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2014-11-11 12:06王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祥林嫂研究性读书

王钱

虽然世界上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但是不论哪一种语言文字都是一种工具。自然、社会、生活、人生、文化、精神等内容都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来表达。汉语言文字也同此理。汉语言文学简称语文,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是丰富多彩、复杂深刻的。也决定了语文需要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思考、探究,深入其中,从先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和主动创新,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新高度。

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文本中选择、确定研究方向,发现、提出问题,主动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实现知识创新。语文研究性学习不是普通的学习活动,而是学生以探讨、研究和创新为主的课程学习活动,而且需要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以下试举高中语文课本中三个著名的文本来谈谈三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一、小组讨论

在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怎样让学生全方位走进闻名于世和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都江堰”,理解其思想和灵魂是教师应该思考的。具体做法就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小组组长和组员负责思考、探寻、归纳、概括一个重点和核心话题,组长发挥好组织作用,重点突破,最后小组交流展示,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共同理解、掌握,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全面创新性地掌握“都江堰”的思想和灵魂。研究性学习展示如下:

自主、合作、探究《都江堰》

根据实际,全班分为:第一小组命名为“激动人心(原文)”组,研究、探讨都江堰的功用价值。第二小组命名为“壮丽驯顺(原文)组”,研究、探讨都江堰水的特点。第三小组命名为“冰清玉洁(原文)组”,研究、探讨李冰形象及做官理念。第四小组命名为“大地苍生(原文)组”,研究、探讨李冰精魂实质。第五小组命名为“文化苦旅(作者语)组”,研究、探讨文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文价值。每个小组研究、探讨、概括和归纳本小组命名话题的内涵。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研究性学习,学生能达到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创新学习的高度。

二、学会“补白”

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祝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课本,就凸显了编排者的鲜明用意。笔者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没有具体叙述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文中只是借用鲁四老爷的伙计说:“还不是穷死的!”这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回答。在无疑处“设疑”,这是作者最常用的写作技巧,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在想象、思考中进行探究,以产生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祥林嫂到底是饿死的?冻死的?病死的?还是害怕将来下阴间后被“两夫争妇”,遭鬼神肢解吓死的?……

笔者抓住这个“空白点”,结合文本各种细节的前后安排,充分顾及小说的主题指向,让学生进行了“我为鲁迅的《祝福》‘补白”的补写。并把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以期自己的“补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给学生以鉴赏小说的路径,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的艺术空间里,具体感知小说无穷的艺术魅力。研究性学习展示如下:

我为鲁迅的《祝福》“补白”

刺骨的寒风撕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地卷了下来。衣衫褴褛的祥林嫂踉踉跄跄地一路走来,她手中的碗依然是空的,清瘦的腿上血痕累累,那上面散发着鲁四老爷家看门狼狗的鲜红鲜红的舌头的热气!她微微地呻吟着,蜷缩在东墙的一隅。“人死后真的有灵魂吗?”她的嘴唇喃喃地动了几下,冥冥中走来几个熟悉的身影:那曾是和她相亲相爱的祥林。奄奄一息的贺老六抓着她的手一字一顿地说:“以后好好照看我们的阿毛!”阿毛提着竹篮银铃般地喊着“妈妈”,一头扑入自己的怀中。“祥林嫂你放着吧!”四婶雷霆般的喊着。后面的两个一跳一闪的靠近,青面獠牙的像牛头,伶牙俐齿的像马面,他们阴森森地笑着,肩上扛着的大锯张着血盆大口:“拿命来!”祥林嫂凹陷的眼睛再也没有合上,落在上面的雪花再也没有融化……纷纷扬扬的大雪在鲁镇人的欢声笑语中,下得愈加起劲,它覆盖了祥林嫂冰冷的身体,渐渐形成了一个雪堆,仿佛富人家里祝福祭祀时雪白的馒头!

通过学生为《祝福》“补白”这种全新的表达形式,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发现、创新的能力。学生只有深刻把握好《祝福》的人物、情节、主题,运用小说的多种表达技巧才能写出深刻的“补白”,“补白”就是对语文学习创新的补缺。这也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写作和创新能力的绝好方法。文学中的“补白”古已有之,曹雪芹《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高鹗“补白”后四十回,使曹雪芹的《红楼梦》不留遗憾。现代“红学”专家刘心武不满意高鹗所续,完成《刘心武续红楼梦》,自己重新“补白”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到一百零八回,一时传为佳话。文学、影视作品的续也都是“补白”,也是一种语言、文学的创新和创造。

三、知果索因

对于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来说,知果索因就是从结果出发,随时随地多问“为什么”,然后探究原因。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中国文学里有关爱情的诗歌篇章灿若星河,其中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就是最闪亮的明星,历来被高中语文教材奉为经典。《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爱情诗,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而死。这是一个悲剧,把它作为叙事诗来深入学习,符合学习目标。最后再让学生探究悲剧原因,做到刨根问底,既能深入品鉴又能提升学生阅读、思考、感悟能力,这不就是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的能力吗?何乐而不为呢?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婚姻失败了,两人为了爱情、婚姻自杀了,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了。鲁迅也说过“悲剧的根本特征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悲剧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探求一下悲剧的本质原因。这个悲剧原因具有复杂的多元特征,指导学生试着从三个方面简要探究,粗通皮毛。研究性学习展示如下:

《孔雀东南飞》知果索因

第一,社会因素。焦母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焦仲卿生活在东汉末年,出身“士族”。“士族”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士族”有没有文化都可以世代为官。当时读书时很讲究方法,并总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叫做“出入法”。他在《扪虱新语》一书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入,始当有所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陈善这段话含义深刻,南宋史绳祖的《学斋占毕》、张端义的《贵耳集》、俞文豹的《吹剑录外集》、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清初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等,都对这段话给予了很高评价。在此,笔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读书感悟。

一、始当求所入

“始当求所入”是指读书时应当做到入脑、入神、入理、入情、入勤。

所谓“入脑”,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刻苦钻研,钻进去分析和思考文章。

“入神”,就是读书时要始终全神贯注,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要分散精力。

“入理”,就是读书要读懂,不要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要“知古人用心处”,真正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之目的。

“入情”,就是要“见得亲切”,对书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感觉,虚心与之交朋友,才能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全书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感情,从中汲取营养,帮助自己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入勤”,就是要有勤奋好学的恒心和毅力,不可半途而废。要充分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读书,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古时候就有“刺股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动人故事,古人这种读书精神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以极其热忱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虚度光阴,否则就会被时代前进的步伐所淘汰、所抛弃。

二、始当求所出

“始当求所出”,是指读书不仅要读得进,而且要出得来,用得活,用得好。“用”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要用得“透”,即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更不能读死书,背诵片言只语,否则就会“死在言下”。要在领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遵循客观规律,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如元代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端的便察地理、占天象,留心於社稷,运用於穹苍。”清代李渔《慎鸾交·债饵》:“以前智巧都奇中,再把机谋运用。”这里强调的“运用”,其实质就是要坚持学与用的统一,学以致用,要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觉悟,转化为学习能力。

二是要用得“脱”,就是说,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更不能读死书,不顾客观实际,蹈常袭故,死守教条。那些言必称书,抱住本本不放,不考虑客观情况,不分析时间、地点和条件,竭力奉信“字字句句必须照办”的书呆子,不就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郑人买履一样吗,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以“本本”作为准则,结果“死在言下”,给后人留下笑话。

实践证明,古代陈善提出的读书“出入法”,对于今天的广大中学生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读书过程中,读者都应须知“出入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就是说,既要“入”于书,又要“出”于书;“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句话,只有能入能出,才算得上真正掌握了读书方法。

猜你喜欢
祥林嫂研究性读书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我们一起读书吧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读书为了什么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