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2014-10-27 03:30潘成阳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杜甫李白

潘成阳

摘 要:李白杜甫诗歌中有不少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诗人不同的审美思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诗人的家庭婚姻状况有关。

关键词:李白 杜甫 女性形象 原因

一、李、杜诗歌中女性形象类型

李白、杜甫笔下展示给我们的女性形象,范围大概是相似的,均涉及到几类相似的女性形象。如劳动妇女、薄命佳人、历史传说中的女性、妓女、自己的妻妾等。

劳动妇女的题材

这类诗歌既反映了广大劳动妇女的不幸和灾难,歌颂了她们深明大义的美好品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体现了诗歌所特有的抒情特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题材的开拓意义。李白的如《黄葛篇》: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在这首《黄葛篇》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忠厚的妇女形象。杜甫的如《负薪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

从《负薪行》的具体描写来看,妇女便似一个工具,或就是一个家庭的奴隶。诗歌给我们展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和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历史题材

如李白的《妾薄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对汉武帝皇后陈阿娇逃脱不了色衰而爱驰的悲惨结局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悯,悲悯当中又有一种启示。全诗半是比拟,从比中得出结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显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处,读之让人惊心动魄。”①

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广大抱负。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妓女题材

在李杜二人的诗歌里是有很多的。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妓业也在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鼎盛的时期。如李白的《东山吟》: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李白的传世诗,现存有九百九十多首,其中涉及是女性的约有一百三十余首,涉及轻浮之事的大约也有一百多首,比如携妓狎妓的诗作就有三十篇。

杜甫的这一题材的诗歌要少,但并非没有。杜甫的诗,给后人的印象好像全是成熟、深沉、凝重、甚至压抑的感觉,虽没有李白那样的浪漫,但年轻时也曾风流倜傥潇洒过,如《携妓纳涼晚际遇雨》:

其一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浄纳涼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其二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赿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前后两诗,意境完全迥异。前面是风轻浪细,波涛不惊,夏荷飘香,环湖洁静,其乐融融;而后面是风急浪大,波涛汹涌,水卷风飘,浪浮帷幔,衣湿人倦。杜甫在律诗的创作手法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无论在声律、对仗,或炼字炼句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尽管这两首只是风情小诗,不登大雅之堂,但已把我们带进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李、杜诗歌中女性形象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封建家长制为核心的男权文化,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陪衬与附庸。因此,女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实质是男权话语建构的结果。

李白诗歌中,女性的出现,或零散或专咏,频率之高恐怕历代诗人无出其右。李白现存的诗歌中,有女性出现的诗歌有250余首,占其全部作品的1/4强,而其中专咏女性的诗歌有80余首,约占1/10。杜甫诗中涉及女性的有150余首,僅占诗歌总数的1/10。专咏女性者为数更少,只有10余首。李杜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所表现出的不同之处有三,下面分别论述之。

1、从喻指到写实

由于女性在男权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女性成为男性赏玩的对象而渐趋物化,美女也逐渐被抽象为美的代名词。同时由于儒家文化赋予的君臣、父子、夫妻的同构关系,美女常常成为诗人自我的象征,众多的女性题材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比兴色彩和政治色彩,从屈原的楚辞到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阮籍的《咏怀》其九以及傅玄的《拟四愁诗》等诗作,进一步将这种比兴方式发扬光大。

然而,对于李白来说,这种追求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历程。诗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时候,其自负和狂喜之情溢于言表,可他遇到的已不是早期励精图治的明君李隆基了,唐玄宗声色犬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才能,而是他那支可能粉饰太平的生花妙笔。因此,诗人想追求的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一体君臣”关系是无法实现的。被赐金放还的结局便如男女爱情破裂一样,是政治上的失恋。因而弃妇也成为了李白笔墨畦径间的重要形象,如《古风》其四十四、《妾薄命》以及《中山孺子妾歌》等。弃妇形象只在借用寄托,意在慨叹仕途之艰辛,贤才之迟暮。

李白通过女性题材所表达的政治之恋实质上体现出的是夫妻―君臣的二人关系,正所谓“二人关系的追求与失落主要集中在夫妇和君臣上,这恰与人生的两个最敏感的问题―—性和权力(爱情和政治)——相结合。作为人类产生悲剧意识的两个最强大的台风中心在中国文化中具体地集中地表现为二人关系的追求与失落”② 。李白的人生舞台上,上演着的是一出深刻的悲剧。

杜甫有关女性题材的作品中,借比兴表达政治之恋的不多。偶一为之,颇多争议。如他在秦州所写《佳人》,前人对此篇的立意众说纷纭。陈沆、王嗣奭认为是比兴寄托之作,是托弃妇以喻逐臣。而仇注杜诗却力反其说:“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故形容曲尽其情。”黄生的看法较为允当:“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与李白表达迟暮之悲的诗歌相比较,杜甫此诗已有了一些转变,在比兴寄托的感喟中,现实性的情境得到强化。

在李白和此前的诗人表达政治之恋的女性题材的诗歌中,作为喻体的君子和美人显然是受传统美学观念所影响而抽象化和模式化的虚拟人物(历史人物也经过诗人主观虚拟化),在虚拟性情境中,表达美人对君子―贤才对君王的不懈追

求。在《佳人》中,杜甫竭力刻画佳人的冰清玉洁,表达出了自己的同情与肯定,也抒发了一介书生在风云际变、仕途坎坷中坚守节操的人生感喟。由“美”向“真”,杜甫诗中的女性走入了现实生活,诗人关注的已是其人生历程中所遭逢的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了。典型如《听杨氏歌》:

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吾闻昔秦青,倾侧天下耳。

此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在那个“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微”的时代里,诗人偶然听到杨氏响遏行云的美妙凄婉的歌声,激起了“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的不可开解的愁绪,因此自伤世无知音之感。仇兆鳌云:“前以佳人起,后以杰士收,感慨无限。”③此中感慨,当指杜甫与杨氏的同病相怜之感。由《佳人》到《听杨氏歌》,女性意象更真实,更富个性了。这点在《剑器行》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诚如王嗣奭曰:“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④

杜甫对杨氏、公孙大娘或李十二娘的描写,都充满着尊敬与同情。相比之下,李白诗中的女性的“真实性”大不如杜甫诗中的女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从李白到杜甫,女性题材的诗歌有了由虚到实的质的转变。

2、 从飘逸到沉郁

怨女诗是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其实质是女性渴望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求之不得的情感缺失和生存悲剧。李白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女性怨情。或从女性闲愁的角度描写女性朦胧含蓄的思春意识,传达莫名忧愁;或从已婚女性角度,描写思妇对在外举仕、漫游、为官的丈夫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思念以及征人妇对戍守边塞的丈夫的关切、思念、希冀等;或单从相思角度出发,描写少女情深、女子失恋、相思梦断、睹物思人等等。总之,李白笔下的怨女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凄恻动人。另一方面,李白将乐府旧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融进了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在怨女诗的内容上亦有所突破。如《子夜吴歌》本为南朝乐府旧题,写的是吴地女子的相思情爱,李白《子夜吴歌》其三、其四将笔触延伸到现实生活的穷兵黩武,由怨女闺情而引发出“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强烈愿望,为古老的题材注入了现实的内容。

但是,李白的突破毕竟有限。李白所处的时代虽已步入盛唐,但齐梁文风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李白在反对齐梁体、学习建安及此前诗歌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涤净南朝旧制的痕迹。

杜甫的怨女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视角上同李白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杜甫将怨女诗的主人公放到艰难困苦的现实生活中,以犀利的笔触对不平的政治现实予以揭露和批判,对苦难女性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关注,为怨女诗的写作拓展出了新的空间。

和李白一样,杜甫诗歌中也有许多描写征人妇的。但和李白专注征人妇的相思担忧不同,杜甫专注的是征人妇的现实苦难,这是审美视角的一大变化。

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征人妇,他描写寡妇的诗也颇具特色。《又呈吴郎》描述了一个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扑枣于邻的老寡妇,“通篇借一妇人,发明诛求之惨”,老妇被残酷的剥削压榨逼向了啼饥号寒之境,诗人禁不住为之恻隐,为之落泪。

3、 从渴求到礼赞

李杜女性观念的迥然相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天赋、性格以及后天的文化教养等等,但他们与妻子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对李白的人生作一整体性的观照,我们会发现,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与妻子异地而居的。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可以勾勒出李白的婚姻历程。

开元十五年,李白27岁,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元十八年,离安陆赴长安,与其妻相处3年左右;开元二十一年重返安陆,与其妻相处将近两年;开元二十二年因游襄阳离开;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与其妻相处大约一年;开元二十六年居鲁中并于次年由洛阳去淮南,直到开元二十八年,许氏夫人去世才再返东鲁。结婚13年,约略算来,李白与许氏夫人相处不过6年左右。其妻死后的两年,鳏居的李白可能与刘氏又结了婚,但旋即离异了。直到永王兵败,李白被系浔阳狱,宗氏夫人为之奔走营救,后虽获释,但旋又被长流夜郎。此后似再未見过宗氏夫人,直至客死当涂。

婚变的频繁和长时间夫妻分居是李白婚姻状况的两个显著特点。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人在旅途,裘马轻狂、狂歌痛饮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意趣高远、超旷洒脱的印象。也正是这种情感缺失心理,使李白女性题材的诗歌中包含了大量赠内、寄内、忆内诗,使思念妻子的内容和情感成为其女性题材的诗歌的主调之一。

较之李白婚变的频繁和与妻子长期异地分居,杜甫的婚姻生活则显得幸福和谐得多。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的夫妻关系和谐,几乎没有李白那样的强烈情感缺失。

李白与妻子聚少离多,为此他创作了内容广泛、数量繁多的女性题材的诗歌来满足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其寄寓深意也多采用女性意象来表达。而杜甫朝朝暮暮的稳定婚姻和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态度,对他的女性题材的写作产生了影响:不再着力于闺中佳人感伤和相思情绪的渲染,而是关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苦难,从而完成了女性题材诗歌从抽象的喻指到具象的实指,审美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转变。

注释:

①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2-243.

② 杨伦注.杜诗镜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2.

③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56.

④王嗣爽著.杜臆[M].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68.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杜甫李白
登高
诗仙李白的归宿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绝句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