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启发探究 引导质疑

2014-10-31 23:25黄主勤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者彼得习作

黄主勤

陶行知先生曾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了不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的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不断反思与总结的课堂教学。以下便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想学、乐学,也才会去真正的正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一大难点,学生常常会碰到“无话可说”的难题。学生真的无话可说吗?他们平常交流的热乎劲上哪儿去了,平时的“能说会道”怎么一碰到作文就变成了“哑口无言”呢?我想最主要的是教者并没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的例子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六年级有这样一篇习作《漫话寒假生活》,教者根据教材的要求,没有按照常规让学生写些什么,不能写什么,而是在这一节课中设计了一个“寒假生活漫谈会”,并且告诉学生:漫谈就是随便谈,没什么限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更可以说给你的伙伴们听。让你的伙伴分享你的快乐、成功、失望……学生一听,就兴致高昂,没有了拘束。一个个天南地北的侃了起来。毫无疑问,这一节课上的相当成功,而成功之处就在于教者一开始就使学生的漫谈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充满趣味、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当然可以畅所欲言,而能言是会写的重要前提。学生不断的回忆寒假中的点点滴滴,试图让自己的谈话吸引同伴,想要脱颖而出,那么必然的,每位学生的谈话内容便是最精彩的。很简单一篇习作便在学生的“侃”中诞生了。同样的这样的习作是非常优秀的,至少是每位学生自己认为最优秀的。

策略二:启发学生去探究,有效触动学生的创作力

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贯穿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同时在小学各个学段“习作”的目标中,分别强调了“对写话有兴趣”,“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既指明了各个学段习作训练的重点,又明确了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标准》是要让孩子在习作中放飞思维,展现个性。

我曾听过一堂综合实践课——《认识蔬菜》,感受颇深。老师将半节课的时间都用于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带来的蔬菜,让学生熟悉对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后半节课让学生各自交流自己所带的蔬菜的妙用。由于学生兴致昂然,又对蔬菜有了丰富、直观的认识,所以在脑海中自然形成很多的知识。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在给小学生指导写作的时候,不妨也学学综合课中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感受的做法,让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动机水平上开始作文。并能够不拘形式的写下文章。

例如:在小学临近毕业的时候,孩子的生活遇到了离别的情景,同学的分别,老师的分别,母校的分别……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于是我让孩子们都来写写心中的感受,可以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可以把心里话写成一篇抒情散文(仿照《明天我们毕业》),可以把心里话写成一封信……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自由且比较感性的情境中,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情感宣泄中遣词造句,使个性作文争放璀璨的光彩。我们不强求学生的文章是否真正完美,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吗?

策略三:引导学生去质疑,有效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

一次选了一个故事,让学生写读后感。故事选自歌德的《叙事歌谣》: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酥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酥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酥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酥边走边丢,一次丢一颗,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于是耶酥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的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学生们纷纷议论说,耶酥的做法简直就是太完美了,没有狠狠的苛责,没有一大堆的说教,而是让彼得在实际中体会,从而明白了有益于己于他人的事无论大小,都应该把它做好的道理,而不能贪图一时的舒适放弃有益的事。通过这次的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班的一名学生,捡起了楼梯上的一张废纸。我想他们是真正的明白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可见学生们的内心都是透亮的,都是善良的。到位的教学会让学生潜藏的内心的美充分的表现于行动之中。

我们说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讲解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各种教学要求,让学生记忆和操作,但是学生是否听、是否看、是否想、是否记却是另外一回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听、看、想、记、做。教师施加的全部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要由学生个体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和谐共生、有效实现自己预期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是扎扎实实又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是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需求同步的课堂,是帮助学生最大化发展和终身成长的课堂。

【作者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教者彼得习作
长不大的彼得·潘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