人类体验的外在表现,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情绪状态也是心理状态的一部分。情绪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正确的动机,同时可以影响个体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的发展[2]。情绪可包含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影响健康和行为的机制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减少负性情绪已作为处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常用策略,同样,加强正性情绪也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3]。如何引发大学生的正性情绪,从而激励其前进,向重要的目标迈进,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采用怎样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上述目的,是情绪研究的核心。

由情绪环境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人达到最高的绩效水平[1]。通过干预手段,引发个体积极正性情绪,可使个体唤醒水平达到最佳,产生高效的结果。运动心理学中,使用体育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影响情绪状态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贺亮锋对大学生进行了体育运动对其心境和情绪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有规律、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境和情绪[4]。摩根(Morgan)和其同事选用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简称POMS)测量发现:成功的运动员在紧张、抑郁、愤怒、疲倦和困惑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不成功的运动员,而在活力变量上的得分则明显高于他们[5]。近些年研究显示:在体育锻炼中采取有氧运动形式干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水平的运动员对于情绪状态的掌控要好于低水平运动员。所以,运动逐渐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影响情绪的手段,但是,在运动干预方案如何影响情绪方面还缺乏详细的研究。如果能够进一步明确运动强度、时间、运动类型和运动频率对情绪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更加有效地引发积极的情绪状态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某大学本科大二学生30名,男女各半,文理科各半。研究参与者保证每周至少有1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参与者身体和心理均为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1)有氧运动方案

运动时间:干预采用一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

运动强度:中等强度。中等强度设定:以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健康成年人的有氧运动强度的分级标准(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6)为基础,结合国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结果,确立大学生中等运动强度为:运动负荷设定为个体的60%~69%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

运动干预方案:在羽毛球场地上进行趣味羽毛球运动。运动项目由两人对打高远球+趣味比赛两部分组成。

运动频率:一次性的短时运动。

(2)情绪状态任务测量

选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测量情绪状态。量表包括4个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活力激发得分越高,表明活力或精力恢复和激发得越好;身心平静得分越高,身心就越平和、放松;生理疲惫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生理上越疲劳;积极投入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锻炼活动越投入。

3.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分为三大部分:前测、运动干预和后测。

前测主要用基础心率和测量问卷进行。运动干预前要对被试的基础心率进行测试,以便于保证运动干预后的心率恢复。

运动干预包括:时间控制、强度监控和具体方案实施。前测两项任务完成之后,开始进行运动干预,即30分钟中等强度的羽毛球运动。被试刚进入运动阶段时不进行时间记录,直到其心率达到中等强度后开始计时。研究采用Polar表进行心理强度监控。

具体方案实施为:前15分钟进行高远球练习,包括双人对打和四人交叉对打;后15分钟为趣味羽毛球比赛,一人打球,另外一人根据规则进行捡球和递球,两人配合以及速度判断是很关键的因素。

后测:运动干预后,被试恢复到基础心率后再进行问卷测试。

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F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显著性为p<0.05。

三、结果

1.短时中等强度运动对情绪状态各个维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对4(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2(时间:前测和后测)设计的研究采用完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前测中四个维度因素效应显著,F(3,87)=23.11,p<0.01, 说明前测情绪状态四个维度的影响之间有差异。后测四个维度因素效应显著,F(3,87)=29.76,p<0.01,后测情绪状态四个维度的影响之间有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具体见表1):运动干预前,情绪状态测量的三个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中,每个维度都与另外一个维度生理疲惫具有交互作用。后测时活力激发分别与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具有交互作用,身心平静分别与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具有交互作用,生理疲惫与另外三个维度都具有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运动干预前,大学生情绪状态中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都受到生理疲惫的影响;运动干预后,大学生情绪状态中的活力激发受到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的影响,身心平静受到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的影响,积极投入受到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的影响。不管是运动干预前还是运动干预后,大学生情绪状态中,只有活力激发和身心平静之间不相互影响。

2.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结果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前后测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锻炼诱导情绪量表》中的四个维度: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和积极投入中,只有“积极投入”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性,说明在中等强度的运动后,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锻炼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够调动起积极的情绪。

四、讨论

1.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中等强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首先,运动干预前,大学生通过《锻炼诱导情绪量表》测得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都受到生理疲惫的影响。活力激发体现的是精力和活力恢复得充分并得到激发,而生理疲惫是身体总体感觉是疲劳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参与运动前,活力激发的情绪状态就与生理疲惫有直接关系。在进行运动干预或者锻炼时,为了使自己的精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大学生抱有高涨的热情去参与运动,此时他们首先要考虑自我的生理疲惫程度,若是处于生理周期或者身体不适,就要降低运动强度或者更改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从而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健康。在身心平静与生理疲惫交互影响方面,放松的心态和平和的心境是身心平静的主要体现,大学生在疲劳状态下可能很难去有意识地让自己平和放松。积极投入主要体现大学生对锻炼活动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状态也受到了生理疲惫的影响,疲惫程度越高,投入的专注度自然会下降。

运动干预后我们发现,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四个维度出现了与运动干预前不同的交互作用。中等强度运动后发现,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积极投入都受到生理疲惫的影响,这一结果与前测结果一致,运动后,大学生的生理疲惫仍是影响其他情绪维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都与积极投入出现了交互作用。活力激发与积极投入之间的影响,身心平静与积极投入的影响,生理疲惫与积极投入的影响,都是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一种重要的影响效果。

2.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通过对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统计分析发现:四个维度中,只有积极投入在运动干预后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运动干预后积极投入的分数高于运动干预前,表明运动促进了积极情绪的激发。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运动干预后,活力激发、身心平静、生理疲惫都与积极投入出现了交互作用。t 检验结果显示,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在运动干预前后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中等强度运动后,情绪中的积极投入被引发了,而活力激发还未被引发,进一步推论得出,羽毛球+趣味运动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许还不能起到引发活力激发的效果,其他类型的小强度或者大强度运动的活力激发效果可能更加明显。身心平静的放松情绪状态,在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后没有显著性变化。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在一组演员产生情绪并进行情绪表达时,测量他们的自主反应,结果发现: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模式,悲伤会导致高心率,而快乐却是低心率[1]。本研究中运动干预前后被试在身心平静这一指标中保持一致的情绪状态,没有出现高低的起伏,说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引起被试快乐的情绪状态。而生理疲劳这一状态表明,在运动干预后,生理上还未到疲劳时,就引发了积极投入的情绪状态,说明这项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在大学生生理不是特别疲惫的状态下,引发积极投入的情绪。

五、结论

1.运动干预前,大学生情绪状态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维度,都与生理疲惫维度相互影响;运动干预后,大学生情绪状态的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积极投入维度都与生理疲惫维度相互影响,且活力激发、身心平静和生理疲惫维度都与积极投入相互影响。

2.中等强度的羽毛球+趣味项目干预后,大学生能够具备更好的积极投入的情绪状态,且生理疲劳状态不明显。

[1]Gerrig R, Zimbardo P.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王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Forgas J P. Feeling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affect in social cogni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黄丽,杨廷忠,季忠民.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

[4]贺亮锋.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2.

[5]Morgan W P.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M]. Washington D C: Taylor and Francis,1997.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猜你喜欢
情绪状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性别和情绪状态对学前儿童在独裁者游戏中分配决策的影响
新大学生之歌
信息、情感支持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生存质量及照顾负担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中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情绪状态的关系
篮球裁判员紧张情绪状态对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